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作文在模仿中华丽起步
2010-12-29周玉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9期
小学生学习作文是从口语表达进入书面表达的必然阶段,在这之前,口语中夹杂着不合逻辑的方言、没有意义的重复等杂质。现在学生学习写作文就是要去除杂质,引导规范地运用语言。但是,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接触、掌握的句子、段落和作文范本越多,对书面表达的理性认识就越深刻、丰富,运用起来就会越熟练。但是,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处理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术语,他们处于尚未入门的初学阶段,理性认识薄弱,思维水平低,仍然依靠具体的感性经验。教师运用灌输理性的作文方法来教学,是很难取得效果的。同时,儿童的模仿天性特强,教师如果在指导小学生初学作文时能就近取材,引导学生参照课本中的样文感性地模仿,就能搭建高起点的模仿平台,让小学生的作文在模仿中高质量起步,取得良好的效果。
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略,也是形成独立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拐杖。张志公先生说:“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中学生、大学生以至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模仿自己认为好的事物。”至今,我还记得我初中模仿鲁迅《一件小事》的开头“其间耳闻目睹的……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但有一件事,却于我有意义,使我至今忘记不得”,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无限趣味”的句式。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写作,是小学生面临的陌生而复杂的任务,他们的思维水平、材料积累等都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难免会在习作中出现一些问题。但从模仿中开始初写作文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的确有很积极lF6VmfyydRdWSgafJiFUCA==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从孩提的时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
那么,教师该如何为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搭建好作文的模仿平台呢?
一、以课文为范文,提炼简明的模仿步骤
模仿模仿,有模子才好仿。教材里的课文就是最好的模子。在小学生写作文之前,引导他们认真学习教科书中的几篇文章,体会揣摩其内容与形式方面的规律特点,提炼出一个简明、易仿的模仿步骤。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概括段意,引导学生抓住这几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共同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是怎样写的,怎么从写的内容中得出思考、感悟,等等。这样,小学生才好模仿,才好依葫芦画瓢。
小学生初学写作的文章是记叙文,记叙文的写作关键在思路。指导写作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写什么,还要告诉他们怎样安排文章结构,怎样展开思路。无论写人叙事,都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样几个进步阶段,即使有所变化,也是位置的改变,形成倒叙、插叙等。当然,模仿的范文应层次鲜明,步骤清楚。篇幅短小,宜于揣摩体会,宜于模仿。
三年级上册习作1“要求”: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要求不高,第一,怎么做、怎么看、怎么听、怎么想就怎么写,就是写实;第二,让人看明白,简言之即明白。为达到这一任务,我没有从三年级课本中找范文,比如《北大荒的秋天》《蒲公英》等,而是先找学生们都熟悉的二年级课文《秋游》。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
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
我问学生哪些分别是做、看、听、想?他们很快就找出:秋风起了(看),天气渐渐凉了。/同学们跟老师去郊外游玩。(做)/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看),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看、想)/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看)/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看、做)/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做、看、听)
然后,我让学生们思考文章写作的先后顺序,发现是先写天气,再写游玩;然后具体写游玩的情况,即怎么游玩,或者说游玩的过程,大家怎么“做”的;最后抒发“做”(游玩)的心情。之后,我根据范文,引导学生提炼出一个简明扼要的写作步骤:
①“写什么”——秋天郊游。
②“怎么写”——郊游的情况(看、做、听、想等)。
③“为什么写”——多开心呀!
