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企合作创新机制与发展模式
2010-12-31王悦悦
王悦悦
(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431)
1 教学改革要深化,确保教育质量。必须要具备几点
校企合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多种素质的综合品质,这里包括学生的心理品质,相辅相成,无论是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还是身心素质等等,都要在相关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经历实践的磨炼才能形成。例如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团队精神都在学校学习的期间培养,在通过实践的锤炼和熏陶才能逐渐养成和内化。
校企合作还合理分担教育投入。培养适合社会的高技人才,现代化的一流实验室、一流实训设备,学校的经费有限;另一方面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学校的设备很难做到与生产现场同步。经过校企合作,使学生一部分的实训项目直接去企业去进行,校企共建实验、实训从而大大地节省实训设备投入,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校企合作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有的技能培养可以在校内实训室或教学工厂进行,如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突发境遇或故障设计等实训和实习项目,在生产现场不允许出现,只能在模拟状态下才可能重复再现供学生训练。校内实习场所与真实生产现场相比仍有许多局限性,其生产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有较大差距,有些不易言传的经验、习惯和职业素养,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体会和领悟。因此,校要想真正办出特色,除了要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教学工厂外,还必须有数量足够、水平较高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了校企双方的理解互信,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2 校企合作创新的分析
外部。校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只有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增强合作双方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内部。一方面高校拥有的技术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成本太高,但又苦于缺乏技术创新,难以获取超额利润,从而使校企双方都无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合作创新除好能够促进双方利益最大化,产生关联效应,构成了校企合作创新的内部动因:(1)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创新能够弥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劣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创新常常依赖于多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才能完成,学校与企业合作创新可以弥补各自在能力上的差异。优势互补是合作创新的前提和关键。(2)节约交易成本。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关系协同,校企资源协同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节省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换的成本,提高整体效能。(3)防止技术“溢出效应”。技术会在产业内及产业间溢出,合作创新可以减少技术的“溢出效应”。
3 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分析
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对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进行了分类:从动力机制视角可分为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型、技术——市场拉动型三种;按照合作契约的不同可分为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和共建实体四类;从双方在合作中的地位视角,可分为高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利润分成型;从结合的紧密程度这一角度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和外部化模式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所做的不同划分,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文主要从合作的紧密度视角来看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划分。
4 复合型才能的人才
企业人士认为,从公司的角度来讲,企业非常欢迎不但技术精通熟练,同时又具备复合型才能的人才。而复合型才能,应当包括与人沟通、外语、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企业非常需要既精通技术、会外语,又懂得成本核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与苏州精实电子等一系列企业的交流中,企业非常希望能够以校企合办的形式开办定向的培训班,课程由企业定,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员一边上班一边学习,企业先与学员签订长期合同,中途加入或者退出也行,学生毕业后在公司工作。这样企业可以全程监控学生的培养过程,学生也可保证就业去向,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同时企业可承担部分培养费用。现在不少毕业生,包括高职毕业生,常常抱怨一线的技术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总想坐办公室当白领,看不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空间。高职院校应该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训,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技能知识、对行业的敏感度、职业工作规范等,这样才能尽快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
5 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
容易偏离“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目标。它揭示了人的知识结构中还有大量实践性的、缄默的知识类型,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显性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缄默知识的积累和养成,即要“做中学”。“做中学”,而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追求各种“证书”的获取和各种考试的过级,学生进行默会知识学习的比重小,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不能保证,使得学生常常是拿到几个证书,却看不懂线路图,不知如何处理工作,“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目标。
不易调动企业主动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A.选择优秀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从长远观点,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B.借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C.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D.学生利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设备进行训练,起到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E.在“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中,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还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不利于合作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的健全和完善。简要地说,从“校企合作”的内部机制来看,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其显示的(尤其是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合作双方各自的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从“校企合作”的外部条件来看,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其合作信息不够畅通,合作资金不足,合作所需政策法规还不到位。
6 结束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仍然都归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正是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问题。中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两点: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责任及职能,实现人才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其核心是满足企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但满足这些需要有一定的认知、情感、法律法规和社会与政府的环境协调等因素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有机结合的作用的支持。
[1]夏建国.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探[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吴启迪.本科院校如何办好高等技术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1,(8).
[3]王明伦.产学研结合: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理想选择[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6).
[4]黄慧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5]左健民,郑锋.产学研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开拓新路 [J].中国高教研究,2002,(8).
[6]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利益冲突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