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缕春光洒梨园
——访江苏省昆剧院青年演员施夏明

2010-12-30颜欢

剧影月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昆曲小明老师

■颜欢

台上,他光彩照人,情真意切,饰演柳梦梅,倜傥风流,唱做俱佳;台下,他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卸下戏妆来,玉树临风,充满灵气的大眼睛透着聪慧与诚恳,举手投足间散发出儒雅的气质。他,就是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青年演员,《1699?桃花扇》中候方域的扮演者——施夏明。曾获第二届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银奖、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十佳新秀”奖、第三届江苏省戏曲“红梅奖”大赛金奖、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等多种奖项,还在近期的昆剧《红楼梦》选角决赛中胜出,将扮演贾宝玉。台下,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小明”。

八月的南京,酷暑难当,大街上已少有行人,然而朝天宫兰苑剧场里,却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办施夏明第四个个人专场演出。台上灯光隐去,大幕徐开,笙笛渐起,小明一出场,便惊煞所有观众,光是俊朗飘逸的扮相就无人能出其右,只一个开场,就将舞台映衬得光彩夺目。他台风大气,唱腔字清、板正、腔纯,表演也灵活细致。小明的嗓音比几年前大有长进,宽亮圆润了很多,再难听到以前为人诟病和惋惜的逼仄尖细的高音,一派君子如玉的温厚;眼神也活泛了不少,显得很有灵气,再没有以前的僵硬,个中多少艰辛与磨练,可想而知。一出《题画》唱到声音哽咽,意境全出,听罢令人不知悲何以生;一出《跪池》,活灵活现,逗得台下观众忍俊不禁……石小梅老师也在现场给予讲评。她说,小明的唱念俱佳,心理活动表现得很细腻,真是进步了很多。一年一个飞跃,如此突飞猛进,让我这个自认为很了解他的“资深粉丝”也顿觉惊异。

说起施夏明与昆曲的结缘,也是颇为曲折。上小学六年级时,昆剧院的老师到苏州招收昆曲学生。胡锦芳老师一眼便相中了这个长相清秀的男孩子,夸他眼睛有神,在唱歌说话测试后,断定这是一块与昆曲有缘的“好料子”。然而当时的施夏明甚至连昆曲都没听过,不知其为何物,父母对从事昆曲事业的前途也没有信心。当年的报考,小明完全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的,并没有决意要学习。在获得专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后,他又报考了其他中学,因此放弃了进入戏剧学校的机会。在一年后的戏校再次招生时,胡老师仍没有忘记这棵难得的好苗子,又鼓动他再去参加考试,竭力做他父亲的思想工作。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父亲终于被说服,1999年,小明登上了前往南京求学的火车,这一来,已有11年。

在戏校开始的几年,施夏明需要天天练基本功,背台词,单纯地模仿老师的动作,根本不理解人物形象。这对于处于成长叛逆期的男孩,无疑是枯燥乏味的。不理解导致了不热爱,年少的小明贪玩不爱上课,对昆曲毫无兴趣。懵懂的他认为,昆曲与自己接触到的日常生活相差太大,与身边的流行物毫无关系,觉得自己肯定演不好这种古老深奥的艺术,因此不肯用功。说起那时的自己,小明羞赧地挠挠头:多亏了胡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培养,才没有在打基础时过多荒废了时间。

毕业后的施夏明顺利地进入江苏省昆剧院,每天由副团长王斌老师带练基本功,教戏。在手把手地教了半年之后,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自己“开窍”了。之前,所谓的表演都只是摆动作,毫无内心体验,常常不知如何表现。在有所悟之后,他感到演戏是件有意思的事,可以尝试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然而这“悟”的过程也并非轻而易举,平时,白天老师只教唱念,描述剧情以及主人公的情绪,要求学生晚上回去背唱,努力把情绪带入台词。但如何把饱满的情绪融入台词,却困扰着学生们。小明说自己悟戏的反应慢,常常不理解老师表演时呈现的喜怒哀乐,他把“不解”带回家,拼命想,吃饭时琢磨,看书时琢磨,躺在床上时也在琢磨着,苦苦地思索终于有灵光一闪的刹那,他明白了老师教授的手要指的、眼要看的方向的原因,知道如何用身段动作辅助感情的抒发。经过漫长的思考过程,施夏明在交还老师作业时,表现出来的已是一套完整的模式,就像由唱念做打编制成的一张网,明显有了更多自己思索出的对人物情绪的理解。

施夏明在学戏时,是个认真主动、不习惯于被动接受的人,石小梅老师就很欣赏这个爱徒爱问个“为什么”。为什么用这个动作来体现人物情绪?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活动怎样?教他一个身段时他经常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那样做行不行?石老师说不行,他必然要追问原因,有时问得石老师都无言以对,便一伸手,喝道:“等等,我回家问我老公去!”石老师的先生是著名昆曲编剧张弘老师。石老师和张老师探讨后,再回来细说原因,小明才心悦诚服地专心学了。爱提问的背后是个会思考的头脑,施夏明对人物理解得较为充分后,能顺理成章地学下来。然而有时他对老师的教学也不是全盘照搬,会融合自身条件进行修正。比如石小梅老师是一位女性,真假音不受限制,而唱小生必须真假声结合、过渡,女小生不必面对的问题,他却要花功夫在不同音符上作真假声的改变。

