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管仲列传》
2010-12-31杜光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摘要:在《史记·管仲列传》中,叙述和描写鲍叔牙的文字非常少,但就从这寥寥几句话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鲍叔牙的仁者风范。本文就试着从经济利益、政治地位、知人善用等方面来探讨一下鲍叔牙的仁者风范。
关键词:鲍叔牙;经济利益;政治地位;知人善用
一、鲍叔牙在经济利益面前所表现出的仁者风范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史记》选读的课文《史记·管仲列传》第二段中管仲曾这样说道:“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这段话是说管仲曾经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贪财,知道他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同时他曾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鲍叔牙更加穷困,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从管仲的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鲍叔牙在利益面前所表现出的仁者风范,不为财动。
另外,从鲍叔牙分金的材料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那胸怀他人的仁者风范。《泗洲志》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史料:鲍叔牙和管仲合伙经商时,最后在分红时,鲍叔牙从怀中取出金银,分作四份列于台上,对管仲慨然说道:“此乃吾二人本利,第一份烦你带呈令堂,作为养老之费;第二份付君,作为今后经营之资;下余两份吾二人各取其一,作为生活之需,患难之交,情同骨肉,勿复见拒”。管仲见鲍叔牙情词恳切,知不可却,只好收下,再三叮咛,洒泪而别。
管鲍分金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流传开来。人们仰鲍叔牙之义,纷纷前来分金处定居,不久此地便形成一个偌大村庄,于是就用鲍叔牙的名字做了村庄,叫“鲍集”。把分金的高台命名为“分金台”,台上的那棵古槐,是管仲站在树下眺望鲍叔牙的地方,因此叫“管仲槐”。现在此地已发展成一个集镇,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吁眙县鲍集镇”。
二、鲍叔牙在政治地位面前所表现出的仁者风范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史记》选读的课文《史记-管仲列传》开头第一段中,这样写道: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段话说的就是齐襄公时,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因襄公为政无道,叔牙知齐国将乱,即随公子小白逃奔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逃奔到鲁国。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他说:“您要治理齐国,我与高傒可胜任;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他劝小白别计一箭之仇,请回管仲,委以重任。齐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称霸诸侯。管仲相齐时,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鲍叔牙面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职位时,他为了国家,而宁愿放弃这权高位重的相国地位,推荐有匡世之才的管仲,这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他那为国为民的仁者风范。
三、鲍叔牙在知人善用方面所表现出的仁者风范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史记》选读的课文《史记·管仲列传》第三段中,管仲曾言:“……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段话说的就是,管仲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斥退,鲍叔牙不仅没有拿他当无能之人看待,还说这是管仲没遇上好时运。同时,当管仲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退却时,鲍叔牙也没有认为他是胆小鬼,而是说这是因为管仲家中还有老母要奉养。另外,在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管仲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管仲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牙没有认为他无耻,却认为管仲是为了“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从这一段话,我们看到了鲍叔牙知人善用方面的仁者风范。
在面对鲍叔牙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管仲感动地说道: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牙遂以能知人善用为世人所称道。故后世言人之相知,誉称“管鲍”。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人称之为管鲍之交,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主编,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史记》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2.任志鸿主编,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史记》选读文言文解析,新疆儿童出版社,2009,年9月
3.《泗洲志》编写组,泗洲志1980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