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0-12-31冯玉军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科学探究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就个人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尊重相信和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形成新的探究点和学习的兴奋点。
2、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生活化知识、比较演示、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情景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
3、激发全体学生参与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从而在良好的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张北县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