学戏虽充满着挑战与乐趣,却也曾给他们这一批年轻人带去过困扰。刚出戏校的他们,薪酬收入颇低,扣掉房租水电,有些人每月只有三四百元,这让不得不靠父母资助的他们,信心产生了动摇,养不活自己,还谈如何坚持信念呢?转机出现在2006年末,昆剧《1699?桃花扇》的成功演出,改变了这些为坚持梦想而苦恼的孩子们,昆剧院大胆启用年轻的他们担当主演。老一辈艺术家们倾注的心血和汗水,年轻演员们数月的刻苦用功,换来了舞台上一个个可圈可点的人物。我们看到年仅20岁的施夏明站在了绚丽的舞台上,担任男主角侯方域的角色扮演。演出后社会反响很大,好评如潮,这一次成功的尝试,让他脱颖而出。回忆起那时的经历,施夏明一脸感激;“在这条人生道路上,我原可能不会追寻下去而准备拐弯,却在前方看到一片光。我没有走岔路,是顺着光走下去的。”于是,抓住了这次机会,他走向了光明。

在昆曲“生”这个行当范围里,有巾生,官生,穷生等角色,不同行当有动作、唱腔的不同,但同为“巾生”的柳梦梅、潘必正、侯方域等,塑造出区别来却并不容易。小明从掌握戏的感情基调入手把握人物,如《跪池》中的陈季常,他要讨柳氏的欢心,尽可能抚慰这个母老虎,整出戏比较欢乐,而《题画》中的侯方域,承载了家国兴亡的悲愤与无奈,戏中饱含着历史的苍凉。施夏明根据戏的情感来调整自己的情绪,控制力度的收张。“巾生”中柳梦梅、潘必正的扇子功都基本相同,动作也摆得差不多,区别在于戏是以谁的视角来完成,讲述故事的发展,演员需要做好的是铺垫情感,顺应剧本,并要讲究生旦配合。

谈起最喜欢塑造的角色,小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柳梦梅。没有他忠贞不渝的爱,杜丽娘不会起死回生,这样感天动地的爱情传奇和以情抗理的时代命题就不能最终完成。不断饰演中,施夏明不断揣摩这位对美真诚执着的痴情书生。在多次塑造一些感人的形象之后,他对人物的理解越来越深,与年少演出时头脑中一片空白相比,现在更能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例如在演出《桃花扇》时,他能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家国之恨,离合之悲,以致在台上入戏之深,几乎每场都唱到双眼饱含热泪,真实地再现他的悲凉。让台下观众,也仿佛随着他的讲述和感慨,置身于风雨飘摇的南明王朝,共历兴亡沧桑。

然而有时看似轻车熟路的演出也会卡壳,施夏明也有过出糗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的一次是在兰苑演出《桃花扇·题画》时,突然忘词了,当时的他大脑一片空白,怎么也想不起来下一句,而这又是一出非常悲怆、凄凉的戏,感情抒发得极为强烈。小明只好把一句台词重复两遍,幸好同他配戏的顾老师将那句带过,引导着他继续下面的情节,他才跟着一步步说下去……谈起这次“事故”,施夏明依旧心有余悸,“台下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我,忘词的感觉太可怕了”。从那以后每当排戏,他总督促自己背好台词,练稳基本功,确保每个细节都烂熟于心。

昆曲流传了很多朝代,历史悠久,作为21世纪的年轻演员,如何用古老的传统艺术吸引广大年轻的观众,是每一个昆曲演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昆剧《1699?桃花扇》的成功演出,使一大批年轻观众对昆曲有了接触、认识和喜爱。年轻演员们虽技艺不够成熟,却有着青春的外表和气息,和剧中人物年龄相仿,在塑造时不用刻意演绎,他们的亮丽与朝气,满足了时下人们对美的追求。然而外表毕竟只是一层“壳”,施夏明对自己的要求是学习更多剧目,使功底变扎实,更深刻地塑造人物。由单纯的靠年龄而“不须演”,到有了炉火纯青的技艺后,用情感填满动作这个外在的框架,用情感支配不用刻意表演,“站在台上,我就是那个人”,追求“形神兼备”,是他对自己的期望。

“传承”与“创新”,历来是昆曲界备受关注与探讨的话题。所谓“传承”,师者传,学者承。施夏明深深体会到:在传承时不需要创新,一招一式,一字一腔,都要一丝不苟地沿袭下来,原汁原味地再现。当然,传承也不是生搬硬套,在演出几场之后,融合自身的条件,经过适当的调整让身体动作更有韵味,眼神动作更添力度。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创新开拓,否则只会固步自封,以至湮灭,但创新的形式却值得商榷。昆曲几乎融中国古典美学元素于一身,在历史上曾有过很长时间的兴盛辉煌。然而施夏明也承认,现今社会主流是快餐式的文化,节奏快,更新速度快,很多观众不大容易接受年代古老又节拍缓慢的艺术。作为新一代昆曲人,他也思考着在不颠覆传统的情况下,怎样能吸引新一批观众,又尽可能留住喜爱古老昆曲的观众们。只要不跳出具体的大框架,在框架内改动,只要能迎合观众,能提供更多演员展现的平台,他认为都是可以接受的。

昆曲的振兴,最直接的吸引源还是演员舞台上的表现,我们已经看到施夏明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奋斗。不断琢磨着人物的塑造,浑身又透有难得的、与生俱来的书卷气,使得他能在全国众多的小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昆剧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也如专场上石小梅老师所说,希望他今后的路途不要太过于顺利,适当增加些坎坷与困难,让他能更加出类拔萃。我们期待着他更精湛的演技更出彩的表现,引领我们走进昆曲这座大花园,陶醉欣赏,且看灿烂春光!

猜你喜欢

昆曲小明老师
昆曲
小明照相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做不到
老师,节日快乐!
补园和昆曲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