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探究

2010-12-31韦学富

新课程·上旬 2010年11期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呢?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发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
  
  一、语文教师应积极开发语文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为实现法制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保障。
  教材中很多亲情的描写无不都在暗示着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学生在充分体会亲情的同时,教育学生理解报答亲情,长大后更好的赡养父母。如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由“我”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欢乐,有伤感;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这种爱意越浓,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无比的关心,同时暗示了子女长大后应该更好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在教育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建议用课件展示)。然后向学生质疑:①你们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关心你们的学习?②你们长大后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等等。通过这样的示例教学,教育了学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有些课文中的情节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如七年级下册《社戏》一文,故事说到小时的鲁迅与阿发、双喜下地偷豆一事,教师应该向学生质疑:①偷别人的东西被抓是什么结果?②偷小的东西养成习惯会偷大的,偷大的东西会受到什么惩处?对一个人的前途将造成什么结果?接着教师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或宣读法律条款)。
  可以强化学生保护珍稀动物意识的课文如《斑羚》,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说明斑羚是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接着展示课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学生看了课件之后,猛然惊醒,原来猎人打猎——斑羚是犯法的,是要被罚款和坐牢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华南虎》等等。
  语文教材中可以渗透法制的内容较丰富,如初中教材还有《皇帝的新装》、《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等等,只要语文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和渗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开设语文教学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
  
   根据语文知识的多样性、综合性,开展多元化的语文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如:教师可以借用学校开展文艺晚会组织学生扮演《威尼斯商人》中的主人公做小品活动;语文兴趣小组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语文故事情节中隐含着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意识的内容;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公安机关的交通、消防、吸毒贩毒、偷盗抢劫等相关法制宣传栏等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尽情地在法律的殿堂里呼吸文明的空气,在语文的世界里酣畅淋漓地邀游。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是为学生创设法制氛围的绝佳途径。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支持
  
  首先,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的角色得到转变,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通过培训,强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提高开发教材中渗透法制的能力。
  其次,为了使有限的已开发的语文课文中的法制课程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可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和高效化。
  
  作者单位:贵州省三都县三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