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0-12-31蒲华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因而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从教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思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大纲》的要求,塑造学生健康健全而又完善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年来,我殚精竭虑,努力拼搏和求索,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和思想特点,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的同时,着重引导他们学会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渗透,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大纲》精神指导下,在语文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我总结出渗透德育的以下方法:
一、导入法
新课导入是教师谱写一篇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若能抓住这一契机,利用感情迁移的心理规律,来强调道德情感教育,定能事半功倍。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教师深入文章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段,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讲解,有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画面等,生动形象地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境界,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受到艺术感染。获得思想教育。例如讲授《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课时,教师通过讲述一件小事引入课文:在美国的一家高级餐厅的洗手台前,张贴着一张用汉语书写的醒目的标语“一张纸就够了”。试想,美国餐厅、中文标语,意味着什么?此时,同学们可能会触动情感,正襟危坐。难道中国人的素质如此低下?中国人的国际声誉如此不堪?不,绝不。中国人是骄傲的,中国人是能受到国际礼遇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感感染。移情动心,潜移默化,是语文学科发挥德育功能的最大优势,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二、诵读法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须重视诵读。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教学时只需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文章的多次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自然会领会其意。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欣赏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这是某些讲解所达不到的功效。例如讲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教师稍加点拨后便让大家诵读。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人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通过朗读在把握住作者心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感情,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三、挖掘法
在备课时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变成附加的成分,而应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比如在教《灯》这篇课文时,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巴金的这篇《灯》写于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卖国投降主义造成大半个中国的沦亡,无数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黑暗笼罩着大地。抗战能不能胜利?中国有没有前途?作者通过描写黑暗中的灯光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进一步揭示出这种希望的存在,是由于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帮助。只要充满信心,重新点燃心中的灯,就一定会不断向前,夺取胜利。我们如果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也能看到前面希望的灯的话,就能取得好成绩。教者只要准确地选取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渗透,效果是可佳的。
四、讨论法
对课文中提到的思想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认识上有分歧的思想政治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能集思广益,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深化。例如在教授《陈奂生上城》一课时,对“中国老百姓身上是否仍然游荡着阿Q的幽灵”进行讨论,最后大家认识到:①改革开放初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②尽管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生活依然贫乏,在农村依然存在着种种陋习,只有克服这些陋习,生产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不仅要抓物质文明,更要抓精神文明。只有精神文明上去了,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又如《窗》一课,教师提问:“离窗远的病人为何在目睹病友病危时见死不救?”同学们展开激烈讨论后,得出结论缘于嫉妒,最后归结“嫉妒是把双刃剑,既伤人又害己”。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谓水到渠成。
五、引申法
利用某些相关的知识点作适当的思想性引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在教学《牡丹的拒绝》一文时,由牡丹的高贵进而引申到具有高尚品格的历史人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等,进而引申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劝诫同学们面对金钱、名利、爱情的诱惑时,应固守本分,学会拒绝,做“人中牡丹”。又如讲授《记王忠肃公翱事》一文时,我把王翱的清正廉洁、不徇私情的高尚美德与当今现实社会中的腐败者相对比,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再如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优劣、美丑,从而树立自我追求的优秀人格品质的偶像,并不断地逐步地塑造自我。
六、随笔法
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很多同学一提到作文,就叫苦连天,唉声叹气,不知道该写什么好,空空洞洞。言之无物。出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都是平时缺少观察和体会,对身边的人和事如过眼云烟,无动于衷。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每个学生写日记式随笔,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教育、启发、感受写在日记本上,以促进自己思想认识的提高。我启发他们:要多观察周围的生活,多留意身边的人和事。等到日记交上来以后,发现同学们写的内容因人而异:有写自己与家人产生矛盾的,有写同学打架斗殴的,有写集市抓小偷的等等。虽写内容多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只叙述事情的经过。针对这一现象,我又及时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不仅叙事,而且还应对所叙事情谈点感受,发表看法。经过长期的训练,不仅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了德育渗透,帮助教育学生识别真善美与假丑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学生学习《祝福》一课后,认真写日记式随笔,认识到杀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不是鲁四爷,不是柳妈,而是万恶的封建社会,是封建礼教最终害死了祥林嫂。从而增加了对封建社会的憎恨,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写“随笔”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巩固了所学的语文知识,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七、言传身教法
在教学中,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语文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四化建设人才。因而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康而又完善的人格,促使他们早日成才。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市职业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