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一点 激活全篇

2010-12-29朱永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9期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这个整体看成是“面”的话,那么,它里面自然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点。教学一篇课文,在其所包含的众多的“点”中,倘能找到一个足以牵动全篇的突破口,教学就会像庖丁解牛一样得心应手,反之则如老牛拉破车一样举步维艰。阅读教学的选点好比钻井采油,选好一个突破口,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深入课文“内核”,起到“落一子而定全局”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抓“片言”还是抓“焦点”,“牵一发”抑或是“落一子”,没有固定的程式,这要因文、因人、因时而异了。现略举几例,以飨读者。
  
  一、抓住“题眼”,教活一课
  
  执教《普罗米修斯盗火》,在学生找出文眼“盗”后老师质疑:“盗”是什么意思?古代把偷东西的人称为“盗”,现在称“贼”,那么能不能说普罗米修斯是“贼”呢?带着疑问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到没有火,人类的生活是多么困苦,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他为什么要“盗”火?为谁而“盗”?这是怎样的“盗”?——善良之“盗”。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后,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正是有了火,人类告别黑暗走向光明,告别寒冷走向温暖,告别野蛮走向文明,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是怎样的“盗”?——正义之“盗”。当宙斯得知是普罗米修斯触犯了天规,便大发雷霆,决心要狠狠惩罚他,面对铁链的拷打,鹫鹰的啄食,普罗米修斯有没有后悔?有没有屈服?他情愿为人类受苦受难。这是怎样的“盗”?——勇敢之“盗”。此时此刻,普罗米修斯在你的心目中还是“贼”吗?是什么?——英雄!
  抓住“题眼”,层层推进阅读,可说是“落一子而定全局”,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得以升华,他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物质的火种,还带来了精神的火种。人们将永远铭记着勇敢、坚强、博爱、无私,永远铭记着英雄的名字——普罗米修斯。
  
  二、抓住“经脉”,重点突破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层次清晰,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腰鼓表演时的“闹”,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展示了腰鼓舞的艺术魅力,每一个层次又都是围绕“好一个安塞腰鼓!”来描述的。
  阅读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句话让学生三读课文:一读,找一找“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的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二读,潜心会文,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每一次出现含义一样吗?三读,透过文字深入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感受安塞腰鼓火烈的场面,撼人的响声,给人心灵的搏击及安塞腰鼓带给人的无穷想象。
  上述教学过程真正做到了:提纲挈领把“经脉”,深入品读促感悟。可以这么说,抓住了文章的“经脉”,就是抓住了“命门”。
  
  三、抓住“中心”,统领全文
  
  在教学《生命的林子》一课时,我就是抓住“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这句话作为全文整体突破的切入口的。
  引出文章中心后,教师引导:是的,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让我们先随同方丈到法门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却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山头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象?“树木稀疏,其中最高大的一棵松树乱枝纵横,枝干又短又扭曲。”可它能做什么呢?只能做煮菜的薪柴。方丈又将玄奘带到郁郁葱葱的林子中,我们又看到了什么?“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这里的每—棵松树为何都长得如此修长、挺直?方丈带玄奘到林子里走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在“法门寺”与“山野小寺”,“大林子”与“远离林子的树”的对比阅读中,自然体会到玄奘决意离开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到偏僻冷落的山野小寺这一决策的错误,体会到方丈的良苦用心、循循善诱。最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他们谈得颇为深刻:“如果说玄奘是那棵松树的话,那么法门寺就是那一片林子,大树只有在林子里才能长得郁郁葱葱,玄奘只有在法门寺才能出人头地。”
  抓住“中心”,以此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内容、中心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主题得以升华。
  可见,好的突破点,往往是进入文章内在天地的最佳入口处,往往又容易成为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激发阅读、思考的欲望,轻松地把学生带进文本,引领学生走进内涵丰富、余味无穷的文本世界。
  
  (责编 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