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2010-12-31张廷辉潘意仁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阅读知识的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评价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叶圣陶先生也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可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下面仅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谈培养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途径。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自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将学习由一件苦恼的事转化成快乐的事。在语文教学中,就尽量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
创设课前五分钟演讲情景,为激发学生自学兴趣拉开序幕。课前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演讲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自学习惯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语文教学过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程度、进行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则。既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那么,作为老师更应该改变传统的模式,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课堂中主动、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例如:参与式教学,就是一种以师生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老师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课堂讨论题目的设计,发言提纲的编排等。而自学式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自作读书笔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教师授之以渔。指点自学方法
“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掌握学习方法,即可受益终身,从而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不教”的教育思想。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需要教给方法。常见的自学方法有如下几种:
1.序列法,即安排有序的自学程序,让学生定向发展。2.发现法,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只有发现,才能有活可说,才能有问题可究。才能有所创新。3.暗示法,即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暗示,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使他们产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终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有意识的方向转化。
四、拓宽学习渠道,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囿于“一车一骡一条道”而应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课内课外一齐抓。
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在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中,可按照“自学一研读一演练”三个阶段进行。“自学”主要是学生通过“读”“查”“注”“思”“议”五个环节来实施学生能够自我达成的基层学习目标。“研读”主要是针对集体释疑和对文章的形式、内容展开讨论,老师适当点拨,以引发他们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之光,从而解决高层学习目标。“演练”,教师主要设计出一道道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去探索,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主要是检验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反馈并加以补救。
其次以课外活动为辅助渠道。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①山东省青州市益都办事处满族初中②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