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我们如何“忆苦思甜”

2010-12-30杨威威白旭军

天津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现实青少年情感

■杨威威 白旭军

杨威威 白旭军 天津市蓟县盘山中学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一位父亲对其小女儿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说自己小时候家里很穷,日子过得很辛苦、很艰难,小女儿听完后说:“爸爸,您当初是因为没钱花才到我们家来的吧?”赵丽蓉表演的祖孙两代人吃窝头的小品,也反映出了“忆苦思甜”教育面临的尴尬处境。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父母长辈常常在孩子面前“忆苦思甜”,并且把“忆苦思甜”当作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培养的重要手段。但这样的教育却往往面临事与愿违的尴尬结果。青少年对成年人所讲述的内容不相信、不理解、不认同、不接受。长期以来,学校、教师也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这一教育形式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不断成熟,学校、教师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时,也同样面临着与家庭教育相同的尴尬局面。“忆苦思甜”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已经过时了吗?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对与“忆苦思甜”教育有关的一系列环节加以正确的认识。

一、“忆苦思甜”教育的目的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要往往是十分强烈而迫切的。然而在大多数时候,社会发展的速度相对于人们的欲望需求来说是落后、缓慢的。人们的欲望需求与现实之间的这种矛盾容易使人产生对现实的不满,这种不满可以促使人们努力工作,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但这种不满如果高涨到一定程度就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转化为对立或反抗情绪,使人做出危害社会稳定的事情来,给社会和谐造成极大隐患。青少年特别是学生,往往是最容易对现实产生不满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忆苦思甜”教育就应运而生了,而且为东西方世界的人们所共同采用。“忆苦思甜”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并提高青少年对现实的满意度,使他们更多地认可和肯定现实,使他们具有较为平和的心态。

在正常情况下,社会总是在发展进步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但总的情况是,后一时代或较晚年代的物质水平、社会体制和社会环境等都要超越前一时代或较早年代。作为父母和师长的成年人,他们丰富多元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而他们对现实的满意度往往也比青少年高,他们能更准确、更深刻地体会到现实的优越之处。因此,他们希望本着自己的经验阅历以及在此之上形成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以自己的经历证明现实的优越完善,以使青少年对现实产生认同和肯定、抱有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感,这就是“忆苦思甜”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忆苦思甜”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忆苦思甜”,其核心内容是忆往昔之艰难,思今日之幸福,因而“忆苦思甜”教育一般采用现身说法的形式,成年人讲述自己在往昔岁月里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以感染和打动教育对象,进而宣传、表现现实社会是美好的、人生活在其中是幸福的理念。如“吃忆苦饭”、“讲家史、革命史”等就是典型的教育手段。

不可否认,“忆苦思甜”为培养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物质相当匮乏、人民生活相当贫困的年代,极大地安定了人们的思想情绪,保持并促进了社会的基本稳定,因而“忆苦思甜”这种教育方法是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的。

三、“忆苦思甜”教育遭遇尴尬的原因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为“过去”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其中包括奋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内心的喜悦与哀愁。比照过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比照过去,我们可以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行动是否偏离了理想的轨道。“忆苦思甜”是勿忘过去的教育,因此,“忆苦思甜”教育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也不会被淘汰。回首教育实践,造成“忆苦思甜”教育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以责备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忆苦思甜”教育。

许多教师之所以会对学生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其原因是:在他们看来,当今的青少年是“生长在蜜罐里”的一代,娇生惯养,贪图安逸,不能吃苦耐劳。因而教师就以自己或其他人的“吃苦”经历来训诫、责备学生,指出学生的种种“不是”或“不该”。这种教育的初衷是好的,但却使“忆苦思甜”变成了批评和指责,因而学生心理上很难接受并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效果的低下。

