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不遇的大

2010-12-31胡小强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惨痛的现实
  
   百年一遇的干旱,河流干涸,水库见底,大地开裂,“童子军”上阵背水抗旱,这一切给一直以自然资源丰富自诩的西南地区上了惨痛的一课。或许不久的将来,雨水会回归这片干涩的土地,但是不管怎么样也冲淡不了这次灾害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影。
  
  气候异常
  
  我国西南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如果气候出现异常,来自海洋的季风无法到达这里或者势力较弱,来得晚走得早,就极有可能造成干旱。对于这个问题,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气候专家许建初给出了耐人寻味的答案:“云南百年大旱是存在必然性的偶然事件。可以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大,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不仅仅是旱灾,各种应接不暇的极端天气也蜂拥而至。就比如“北方下大雪、南方闹大旱”这样的极端反常天气就在我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关于云南旱灾的成因,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许建初支持这个观点。
  
   特殊的喀斯特地貌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这着实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旅游业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是从自然角度来看喀斯特地貌,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差,岩石裸露,不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大气降水容易以洪水的形式白白流走,并且喀斯特地貌的地区地下有大量地下溶洞、地下暗河,地表水不易存留,导致该地区水资源丰富但是地表水并不太丰富。当然在这百年不遇的大旱面前更是“捉襟见肘”。
  
  偶然中的必然
  
  中国南方地区降雨量大、气候湿润,群众“靠天吃饭”意识根深蒂固,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不够重视。有些群众祖祖辈辈就居住靠近水源的地方,洗衣做饭种菜的水取之即来,他们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有待提高,对于水资源的忧患意识薄弱。当地政府和群众没有做到“未雨绸缪”。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南地区并不缺水。这里的水既多又少,一对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折射的是当地工程性缺水严重的现实: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大量的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大量的水资源年复一年地白白流淌。另外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够,造成了干旱到来时临时抱佛脚地打机井的被动局面。
  
  小农经营的弊端,中国农业期待规模化经营
  
  分田到户极大地摧毁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利是农业的生命。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合作化深入推进、农田从分散到集中、农民被组织起来之后,集体经济就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开始广泛兴修水利,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基本解决了靠天吃饭的问题。现在田被分了,集体经济瓦解了,自个忙自个去了,谁还来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呢?
  分田到户阻碍了先进节水技术的推广。大水漫灌是一种高消耗的灌溉模式,极大的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但又是一种非常符合小农经济的灌溉模式。出现这种灌溉模式的根源在于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荒废,而村级组织又无法组织农民进行水利设施维护。科学家发现,普通灌溉模式中,80%是被蒸发或被土壤吸收了,而真正需要水的只是农作物的根部而已。于是,滴灌技术出现了,用PVC管直接输送水滴到植物根部灌溉,节水效果明显。以色列是开展滴灌最普遍的国家,犹太民族在环境远逊于我国北方的沙漠地区,却创造了先进的农业产业。分田到户了,小农经济无法承载大规模节水技术的推广。滴灌技术的前提是农业生产规模化,这样才能做到集约发展。
  分田到户摧毁了农村抗击自然灾害的组织能力。在目前乡镇政府、集体经济瓦解、村级组织负债严重的情况下,所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均要靠市场化手段,这个成本是惊人的,中间更经历了层层转包。况且,国家是没有能力承担所有的水利建设任务的,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正是这些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导致了这次旱灾。大自然的力量虽然不可抗拒,但是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顺应自然规律,找到对策,渡过难关。
  
  作者单位:河北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