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点阳光让阅读更灿烂
2010-12-31廖红霞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有限,阅历又浅,对语文阅读兴趣不高。教学课文时,大多以识字为主,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对往后的阅读教学不利。在课改的今天,如何让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跟得上课改的步伐呢?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些都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学生读之无趣,学之无味。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阅读的兴趣,教师应善于捕捉文本资源,给阅读教学注入一点阳光,让课堂更精彩。
欣赏插图,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的阅读课文中大多配有形象、生动、有趣、活泼的彩图,且大部分插图都包含有文本教材中主体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先看图,看看图上画的什么,整体感知,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泉水》一课时,插图很美,给人以清新亮丽的感觉,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领略山间的美景,感受山泉的清澈,再引导学生读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山泉的。跟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就这样由图象信息转化为书面文字,学生的好奇心有了,就能积极地去阅读。
启发思考。培养阅读习惯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时,教者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教学感悟方式,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读起书来目的明确,劲头十足。当然,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发言相当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指导说话,提高阅读能力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是基础;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是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言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教学之余,教者可让学生说说你所知道的身边或班级中的雷锋故事,补充对文本的感知。这样的说话实践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
演绎情境。活跃阅读课堂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喜欢的课堂表现形式。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情节精彩纷呈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提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现自我,突现语文教学的特点。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学生一听,情绪高涨,学习十分投入,结果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将课文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使阅读教学富有演绎色彩,张显活力,学生愿学,乐学。
渗透学科。亮出阅读色彩
爱涂抹、爱唱歌是小学生的本性。课堂上,一味地学习阅读,学生会感到乏味,学习的主动性也就退色了,教师应相机捕捉文本中的资源,改变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如教学《找春天》一文后,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春天,如画画、唱歌等,学生学习的热情马上被调动起来,你者一幅幅多彩的画跃然纸上,一支支动听的歌儿唱响课堂,学生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用歌声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练习写话。奠定阅读基础
读为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升,是语文技能的实践,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画风》一课时,在读懂课文之后,教者可让学生也动手来写写。“张活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看看谁写得最棒。如此一来,不但给了学生一个喘息的机会,让学生仿写句子,还迁移知识,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兴致勃勃,写出的话形象生动,充满了童稚。这样,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在读与写的训练中就得到了加强。
给点阳光就灿烂。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吃透教材,善于挖掘文本资源,在新课程的阳光沐浴下,把听、说、写、思、画、唱等与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阅读课堂就会彰显异彩。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安溪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