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价值形成的职业取向

2010-12-31黎兵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师职业的分析,探讨教师价值形成的职业背景,从而建构起教师职业与人生价值形成之间的内在逻辑,为教育管理者规范教师行为和评判教师修养提供了内在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职业;价值取向;教师劳动
  
  生活中人们因为对教育这一职业的重视而重视教师这一群体,由此可见二者关系密切,教育这一职业的发展孕育了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同时,教师价值的实现又离不开这一特殊的职业。所谓教师价值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本质关系的概括,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相对性、导向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下面,就从这一职业的特殊内涵来探讨教师的特殊价值,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
  
  一、教师价值职业取向的结构分析
  
  教师的潜在价值,是一种可能的价值,并非实际意义上的价值。就是说作为教师虽有一定知识、技能、经验、修养、德性等,但未能较好地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没有带来积极影响,尽管有价值,也是一种潜在可能的价值。相反,教师的显性价值,即教师的劳动对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教师创造这一价值的过程中,因为需承担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在劳动时间、空间、强度以及业余劳动的必须性等方面都是大部分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教师享有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是由其劳动特征及与此相关的劳动价值所决定的,而决非其他,生活着的教师,有经济、政治和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师价值又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之分。
  
   二、教师价值在教学实践中的现实分析
  
   作为价值客体的教师,是具备一定知识、技能、经验、修养、德性的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相应的作为教师价值主体就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认知需要、审美需要、道德伦理需要等多种需要。价值客体应满足价值主体,因而,教师价值就只有通过学生来体现,其体现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其实现有两种情况:(1)是正价值,即教师将其知识、技能、经验、修养、德性等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言传身教,以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道德伦理需要等等。正价值是教师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2)是负价值,即教师的知识、技能、经验、修养、德性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未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道德伦理需要等等,相反给学生以负面不良的影响,甚至给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伤害。教师价值以教师作为价值主体,其价值客体便是学生、家长和社会。教师是人,有多种需要,也希望能得到满足,其满足主要源于价值客体的学生、家长和社会。教师劳动有不同于别的职业劳动的特点,其劳动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人。
  
  三、教师价值在职业取向上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相对性,教师价值的相对性指学生需要与教师素质之间构成价值关系是有条件的,表现为主客体关系是相对的。现在的教师是过去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可能会是明天的教师。从视角转换看,学生是主体教师就是客体;教师是主体,学生就是客体。不同的主体可跟同一客体构成不同的现实价值,同一主体对不同客体或对同一客体也会构成不同的现实价值。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或对同~教师也会构成不同的价值。同一教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而作为学生也有不同的需要,且学生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教师价值便具有相对性。
  其次是导向性或指向性,导向性或指向性是教师价值最突出的特征。教师价值的导向性特征可以表述为教师价值具有行为动力的功能,这一功能借用波普尔的分析,动力充当行动的“引擎”,期望充当“瞄准镜”,支配倾向最终表现为“终结目标”。教师价值的形成最终决定于学生有什么需要及其满足,学生需要既是教师价值的动力和目的,又是教师价值的尺度。这说明,学生需要是形成教师价值的主体深层内容,没有学生的需要就无所谓教师价值。
  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自己的职业,弄清了自身价值、价值实现及其特征后,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对坡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