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言感知 任课堂快乐无边
2010-12-29陈琼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9期
郭沫若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语感,即语言直觉,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包括对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和规律,对语言符号及其承载的思想内容、情感、韵味等方面的总体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生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其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一、丰富字词教学,感知点滴语言
通常语感较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抽象的东西转换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表象就是转换的基础,因此,在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不断丰富字词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如在教学《花钟》中,“欣然怒放”这个词学生比较生疏,因为花儿的开放是一个漫长近乎静止的过程,学生很难体会花儿如何“怒放”。这时候就需要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教学。把花儿从“花骨儿——花苞——半开着——全开了”这样的过程,通过动画制作在几秒钟内呈现在学生眼前。一朵花儿这样开放着,学生觉得新鲜了;一丛花儿这样开放着,学生惊奇着;牡丹、菊花、昙花等一朵朵一丛丛在学生眼前欣然“绽放”着,学生欢呼起来了:“这就是欣然怒放。”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动起手来,把自己的小手合拢起来当成花骨儿,一边读课文里的语句,一边用手演示花儿“欣然怒放”的情景。语感在学生的手中、脸上、心里,潜移默化地延伸了。
二、学习语句表述,形成初步语感
理解句子是理解句群,甚至是理解段、篇的基础;理解简单句是理解复杂句子的基础。一年级应就理解简单句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理解句子意思的基本方法,二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基本方法是抓主干理解句子意思,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一个句子一般包括两部分,开头部分讲的是“谁”或“什么”,接下去是“是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按照句式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然后按一定的程序教学,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体会修饰语的意思。如第二册《美丽的小路》中的“鸭先生的小屋前有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先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知道句中讲的是“小路”,小路上有鹅卵石,路旁有鲜花,再抓住“花花绿绿、五颜六色”这两个词感受小路的美丽,体会句子中修饰语带来的表现效果。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学生便能轻松地通过加上形容词对句子进行补充,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活动正悄然进行着。
三、轻松训练,享受快乐课堂
1.在朗读中训练语感
朗读是感悟文章内在美的重要形式,文章读得越好,说明学生理解越深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特有情境中去。如第四册《找春天》有这么一段话:“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荡秋千……”在学生朗读当中,教师耍引导学生想象出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丽景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春天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感受春天,“听、触、摸、闻、摇、笑”等字眼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进行展现。这样既可以把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运用到肢体上来,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记忆,这样的教学可谓两全其美!
2.在比较中训练语感
比较、推敲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比较可使学生感受文中语言的精炼。教学中,应该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从而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一文,教学时就可紧紧抓住“挂”字,首先将它和“流”字进行对比:“流”是看不出方向,因为平的、斜的都可说是流;“挂”可以充分说明瀑布的流向——自上而下,还能充分体现瀑布的笔直、严峻,美丽如书画、似精品般挂在山中,使学生充分领会作者造词造句之精妙,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情味的语感能力。
3.在联系上下文中训练语感
教学中,要让学生“上挂下连”,即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原意,作出正确判断,体会表达效果。如《要下雨了》中的“是要下雨了吗”,不是表示询问的,而是表达小白兔对小燕子的话将信将疑的心理,这个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教学过程如下:(1)联系上文引出句子;小燕子说要下雨了,小白兔相信吗?从哪句话看出来?(2)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句子的意思:从课文什么地方还可以看出小白兔不完全相信小燕子的话?(小白兔不是直接跑回家,而是又去问小鱼为什么跑出来。)最后,指导学生对疑问句、陈述句等不同句式的朗读训练。
总之,语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快乐的探索过程,它深藏在课堂内外,需要我们用心寻找、感受。
(责编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