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生成教学绽放课堂精彩
2010-12-31李淑珍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我们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同样需要思考着如何呈现精彩而富有激情的课堂呢?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要求我们能将动态生成的过程演绎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教学预设,所谓教学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等的预先设计。预设问题是重要一环,课堂上的生成应该围绕问题解决,通过积极思维所形成的对问题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使教学相长,让课堂精彩。
一、充分感知自然生成
课堂的有效、高质的生成缘于教师的精心预设。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学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生成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新课程理念下未知的、随机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当为实施生成性教学去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所以,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首先,精心预设每一个问题。问题能给学生思维以动力,给动态生成的课堂以生命。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由于学生对“倍”比较抽象,怎样变抽象为具体呢?我想到了在黑板上先摆放两个圆片,请全班同学模仿着在本子上画,展示两个两个画的并让他们回忆刚才是怎么画的,请用一句话说出来。生1:我画了6个。生2:我一组一组地画,画了3组,就是3个2,可以说成3个2是6。生3:3个2一看就知道,以前都学了,能说成别的意思吗?生4:可以呀,3个2可以说成3的2倍。这时我让学生看着黑板画出的3个2并确定可以说成3的2倍就是6。当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概念时,提出:8是4的几倍呢?4的几倍是8呢?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并能做到应用自如。这样的结果都离不开预设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预设,就没有这种真实自然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从平常的生活中善于发现与教学有关的素材,精心预设,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让学生乐于质疑、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我们预设的目标在学生真实而灵动的活动中,在学生心灵相约的过程中达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精彩。引领学生深入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二、比对问题有效生成
作为承载数学思考活动的学习材料只有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才能满足多样化的探索需求。让数学探究活动变得充分而丰富,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学习材料时要摒弃“一题一式”的模式,要细心对比,分层预设。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有余数除法时,如果问题(1)是每3盆摆一组,可以摆放几组?问题(2)是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把这些花平均摆放,还剩几盆?两个问题对比,我想到问题(2)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会通过自己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利用同学们的不同汇报中(23/3=7(组)……2(盆)23/4=5(组)……3(盆)23/5=4(盆)……3(盆)等等。引导学生对比、小结,他们真的想出了很多的摆放方法。这时让他们同桌说一说自己所摆放的。在这样—个大部分同学都能自主完成的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提出另一个问题:观察算式说一说为什么23/3=7(组)……2(盆),2盆能摆放一组吗?为什么?当学生发现3盆才够摆一组时,也就明白了2盆少于3盆而不能再摆一组。接着让学生观察整组算式说一说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结果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说法由学生得出。这样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对比下自然生成新知并解决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学得轻松且有效。
三、捕捉“问题”动态生成
教学中,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是需要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目标,适时合理地把课堂上的“插话”现象中有效的“问题”转化为教育资源。我们的教学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并及时地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儿童的心里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课堂上好动、好奇、好表现。因而,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随意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疑问,遇到了新奇的现象以及较强的好胜心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的驱动力。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能否一味去抑制,笔者通过长期地教学实践,最终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学生的问题能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出示:树上原来有( )只鸟?题目一出来学生就问了:“老师我看不懂‘原来’两个字的意思。”“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莫急,证实我们要捕捉的问题。学生不停地说也正说明他们的注意力就在这道题目上,他们有着一种期待解答的欲望。我们只要捕捉他们内心深处所要的所想的进行引导:你们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字呢?此时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已转移到课本的插图上。于是追问:“谁能看图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原来”两个字学生没学过,图总会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就让学生同桌或小组互相说一说。学生开始发自内心地交流。迸发出“正要飞走的3只原来就在树上。”“那原来不就是6+3=9吗?”由于学生的问题引来了真实的讨论、这样的讨论、交流才是学生最重要的,也是数学课堂最需要的,体现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意图,学生或许能更快算出得数,可是能保证学生离开课堂就一定都会吗?这是一次可贵的课堂动态生成。也是学生自我领悟的机会。
四、引导思考促进生成
关于“生成资源”不仅要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及时生成的同时对孩子反馈的信息也要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在解答重、难点之前进行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现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地驰骋,从而产生动态的教学资源,促进生成。教学二年级乘法的意义,学生似乎明白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但实际应用时却又是变了味。如判断:2+2+2+3=2×4……( )这时怎样才能让他们去积极思考呢?我想到通过判断出现两种不同情况时。派代表进行辩论说出各自的理由。生1:4个数相加当然乘4。生2:我不同意,都是2的时候才能乘4,其中—个加数是3,所以不能乘4。这时我发现很多同学为了自己的判断而特别积极思考。我发现很多学生跃跃欲试,甚至还出现了等于2×3+3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思考,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让他们举些例子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与否。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者很重要。我们尽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等等。如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定要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6个面,12条棱,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那两个相对的面是长方形的还是正方体的?这样能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发散思维,促进生成。
生成与预设相辅相成,也与课堂的资源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数学教学应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用我们的不成熟经验去引导学生体验,思考、探索数学学习的历程。让课堂因生成而绽放光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