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让合作流于形式
2010-12-31张倩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现已全面走进课堂。然而,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中,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似乎只有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似乎一有合作。课堂就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致使我们的老师乐此不疲地采用这一方式。
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上的是《小动物过冬》。教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请小朋友们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课文中的小动物都有谁?他们的关系怎么样?从哪些词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第二次: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六人小组讨论:青蛙、小燕子、小蜜蜂各是怎样过冬的?它们为什么选择不同的方式?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随着老师一声“开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你一言,我一语,教室里讨论声顿时响成一片,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细细一听,我旁边的—个小组正在商量谁先发言的问题。可惜他们的商量还没完毕,老师一击手掌,教室里立刻安静了下来。这几个还没来得及进行合作学习的孩子,只能用充满无奈的眼神望着在倾听学生汇报的老师。学生的交流也颇令人失望,他们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见解。
诚然,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弥补班级教学难以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不足,是课改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但不是随处可用,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当学习的内容具有探索性、挑战性、开放性或操作性强,学生又有这样的需要时才适宜合作学习。同时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学会表达见解,还要学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综观上述这堂课,似乎有学生的自读自悟,有小组合作交流,表面看来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仔细分析一下,热闹背后更多的是时间的浪费、学生的放任和效率的低下。课中所提问题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看出,这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学生合作学习时,老师象征性地到学生中间转了转,缺乏必要的调控……凡此等等,无不表明我们一些老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有所偏颇,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不论教学内容深浅,不管时间是否充裕,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迎合老师的意思,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合作探究。时间差不多了,不管学生有没有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或者是不是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戛然而止,每位学生迅速返回座位,准备汇报。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能让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获得什么?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怎样体现?我想,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装饰性的教具,一种虚假的点缀,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应该远离我们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斜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