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旅游景点公路设计思路探讨
2010-12-31陈祥瑞
陈祥瑞
(贵州省黔东南州交通工程勘察设计所,贵州 黔东南州 556000)
1 山区旅游公路的设计思路
1.1 交通量测算方式与路线标准确定
旅游公路以客车为主,交通量呈现季节性、间隙式状态分布,节假日为高峰期,平时较少。为此,年增长率要结合其贯穿景点的旅游业发展趋势和在路网中所处的地位来确定,全年不均匀系数要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后确定,随后预测交通量,推荐路线选择标准和计算路面结构。而对于横断面设计,建议以预测年限内高峰期平均日通过车辆不造成堵塞为原则,因此,可选择宽路基,低等级设计指标。
1.2 公路线形要适应环境
1.2.1 平面线形设计
山区旅游公路平面线形要讲究连续、顺适、安全、舒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必一味追求高标准、曲直比。有条件时可将平曲线半径加大,但要与两头直线比例均衡;特殊困难地段,也可以结合安全警示标志、防护措施和管理手段,随着山势采用不小于20米的平曲线半径自然展线,但应避免连续急弯线形或突变线形,保证行车和会车视线良好。一般道路提坡展线要因地制宜,有条件时,尽可能利用阳坡,避免冬季路面积雪积冰;也可以采取在景点集中的对面山坡上设置停车点、观景点或者回旋展线提坡和多次设置回头曲线等措施,诱导乘客的视线。
1.2.2 纵断面设计
山区旅游公路最大纵坡和坡长限制可根据所通过的主要车型分段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山前平坦地段可按交通量需求取上限进行设计,山中路段设计在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环境安全评价后,可采用竖曲线极限半径(长度),也可采用极限坡长。纵坡应具有相当的平顺性,在满足竖曲线指标要求的前提下起伏不宜过于频繁,避免乘客频繁出现超重、失重以及偏心现象,以保证舒适感和安全感。因此,在笔者多年的地方旅游公路设计中,最大纵坡宜控制在8%以内,坡长宜控制在100米以上,回头弯处纵坡严格按照部颁标准执行。
1.2.3 横断面设计
山区旅游公路横断面设计建议以预测年限内高峰期平均日交通量不出现堵塞为原则。开阔地道路设计一般以整体断面形式出现;地形受到限制时,可采用上下行分开或悬臂半边桥等设计方式,以减少山坡开挖量,避免破坏山体自然生态环境和减少因此而引起的地质灾害。道路在狭谷中通过时,整个断面可采用半填半挖的形式通过,尽量保证原始生态。因此,根据景点的知名度、沿线地质和地形、路线在整个交通网络中的功能定位等因素,横断面设计中路基宽度可采用6.5米、7.5米和8.5米。
1.3 建筑物、构造物的设计要与现有景观相协调
1.3.1 桥梁与涵洞设计
桥梁与涵洞特别是大型桥梁,弯道上、对面道路上等乘客可视的桥涵建筑物设计是道路景观的重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3.1.1 结构的选型设计要具有多样化和多变性,充分与自然地形条件相匹配,但不能矫揉造作。
1.3.1.2 桥梁布置、结构总体布局和细部的处理以及桥梁主体的色彩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1.3.1.3 桥梁上、下部结构、人行天桥、跨线桥以及过水渡槽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美学效果,下部结构要给人以力量感,但不笨重;上部结构的轮廓线条要明快,能融入地方民族特色的应尽量考虑,桥型简捷大方,结构轻巧不烦闷,不压抑,并与周围景观成比例。
1.3.2 隧道洞门设计
以往隧道洞门一般都设计为高大的建筑作为醒目标志,随着近年来环保意识的增强,鉴于保护洞口周围坡面植物和减少洞口开挖量,又提出了洞口无洞门墙的自然进入式设计。本人认为,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有醒目洞门墙建筑时,可以提高驾驶员和乘客的注意力,消除疲劳,达到思维转换的目的,但洞口开挖量增大,对原地貌破坏严重,山体地质灾害隐患加大,用于洞口建设的费用也相应增加;无洞门墙时,车辆进入隧道前不易引起驾驶员和乘客的注意,但有利于环保,洞口坡面滑坡、坍塌等病害可能减少,洞口建设、防护费用也相应降低。因此,建议在实际操作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环境评价后再确定取舍。
1.3.3 防护与排水设计
公路边坡、挡土墙、边沟、截水沟等人工构造物随乘客的视线而不断移动,在山区,它们往往贯穿于整条公路的始末,为此,对其进行艺术化处理,会给沿途旅行者带来快感。故应注意以下几点。
