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2010-12-31王艳珍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导经济,它们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成长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水平能否提高,关系着科技与经济建设能否更快地进步和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特殊使命,面临这种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我们感觉到民族兴衰存亡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我们教改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积跬步以至千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形成,日益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
法国数学家C·埃尔米特说过:“观察是精神领域中发明创造的丰富源泉。”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它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分不开,同时,它与有意注意有密切的联系,没有稳定的注意,观察便不能长期进行,更重要的是,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创新的基础。每一项科研成果,教育实践,生产劳动都需要对有关对象周密系统、精确地观察,而获得许多有价值的材料,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思维达到创造性境地。
观察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实践逐步发展、完善的,在我们每天的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丰富想象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敏于联想,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洞察力,使学生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中,获取知识的内涵,同时要积极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慧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要根源,是人的发展的第一需要。思维处处存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思维过程中,常常产生新鲜的、开创的因素,在发现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设计、新的方法中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此,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高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是学生进行的反应。只有肯学,才会有疑,有疑问才能有所提高。所以,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是件好事,尽管他们对观察的事物有时也会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但这是他们探索知识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新正是从质疑问难开始,从解疑入手的。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有所创新,是科学家的宝贵品质。这品质在学生时期就应培养,为此,在数学课堂与课外活动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切记不可取笑他们,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其次,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设疑。再次,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比如在讲课中,要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通过读书,讨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思维活动活跃进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就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多次循环的过程,所以,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成分中,发散思维是主要成分,它使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发展,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快速解答、多项选择等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首创性和独创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尽可能地自由发挥,各自采用独特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力。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新能力里的翅膀,想象力具有创造性认知,它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发生困难。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出飞鸟的翅膀开始的。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还能激发我们去做出新的努力,去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能通过想象,清晰地预见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时,就会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它还能使学生超越时空的局限,它更能使学生体验创新的欢愉,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事实表明,青少年离开学校,社会对于他们是—个陌生的世界,所以“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观察思考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几种方法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教师应该灵活掌握,因势利导,总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势在必行的。只有不拘泥于教材,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达到现代素质教育之目的。
作者单位:山西省清徐县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