这样,明确了学写作文所模仿内容的思路步骤,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个理论思维的框架,使小学生心中有数,每一步应该写什么,什么内容应该置放在哪里。这里的“写什么”就是选什么材料的问题,“怎么写”就是如何写得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问题,“为什么写”也即是中心思想,要表达的情感、思考、感悟等。当然,这是行文表达的步骤顺序,构思作文时一般先是结合题目考虑“为什么写”,然后才是“写什么”,最后是“怎么写”。
引导完后,我让学生仿照《秋游》的结构顺序,写关于一节体育课或课间10分钟的作文,学生有板有眼地写看、做、听、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智力技能在人的头脑中必须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映象进行认知。太庞杂,必然带来注意力的分散;简洁,才能强化刺激,引导小学生的注意力向关键步骤集中,使小学生形成明确而深刻的概念。这种模仿作文,目的明确,操作性强,非常实用,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效率。
二、以欣赏课文为契机,在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模仿表达形式
结构完整是写作文的基本要求,做到模仿有结构就是做到了写作文时胸有“成竹”。但结构也只是框架,是骨骼,写作文要写得丰满、动人,有血有肉,还须讲究表达形式,比如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详略、悬念、铺垫、呼应等等。比如教授课文《孙中山破陋习》时,我突出这一问题:“为什么文章前面要详细地写姐姐爱干活和喜欢唱歌?”让学生思考后明白,这和后面姐姐缠足后不能劳动和痛苦的心情形成对比,让人们更清楚缠足的坏处,为孙中山破除陋习叫好,显示了破除陋习的必要,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字词句构成篇,但模仿写作的起点当是模仿课本样文的句式。我非常注意抓住范文中富有特殊形式的句子,或者让学生自己感受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把它们独立出来,让学生模仿。学生通过模仿句子,就很快学会运用一定的句式来表情达意。如学习《世界上的第一听诊器》后,我让学生仿照“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这一句,用“如果……就……”仿造句子;学习《石榴》后,让学生仿照“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这一句,用“有的……。有的……”造句写物。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要求学生仿写句子的基础训练,我们既要指导学生掌握仿写句子的表达形式,也要指导学生联系生活、渗透认识,尽量做到仿写句子内容和形式的相得益彰。
表达形式的重要一方面是写作的技法。技法是给学生一把打开作文成功的金钥匙,它不仅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鲁迅先生说过:“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需要技术。”学习三年级《石榴》一文时,品味“走近看,(石榴花)仿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可以从中感受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达到把自然景物描写得生动活泼的效果。当然,句的衔接、段的构成以及尾段的归纳、综合、点题也是需要在模仿中体悟,在体悟中模仿的。
当然,写作的模仿教学,一方面在于平时授课时注意着重提出该文的可仿之处,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梳理归纳前面学到的表达形式来予以指导,化整为散和聚散为整相结合。教师引导到了一定程度,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阅读中自由摘录,定期进行摘录朗读交流比赛。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必然会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提高写作水平提供源头活水。
三、评改,作切实的模仿指导
学习了范文,体会总结出写作文的步骤顺序(实际上就是提纲),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打磨、修正。写作是综合性的思维活动,是多兵种的联合演习。为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模仿范文的写作体验,命题不能过分限制学生的思想,范围应尽量扩大,与他们的生活较接近,以尽可能地发挥创造性。讲评时,为了使学生更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可以进行具体指导。如中心思想可以这样概括,“为什么”应该从哪里人手提炼等;或者抓住模仿写作中暴露的问题,通过典型分析或个别面批,使学生体会、理解“不该这么写”;或通过共同欣赏模仿的佳作,深入引导学生模仿理解“应该这样写”的原因。经过这样具体的指导,学生对步骤顺序的各部分就会有较明确的感受与区分,知道好的记叙文是什么样子,应该怎样写才好。
“文无定法”,毕竟有法。虽然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但模仿写作,是对写作基本规律的认知,在这种模仿中认知,才可能较好地演变为“领悟”,从而可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只是在模仿引路的过程中,不必太拘泥,太求全责备,应多发现、表扬学生某一点或几点的亮彩,让小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克服畏惧心理,感到写作文是快乐而容易的事。小学生初学写作,仿佛二年级教材里的课文《小鹰学飞》,小鹰每获得一点进步、一点成功都兴奋不已,当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方,它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当它飞到了大山的上空,它又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当它“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他会是何等的高兴!教师作为教学飞翔的“老鹰”,注意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关系,不要像文中的老鹰一样常用“只”句式:“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飞得只比大山高,还不算会飞。”否则,“小鹰”再怎么“鼓起劲儿,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也会是“急促地喘着气”,更有甚者,丧失模仿写作的信心。
模仿是写作入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实现阅读到写作的重要阶段。有效的模仿,既能促进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能力,又能使小学生感悟到一些写作的规律和技巧,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尽快进入写作状态,快速提高写作水平、思维能力。
(责编 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