地理课堂的“教有疑”与“教无疑”
2010-12-31王学昕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说明读书要有长进须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疑者须教有疑”,第二阶段是“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漫不经心。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而敢于质疑问难,大脑皮层则处于亢奋状态,这是深入钻研、积极思维的表现。有疑才会有思,而有思才会使有疑者变无疑。地理课堂上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教有疑”与“教无疑”呢?
一、“教有疑”——设计目标。引导学生参与质疑
善于质疑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教师的指导首先要放在引导质疑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自学课文内容,充分感受课文中所蕴含的各种问题,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发现和想研究的问题,参与质疑。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这课可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参与质疑:①为什么我国河流大多分布在东部外流区,而内流区河流较少?②我国外流区南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③我国内、外流河的汛期为什么都在夏季?在这由无数不同层次疑问贯串起来的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思维,激发强烈求知欲。
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材,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布置提纲,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自然程序,提出思考题,对某些内容有目的地进行考查。把教材习题变通后当作作业题,逐步组织学生编一些源于教材的讨论题、选择题等,这些都是有效的手段。
二、“教无疑——合作辨析、归纳梳理、反馈迁移
1. 组织学生合作辨析释疑
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中质疑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通过辩识和争论得到明确的结论,这是地理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得新知识的关键。
首先,学生自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其次,有共性的难点、分歧大的问题,要让学生充分辩论,教师不要轻易表态,要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再次,学生认为没有疑难问题的地方或未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把疑问提出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进行讨论。
组织学生课堂的合作辨析还应注意合理安排讨论形式和正确指导讨论方法。讨论小组要优化,优化组合的小组能够发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立体交往,激荡智力、发展思维;正确的讨论方法应指导学生“说什么、什么能够说”,“怎样说”。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扬互助合作的精神,才能使学生的知行意识得到综合的发展。
2. 帮助学生归纳梳理明疑
通过合作辨析,引导学生对知识的重点进行整理归类,使之条理化、层次化,构成清晰的结构以明疑,对学生记忆掌握完整的知识非常必要。作法有三点:一是配以言简意赅的板书,二是设计相应的巩固性练习。三是对课堂的内容作小结。实践证明,这个环节运用得好,对学生自我设疑及议而释疑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是地理技能形成的基础。
3. 反馈信息,迁移提高
在“质疑、释疑、明疑”的过程中,信息的及时反馈,是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状态的保证。搜集反馈信息的途径有:学生自学和实验,学生质疑和讨论,学生完成自学提纲训练习题等等,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疑—疑—不疑”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教有疑”与“教无疑”。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