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评课
2010-12-31梁翠美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就教育评价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教育评价的理念。如何评好课,直接关系到授课教师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方向。为此笔者以为,评课应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分析课堂、解剖课堂,以学生的学、参与及互动情况来检验、改进和促进教师的教,这才是评课的真正目的,也是用评课来发展、延续课堂的理想状态。那么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进行评课,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一、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来评,探讨问题情境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评课者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感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否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课时,首先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反观教师教学预设的成功与否,再先进的理念、再精致的教学流程,如果见不到学生的精彩投入,这样的课堂教学决不会是成功的课堂。由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课,对改进教师的教学大有裨益。只有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我们的教学预设才能去除浮华,回归生活与真实。
二、从学生的学习时间来评。探讨学习主体是否得到有效落实
经常听到评价某节课:“课上得确实不错,只是教师讲的时间多了些”或者是“学生活动时间多了些”。其实,一堂课教师该讲多长时间,学生该活动多长时间,应无定论。若是教师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多一点这样的聆听,也许要比让学生去回答那些只需动口而无需动脑的问题,去做那些表面热热闹闹却缺实质深入的讨论,更能让学生有收获。怎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其中—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学习时间。一节课上。如果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走秀”,学生却游离于学习之外,这样的课堂是浪费学生生命的低效课堂。评价学生学习时间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根本上明确课堂要义,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最优化的整合,把时间最大化地还给学生。
三、从学生的学习实效来评,探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得到有效融入和提升
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实效,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及效果,尤其不能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考评分数,应该更多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教学活动的环境与气氛,关注教师对学习者的指导、帮助是否切实有效。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关注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关注学生是否乐于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如果我们评课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和融入度,全程跟踪观测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望”“闻”“问”“切”的方式,准确把握学生融入的方式、时间和程度,追求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觉投入,笔者认为这将更加科学地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它远比那种异口同声地回答和全班举手的参与,肯定更有效果,更实在。
四、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评。探讨是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此,我们评课要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无创新,能否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看学生学到多少,得到什么;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参与状态如何;看教师是否把学生当成课堂学习的主体,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有静思的空间与时间;看师生关系是否良好,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看教师的职能是否真正发生了变化,是否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和参与者。
当我们把评课重心转移到课堂生成时,教师就会更多地关注学生,就会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主质疑解惑、自主反馈评价,就会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课堂才会自然本真、朴实无华。可见,评课的关注点,应看教师是否从传递知识的层面转移到学生有效学习方向的层面上,是否转移到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因人施教,是否把过多的统一讲授,转变为以指导学生分组学习、讨论、统一答疑、点拨学习方法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课堂,是否转变为以适当的统一讲解与有指导的自学或自由选择条件下的探究、研讨,相结合的课堂。
五、从互动和沟通的角度来评,探讨角色是否理顺
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交流、探究的第一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生成过程。评课时首先要看教学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是否形成,即是否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形成了主要矛盾和互动,教学才能真正建立在学生的需要之上,才有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成为好课的可能。其次要看上课教师是否在教学中采用合理、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否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否提倡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教师之间,听课是第一次沟通,教师之间课堂教学的形式,听课者是被动的;而评课是上课者与评课者第二次沟通,评课者力争转化老师的被动性,双方都是主动的,效果才好。因此,笔者一般在听完课之后。往往请老师说一说自己的教学意图、教后感受,并对自己的课进行自我评价等等,有时还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如某些细节的处理、某次提问的意图、某个练习的设计等。它们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教学是否达到目的、是否需要改进等等。
好的评课是建立在平等、尊重、沟通基础之上,应该是能引发教师之间的相互自己思考、相互促进,老师自己改进,既不外加、更不是强加。
实践表明,评课是一种学术上的交流、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是教学水平和理念的升华,友谊的促进。“注重实效,实事求是,既要把优点说够,给人以鼓舞,又要把问题说透,给人以启迪”,评课才会拥有“批评是教学研究的灵魂”之灵魂,进而实现互相学习、改进教学、共同成长的目标。评课不仅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管理功能,促进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群体的成长,促进具有生命活力的合作文化和探究文化的形成。以评学为指向的评课,极大地促进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与落实,实现和促进教师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最佳融合。
作者单位:广西省玉林市陆川县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