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有效课堂应做好“五抓”
2010-12-31成小兵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针对数学课的学科特点,结合《咸阳市有效教学基本要求》,构建有效课堂,落实有效教学,我个人认为应做好“五抓”。
一、抓学习
不断加强新课程理念及有效教学有关理论的学习,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新课程的理念透彻、深刻的理解,可以为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抓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开天窗”的地方比比皆是,这为我们留有充足的发挥空间,弹性很大,如果教师不动脑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就可能会感到教材上的内容过简,从而感到有的课无内容可教,或不知从何下手。在学校组织的听课中,我们的教师对教材内容不熟悉,理解不透彻,囫囵吞枣,对教材的处理就像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对有些知识点一知半解,甚至在数学课的讲授过程中竟然也有照本宣科的现象,给学生讲错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三、抓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的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是随心所欲,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草草收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这是一种随意的、毫无意义的探究,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落实决定质量。
四、抓作业
数学作业是学生巩固、消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平时学校工作的检查中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1)UYPCmhQIPCqkDw0wI75zl6YMeRIj77HX7Uxc8R8V0aA=教师布置作业时随意性大(甚至在一次听课中还出现过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下一节课上了之后才能做);(2)教师批阅不认真,粗枝大叶,只看最后结果,不看学生的运算过程;(3)部分学生有抄袭作业的坏习惯。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例题、练习题中的数据都是整数,只是在总复习题中才出现了小数、分数形式的有理数加法,这不利于学生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因此,在练习或作业中要有意识地补充几个比较简单的形如(-0.5)+0.5的题目,对分数有理数的加法可补充一两道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在给学生布置当天的书面作业时,就不能完全选用习题,例如第一题的9道计算题,2、3、5、8是同一个类型,1、6、7是同一个类型,会其中的一个,其他的就都会,没有必要全做,每个类型选一两道,共选其中的五、六道就行了,并补充两三道与一个负分数相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分数相加的习题就行了。
五、抓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依据,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分数和所谓的成绩,往往侧重于结果,而忽视其过程。如一次听课老师给学生布置了这么一道题:“用5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拼成—个矩形,求其周长。”当时有一位学生列出的算式是:4×5-4=16(厘米)。教师根本没有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就毫不犹豫地否定了学生的做法,并告诉他可以通过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运用公式来计算,学生依此订正,算出正确结果是(5+1)×2=12(厘米)。当时我问那位学生的原始想法时,他解释说:“我先把每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乘以5,把求出的5个正方形的周长和减去重合部分的4个1厘米。”其实他的解法是完全可行的,只是这个学生在计算时考虑得不够周密,重合部分应该是8个1厘米。真可惜,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就被老师简单武断地“判处了死刑”,这个“×”犹如双面剪刀,无情地剪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对题判错的现象更是很普遍。课堂检测时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考查,既要侧重基础,又要适当的进行拓展和延伸,难度要与课程标准要求保持一致。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潜心钻研,勇于探索,为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陕西省长武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