第二,方法简单呆板。

大多数情况下,“忆苦思甜”教育不外乎两种模式:或是父母长辈对孩子讲述家庭或个人在过去年代里的艰苦经历,或是请老工人、老农民走进学校给学生“忆苦”。这两种模式的共同之处是采取口述方式,所讲述的内容往往缺乏有关事实的旁证。学生能否相信,取决于父母长辈的教育方式,如果父母长辈总是“老生常谈”甚至任意编造,学生就不可能相信;还取决于学生对“忆苦者”是否熟悉、尊敬、信任,如果“忆苦者”不是他们所熟悉、尊敬、信任的人,那么“忆苦者”所讲的内容就很难打动学生,其教育作用也就难以发挥出来。

第三,误解“忆苦思甜”教育的目的。

“忆苦思甜”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引发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肯定和认同,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但是近些年来,却有人将其作为挫折教育的一种手段,由于目的、方向错误,致使“忆苦思甜”教育的本义迷失,也就使它的正确教育意义无法显现出来。

第四,时代发展所造成的词语含义差异使思想沟通发生困难。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也使交流中的词语含义产生了变化。如“吃野菜”在50 岁以上人们的心中是贫苦生活的象征,而在当今城市青少年的思想意识里,它是一种“绿色”的、高品质的美好享受;提到“秉烛夜读”,50 岁以上的人会联想到简陋的学习条件,而当今青少年却要关掉电灯、点上蜡烛,以制造浪漫气氛。由于时代发展使词语含义发生了变化,因此,成年人与青少年进行思想沟通时也发生了困难、产生了误解,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过去贫苦艰难的生活要比他们现在的生活“好”。

第五,不注意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而搞“一刀切”。

“忆苦思甜”教育要起作用,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受教育者必须与教育者具有相通的情感体验,要求受教育者的生活阅历足够丰富,有较高的情感体验力。只有具备这个前提条件,学生的情感才能被打动,从而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否则,“忆苦思甜”教育就有可能与学生的情感需要背道而驰。但在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不看学生年龄、不顾学生思想发展水平的“一刀切”式做法。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或学龄前幼儿也搞“忆苦思甜”,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四、今天,我们如何“忆苦思甜”

“忆苦思甜”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是永不过时的,只要社会现实与人们的各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有其存在的价值。那么,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如何使“忆苦思甜”教育更有效地发挥出积极的意义呢?

第一,向历史教育学习。

从某种角度讲,历史教育也是一种“忆苦思甜”。但是历史教育更容易实现其教育目的。原因何在?首先,历史教育以全方位的角度讲述社会的变迁,比个人经历的讲述起点高,更具权威性。其次,历史教育的资源丰富,证据充足。如大量引用各种文献资料、图片、影像、实物等,展示历史场景,表达思想观点,这要比普通个人“忆苦思甜”的纯语言描述更有说服力。最后,历史教育的形式往往多种多样,不仅局限于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课本教育,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手段,如观看电视片、成果展览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有效方式,而这些方式则具有个人讲述所无法比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忆苦思甜”教育应向历史教育学习,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使自身的说服力、感染力和权威性得到提高。如可以让学生收集家里的老照片,举办一个展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忆苦思甜”。

第二,坚持正确的教育目的。

“忆苦思甜”教育,我们可以说它类似于历史教育,也可以说它类似于爱国主义教育,但它绝不等同于批评、指责式的教育。有不少学生思想幼稚,常常不满于社会现实,有着这样那样的挑剔和要求,他们的意志品质、价值观念等在我们看来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们的教育却不能一概地以批判、责备为出发点,这样会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

另外,我们要使“忆苦思甜”教育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受教育的学生年龄不宜太小,基础教育阶段应以初中、高中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以为通过一两次活动就可以达到目的;还要注意避免词语含义差异所导致的语言误解。

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是进步的,但不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因而人们难免会对现实产生这样那样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尤以青少年学生为重。我们相信,“忆苦思甜”教育具有永恒的存在价值,而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改进它,使其充分发挥积极的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现实青少年情感
青少年发明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