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2010-12-31杨万胜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在一般的中小学教学中,作文教学呈现出不容乐观的局面。不少学生不爱写作文,厌恶作文教学,一到完成写作任务时就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却挤不出半点内容,无奈只得敷衍成篇甚至以抄代写。究其缘由,学生作文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一、自信心对写作的影响
自信心是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它具体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此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觉。自信心影响个体对环境和活动的选定及对他们的态度。自信心高低的不同将产生对自我促进或对自我障碍的思维影响,同时它也将决定个体行为活动的动机、努力程度和对活动的持久力、耐力以及不同情绪的反应。在认知行为活动中,自信心高的人积极性高,乐于付出努力,便采取策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偶尔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时,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取得成功,这种信念有助于他克服消极因素,诱发动机行为。相反,自信心低的人积极性低,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便采取相应的策略应付困难、解决问题,从而必然导致行为结果不尽如人意。这反过来又会降低他的自信心。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注意三个重要因素:“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其中第二个重要因素“有东西可写”与第一个因素“有写作动机”有密切联系。没有写作动机,不想写,就不会积极搜集材料。就不会“有东西可写”。如果第一、第二个重要因素解决不了,那么第三个因素“能够写出来”也无从谈起。可见,写作动机是关键。美国、前苏联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时期是言语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应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动机和兴趣,发展他们的言语功能。
二、学生作文消极心理分析
1. 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天生一副笨脑瓜,更缺少文学细胞,根本不是写作的料。看到其他同学作文写得好,也很羡慕,但认为那是人家天资聪颖的结果。自己瞧不起自己,以为老师、同学也瞧不起自己。
2. 恐惧心理。这部分学生最怕作文课,可谓谈作色变,遇作文头痛,作文课上,“怕”字当头,“难”在其中,面对命题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是好。
3. 应付心理。他们对于作文,每次都是马马虎虎,敷衍应付。平时学习不认真,根本没有付出过艰苦的劳动,临到写作文时,才搜肠刮肚。生拼硬凑,挤出一二百字,实在写不出,就找来某篇范文,或生硬模仿,或肢解嫁接,或张冠李戴,拼凑出两页不伦不类的文字,往上一交了事。
4. 依赖心理。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写作根本就没有打算认真完成,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而是为了完成任务。总以为有现成的东西垂手可得,于是就往往求助于家长、网络或优秀作文选。
三、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1.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恐惧心理。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的某种活动而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培养能力的潜在能源,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同时又是学习的直接动机。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能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作文的质量,并能成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好文章来。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全面的、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灵活的思考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来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2. 引导观察,广积素材,奠定成功基础。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体现“多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组织丰富多彩的参观、游览活动,充实写作材料。从习作素材和语言材料方面进行习作准备,让学生欣赏同学们搜集的好句。课上同学们乐于把自己摘抄的句子与人分享。但学生对这些句子好在哪里恐怕未加注意,此时教师要相机抓住一些佳句做简要评析,使学生对怎样写好色彩的特点有所感悟。可让学生分组进行“听说”练习,说是写的基础,说得好才能写得好。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通过“试说”、“评说”、“练说”,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和个性化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为从说到写的过渡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是“多读”,多读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我自己为班级购买一些读物,儿童丛书等,建立了班级图书库,指导学生阅读,鼓励学生边读边感悟,使他们的阅读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并从中积累优美词汇,学习各种表达手段。
3. 提倡自主作文,畅通成功渠道。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活动,作者必须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传统的作文教学剥夺了学生作文的自主权,使一部分学生谈“文”生畏。其中,最影响作文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是“命题”作文。所以我们要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作“话题作文”,让学生根据话题内容、范围,自由命题,自由选材,发挥想象,自由表达,从而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4. 强化成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力求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感。以刺激孩子们的写作动机,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写作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一是评价应因人而异。由于初中学生进校时基础参差不齐,语文能力和水平不一样,他们作文的水平也不一样,因此,评价学生的作文首先是要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和年龄特点;其次是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评改实施不同的评判标准,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个性、不同程度的学生,或者用教师的主观想法代替学生的习作实践。
二是采取多样性评价。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是教师独自逐字逐句批改,这样既耗时费力,又不能及时获得反馈,若学生花费多时的一篇习作,教师评语不当,反倒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产生负面的心理效应。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评改方式,采取多样性的评价。如让学生互改,或让家长和孩子们参与到评价当中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对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习作很有兴趣,而且家长的鼓励更能激发孩子们写作的兴趣。
三是采用鼓励性评语。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普遍偏低。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点自然很多。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学生。学生每次习作后,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具有催化作用。尤其是对作文水平不高的孩子,更要尽可能地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要在评语中指出并大力赞扬,让他们从中受到鼓舞。
四是给学生提供发表获奖的机会。教师应积极指导和组织学生向各级各类刊物(或校报、班报)投稿。学生一旦有作品公开发表,这种成功的喜悦是巨大的,也是有辐射作用的。要让学生感到,只要作文有了闪光之处,就能“获奖”,甚至可以“发表”,还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奖励。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去读去写,变被动为主动。
总之,教师必须增强教学的主体意识。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学生写作的各种障碍,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丰都县保合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