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效教学的再思考

2010-09-26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素质教育改革

■刘长兴

关于高效教学的再思考

■刘长兴

推进高效教学作为本市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决策,经过两年的“风风雨雨”,已经由逐步认同走向普遍认可,同时,也由教学实践走向教育科研。从观念的更新,到“行动”的转变,在很多学校得到了充分展示。当然,介绍的经验、推介的成果很可能还有一定的局限,但已经让人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高效教学的“样子”。仅这一点,足以令人鼓舞了。

要说这两年能够给人的启示,大概就是四句话:一是不动摇,二是少争论,三是多研究,四是勤交流。

之所以说“不动摇”,是因为高效教学的确可以助推学校的科学发展。这话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准”了。我们共同经历了10年的素质教育,8年的课程改革。大家都在苦苦地“求解”,但仍然感到课堂教学这个关键环节还是“难题”。确切地说,就是没有质的突破。面儿上的情况恐怕更不容乐观。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共识。不少学校由于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效益偏低,“堤内损失堤外补”便成了常事,变着法儿增加“负担”的现象很难控制。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被“无情”地占去,你还搞什么素质教育?这一点,大概已经见怪不怪了。有人说“课改深处在教学”,如果改成“课改深处在课堂”会更为贴切,因为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真是让人放心不下。

这两年,随着高效教学的逐步推进,人们开始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尽管时间还不够长,经验还不够多,但是效果已经渐渐凸显出来。教师说课堂“实在”了,效果好多了;学生说课上学会了,课外轻松了。前不久,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评估验收,由于高效教学已经成为一项考量教学管理、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不少学校的课堂的确让人感受了不同程度的“高效”。 特别是那些很不起眼儿的学校,甚至被人“遗忘”的学校,由于抓住了这个机遇,带活了全盘工作,得到了同行的赞许、专家的首肯。一位校长风趣地告诉评估验收的督学们,现在学生有心气儿了,教师有劲头儿了,校长有精神儿了。推进高效教学,真是正确的“选项”。

特别是“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人们对高效教学的思考更加理性、更加深刻了。有人用“科学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高效教学”表述了它们之间的三层关系,还真够“经典”。一是实施素质教育是保证学校科学发展的具体策略。因为素质教育提出的宗旨、重点、要求,就是学校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这一点不能有争议。二是深化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因为课程改革所设计的理念、标准、方案,都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落实的基本要求。这一点不会有争议。三是推进高效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途径。因为高效教学提出的目的、原则、方法,全是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点不该有争议。一句话,如果没有高效教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科学发展,就会由于失去“操作”的保证,进而失去目标的保证。这种理性而深刻的认识正是“不动摇”的基础。

之所以说“少争论”,是因为往往有些事情久拖不决,贻误时机,都是源于一些本无必要的争论。尤其是学校,在明确改革路径以后,应当着力投入实践探索。没有必要为几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在那里纠缠不休。

其实,高效教学这个决策出台之初,“争论”就已随之而来。至今有人也还在质疑:“当前的课堂教学,不是高效或低效的问题,而是有效或无效的问题”,“还没达到‘有效’何谈‘高效’”。于是,关于“‘高效教学’是否需要改为‘有效教学’更为准确”的“研讨”,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没完没了。坐而论道者有之,跟风“炒作”者有之。为此,有人把美国也扯了进来。说是大洋彼岸就是“有效教学”,甚至有人还由此又演绎出“正效”和“负效”、“长效”和“短效”等一些“系列”概念,更加让人找不到“北”了。

按理说,如果是理论层面,为了通过对多种概念的比对、分析,以确定更好的研究命题,的确也不宜非议。但是,如果在实践层面,总是就此一字之“争”,且“论”之不休,只能是瞎耽误工夫。高效教学应该是针对低效教学提出的改革之举,而且其中大概还有保护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含义。因为如果套用美国的提法,推进“有效教学”,肯定会让大家产生疑义:难道我们的教学都为“无效教学”?我们都在白忙活吗?细细想来,“高效教学”的提出还真是富有智慧。如果把这个“高”字理解为“提高”,那么把“高效教学”也就可以定义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了。可见,有了“少争论”的环境,才会形成“多研究”的氛围。

之所以说“多研究”,是因为高效教学只是一种思想,它的目的、原则、方法还需要具体的“技术”支撑。也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还要在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行更多的深层研究,以求得更多的教学创新。

教学管理本来有一套规范,但有时为了“就合”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而慢慢失去了“刚性”,逐渐变“软”,乃至变“没”了。就拿课表来说,作为学生一日生活的“根”,蕴含着且积蓄着素质教育的所有“营养”。毫无疑问,不能以任何借口乱改、乱变。当然,包括“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这个看似最能当作“理由”的借口。可是,不同程度的乱改、乱变之势,总是难以“叫停”。如果抓住推进高效教学的机遇,针对课表“加强”一下教学管理,“刚性”地封堵“加课”,自然会把教师“逼”向高效教学。此外,根据高效教学的基本原则,把一些倡导性的要求升华为制度性的要求,也是加强教学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比如,很多学校为了推进高效教学,号召教师一定要做到“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能看懂的不讲”、“要保证当堂学会”、“要减少课外作业”等。应该说,这些“号召”都很好,也很实。大家只要认真落实,课堂就会变样儿。但是,这些“号召”往往又只是“号召”而已。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倡导并不等于制度。“号召”只有变成要求,才能真的生效。试想,如果这些“号召”能够成为校长、同行的评课标准,就会真正变成教师自己的上课要求。关键是一旦动“真格”的,评“优秀课”了,那就看你能不能坚持了。要是从你那儿就往标准里加进那些“花架子”的事儿,这些“号召”肯定是白在那里号召了,以后谁还会听你的?前不久进行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评估验收,就用了六条评课标准,一是面向全体,二是师生互动,三是精讲多练,四是运用技术,五是目标达成,六是课后反思。这些较为通用的标准,尽管非常简要,但是非常重要。因为它既体现了“现代”的课改思想,又保留了“传统”的经验成果。假如每所学校都能这么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这么思考,每一节课都能这么落实,那么我们真的离高效教学不远了。假如再能分学段、分学科拿出几条制度性要求,将更利于把教师“引”向高效教学。

至于教学方法,实际是教师的一个永恒话题。这些年,学校的信息化已经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更为广阔的平台。但是,无论如何,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也不可能被取而代之。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劳动来自于深层备课。过去强调的“四备”,即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实践证明是非常管事儿的。特别是这四个方面的有机融合,更便于揭示教学规律,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今,尽管“大纲”(教学大纲)已经换成“课标”(课程目标),但是“四备”并没过时。何况“课标”文本提供的目标又比较宏观、比较综合。你不把“课标”吃透,不把教科书吃透,不把学生吃透,高效教学的思想怎么转化成高效教学的方法?

之所以说“勤交流”,是因为推进高效教学是一次重大变革。它起码包括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所以,非常需要大量的信息供大家思辨、选择、借鉴。显然,关上大门全凭自己“鼓捣”是不行的,还是要“走出去”、“请进来”、多听听、多看看,在思辨中研究、在选择中整合、在借鉴中创新。当前,追求实效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国际性的改革趋势。只要牢牢抓住这样的有利契机,切实用好这样的研究环境,“勤交流”就会由一种形式变成一种机制,而且会很快从本校同伴之间扩展到学区、全市、兄弟省市乃至国外。高效教学也必然能够在“勤交流”中获得新的启示,得到新的发展。

目前,高效教学正在改变着学生,改变着教师,改变着学校。相信不久的将来,必将改变我们的基础教育,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素质教育改革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瞧,那些改革推手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