1.3.3.1 在乘客视线内的挡土墙、护面墙等表面积较大的构造物,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山区沿线丰富的地方材料进行砌筑,砌筑表面要讲究艺术性,明暗结合,采用分段选择多样式,如大卵石斜砌、人字花砌,片石花砌、茬砌、块石平砌等措施;在勾缝时采取平、凸、凹等样式,并运用白水泥勾凸缝和凹缝墨线描绘等做法,来诱导乘客视线,增加新鲜感,放松心情。
1.3.3.2 截水沟设计时,顶面应略低于地面线,宽度开挖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宜。
1.3.3.3 边沟设计随路基高度和两侧地面线而定,一般内侧顶与路面边缘同高,外侧与原地面相接,保证进水畅通,且不破坏自然地形。当边沟与路堑边坡相接时,也可将边沟外侧修筑成高出路面顶50cm的矮墙,设置碎落平台植草,这样在驾驶员和乘客的视觉上会产生层次感,保证了车辆行驶的安全。矮墙也不必要砌筑成一个模式,应按不同段落做成半拱形、环状和菱形等形状,以增强节奏和韵律感,并便于排水。
1.3.4 诱导标志的设计
山区旅游公路的显著特点是弯多、坡陡、路窄、景色变化频繁。所以,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好前方标志标牌的诱导和指示作用。为了体现旅游特色,根据地形特点,不妨可采用增设景点指示介绍牌,站点、观景点处设置景区平面图,在弯道加装反光镜,坡陡、路窄地段前方一定距离处设置停车站点等措施,一方面可增强对景区的认识,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旅途的安全。
1.4 路域的绿化、美化和香化
1.4.1 采石场、弃渣场的治理
山区公路路基施工广泛存在着就近采石场所多,弃渣数量大的特点,这也是造成人为直接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故在采石场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沿线分段计划取石的数量进行开采,并尽可能设置在将来要修建观景台或停车站点管理房屋的位置上,否则开采时要合理规划平面、下切坡面和台阶层高,以保证将来容易及时覆土和恢复植被。山区旅游公路应尽量利用弃渣填筑路基,若受地形限制确实需要弃渣时,弃渣场所规划应远离河道。
1.4.2 路肩亮化、艺术化
路肩不但有支承、保护路面结构的功能,而且还具有衬托道路景观的效果。根据以往经验,山区旅游公路路肩可以采用河卵石进行表面硬化铺筑,沿路线方向分段按不同颜色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再与路面、路缘石形成颜色相间,轮廓分明的条幅,从而可以增强旅游公路的流动艺术性。
1.4.3 地界和边坡内绿化、美化和香化
山区旅游公路路基两侧的绿化、美化和香化建设是确保其沿线水土保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及增加旅游品味和特色的具体体现。沿路两旁的绿化布局应掌握点、线、面相结合,乔、灌、草、花相结合,绿化、美化、香化与标准化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绿化种类选择一要多样化,一般每隔一定的距离可互换主栽树种;二要形态美观,抗旱、抗污染、耐修剪、抗病虫害;三要注意落叶、阔叶、速生和慢生错落分布,高矮相间,草本植物扎根深大等特性。
2 结论及建议
2.1 鉴于公路是具有动态功能的设施,今后山区旅游公路设计时需引进动态设计思维,尤其是高等级公路要运用目前先进的“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环境选线,对路域周边区域环境敏感点进行影响趋势分析和预测,并应用动态全景仿真技术评价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将周围因素作为变量纳入三维动态全景透视图,对不协调之处采取必要的修饰和完善措施,使公路与周边环境景观协调过渡。
2.2 旅游公路环境与景观设计涉及学科种类繁多,建议今后大型设计单位、有关科研院(所)和学校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3 应进一步加大环保建设力度,开展环保知识教育,在旅游景区内广泛推行环保汽车,减少风景名胜区的空气污染。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B01-2003.
[2]张金水,张廷楷.道路勘测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