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大黄高位保留灌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46例

2010-12-31郭伟昌易先武陆昌友芦灵军

海南医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生长抑素淀粉酶灌肠

郭伟昌,黄 君,易先武,陆昌友,芦灵军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四川 宜宾 644000)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见消化系统急症,多以上腹部疼痛,腹胀伴恶心、呕吐,腹部压痛及血尿淀粉酶增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高。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之势,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我们近年应用生大黄高位保留灌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AP 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为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我院普通外科住院患者,诊断符合文献[1-2]标准。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5-76岁,平均(45.22±12.01)岁;病因分类:胆源性25例,酒精性l3例,其他8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38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8例。对照组(B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3-77岁,平均(42.11±16.18)岁;病因分类:胆源性18例,酒精性8例,其他4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26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4例。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禁食3-7d,常规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2)静脉输液,维持水盐电解质平衡,适当给予静脉营养;(3)三代头孢抗生素的使用,防止和控制细菌感染;(4)法莫替丁抑制胃酸分泌;(5)国产生长抑素泵入,6mg/d。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予生大黄45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浸泡5min后高位保留灌肠。操作要点:向病员解释进行灌肠的治疗作用及必要性,以取得理解和合作;若患者腹胀明显,可先进行肛管排气,用以排除肠腔积气,减轻腹胀。灌肠时臀部抬高10cm,液面距肛门50-60cm,插入肛管约25-30cm,每次至少保留2h以上,每日两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3]制定。显效:3d内腹胀消失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有效:7d内腹痛腹胀及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无效:7d后非手术治疗无效而其他治疗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全组患者指标以±s)表示,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中药高位保留灌肠46例,治疗组在腹痛腹胀消失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至正常时间及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时间比较(±s)

注:*P<0.05。

组 别 腹痛消失例数 时间(d)腹胀消失例数 时间(d)血淀粉酶正常例数 时间(d)尿淀粉酶正常例数 时间(d)恢复排气排便例数 时间(d)A组(n=46) 46 3.83±1.2* 38 3.6±2.1* 46 3.2±2.8* 46 5.1±2.0* 46 3.9±1.7*B组(n=30) 30 5.22±0.7 27 5.7±1.9 30 4.9±3.6 30 6.3±1.8 30 4.7±0.5

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9.1%,对照组为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3.1 AP的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AP的病理过程是被激活的胰酶消化自身胰腺组织,导致胰腺组织缺血坏死促使白细胞过度激活,释放炎性介质。这些因子介导多脏器的损伤,导致胰腺血流灌注减低,小静脉血管丛壅滞,间质组织内压力升高,红细胞游出小血管外,导致胰腺腺泡出血、缺血、坏死、炎症和水肿[4]。肠道功能衰竭使肠管麻痹,肠壁通透性增高,肠道细菌移位,全身和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对机体造成第二次打击[5-6]。中药治疗AP,尤其在防治肠麻痹和肠功能衰竭、阻止肠道菌群移位等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3.2 大黄的作用机制 现研究发现,大黄对AP发病机制中的多个环节存在调节效应,其主要作用机制如下:(1)抑制胰酶释放及其活性。大黄对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胰酶的分泌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效能随其应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强[7],特别是对于胰蛋白酶及弹性蛋白酶,抑制作用最为明显[8]。(2)增强肠黏膜壁的防御功能,防止肠道内生菌群的移位,大黄通过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能有效降低内源性感染发生的可能性。(3)促进肠运动,缓解腹部症状[9]。一方面可以加快肠道有毒物质的排出,另一方面可以畅通消化系统以减低胃肠内压,最终缓解的腹痛腹胀的临床症状[10]。(4)促进胆排泄。大黄对Oddi’S括约肌具有松弛作用,能促进胆石排出,这有助于胆汁、胰液的引流,并可有效控制胆道炎症。(5)抑制多种细胞因子及清除氧自由基。大黄能降低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消耗和脂质过氧化物(LPO)的产生,对体内超氧离子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能力[11-13]。(6)改善微循环,可以提高肠黏膜的血流灌注,促进肠黏膜内杯状细胞的大量增生,起到加固肠黏膜屏障的作用[10]。

3.3 生长抑素的作用机制 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治疗急性胰腺炎已多年,且疗效得到肯定,其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机制为:抑制胰腺分泌,减少胰酶含量,松弛Odd括约肌,保护胰腺细胞,刺激肝网状系统,减轻内毒素血症,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减少并发症,促进胰腺修复和机化等[14]。

3.4 生大黄高位灌肠的优势 利用肠黏膜血管丰富、黏膜面积大及易于吸收的特点,通过高位保留灌肠,促进大黄的吸收,将吸收的药物运送到胰腺组织;同时刺激便意,更能发挥作用,促成药物性胃肠减压。而常规灌肠压力低,与肠黏膜接触面积小,且易于排出,使得大黄发挥作用有限,效果较差。

3.5 保留灌肠时需注意的事项 由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常因为剧烈的腹痛腹胀以及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等导致情绪焦虑、恐惧,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及合作。选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双腔气囊导尿管灌肠,因双腔气囊导尿管较普通肛管细,可以减小刺激,减轻患者痛苦。同时气囊注入生理盐水可以将导尿管固定于肠腔,可延长药物保留时间。药液温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应与体温相当,适当的温度可促改善肠道血液循环,降低痛神经的兴奋性,从而提高肠道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减轻疼痛。灌肠操作中动作要轻柔,插管要慢,以免肛门括约肌痉挛造成插管困难,影响保留效果,如遇阻力,可退出少许,旋转后再插。灌肠后应注意观察大便排出情况及腹部症状、体征缓解情况。使用导泻剂后,大便次数增多,需加强肛周皮肤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综上所述,生大黄高位保留灌肠配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满意,恢复快,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5,10(3)∶142-143.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分级标准[S].中华外科杂志,1997,12(1)∶699.

[3]田雨霖.急性胰腺炎的诊治问题[J].实用外科杂志,1992,12(12):620.

[4]巫协宁.重症胰腺炎的发病机制[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10)∶335-337.

[5]王宝兴,王国良,王兴鹏.肠道细菌易位进展[J].国外医学消化分册,1998,18(3)∶205-208.

[6]Ogawam.Acute pancreatitis and cytokines:“second attack” by septic complication lead to organ failure[J].Pancreas,1998,16(3)∶312-315.

[7]刘晓红,赵雩卿,钱家鸣.大黄对大鼠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1)∶14-17.

[8]王 刚,孙 备,姜洪池,等.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2)∶150.

[9]魏凤玲,常 明,原国强.大黄中结合蒽醌的致泻作用及药动学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6)∶53-55.

[10]陈德昌,景炳文,杨建东,等.大黄对胃肠动力学影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9(7)∶411-413.

[11]吴生满.大黄提取物对氧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2)∶80-81.

[12]熊辉岩,张晓峰,谭大风,等.大黄属三种植物不同部分提取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体外实验研究[J].食品科学,2003,24(1)∶128.

[13]袁耀宗,吴建新,徐家裕.重症胰腺炎二十碳烯酸的异常代谢与大黄素、施他宁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5)∶274-276.

[14]Binder M,UhlW,Friess H,etal.Octreotid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results of a unicenter prospective trial with three different octreotide dosages[J].Digestion,1994,55(1)∶20-23.

猜你喜欢

生长抑素淀粉酶灌肠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对止血成功率的影响
异淀粉酶法高直链银杏淀粉的制备
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α-淀粉酶的基因改造与菌种选育研究进展
α-淀粉酶的改性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