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动态生成的活力课堂
2010-12-29徐遗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0年9期
所谓动态生成的活力课堂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了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特点。动态生成的活力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一个动态生成的活力课堂呢?
一、精心预设,预约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前提。许多成功的案例也表明,越是准备充分,越是能够预设好。也越能生成好。因此课前应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如在设计《珍珠鸟》中第三小节“……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的朗读指导(指名读——评议——再读)时,我曾预设了以下几种可能。可能一:指名读,读错或读破句了,引导读准、读通,再挑战读;可能二:指名读,读得平淡没有力度的,引导评议时,指导看图,模仿作者当时的动作、表情,再读;可能三:指名读,读出了感情的,可让读的小朋友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听的小朋友说说他(她)哪儿读得好,或听读后,有什么感受,好像看到了什么等。
有了这样的“预设”,课堂才能得以顺利开展,“生成”也才有可能。有了“生成”,我们的课堂才能进发炫目的光彩,“预设”也才能“锦上添花”。
二、善于观察,捕捉生成
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材改革,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便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教师必须机敏地去把握学生即时的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去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善于观察更具有重要意义。
教《夜宿山寺》时,我让学生在初读、再读、三读诗文之后,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事物,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我很快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并发现其中一幅有问题的画,那是一张画有星星、月亮和一座倾斜得厉害的高楼的画。我默许并支持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学生对那幅画作出评价,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从而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诗句中“危”字的正确解释不是“危险”而是“高”。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不再死抱“预设”,而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教师的机智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习指导。《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自主、合作、探究”中的独特的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不断探索这三大学习方式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来自教师的实践和创造,更应该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他们自己创造的方法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
三、创设氛围,促进生成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这是课堂中来自学生的信息生成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以促使信息的动态生成。
记得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当学生们读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学生接上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学生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学生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这一问又掀起了议论高潮。
生1:“我在登黄山时遇到的挑山工就饱经风霜。他五十来岁,脸黑黝黝的,皮肤特别粗糙,眼睛里布满了血丝。肩上的重物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也许是长年累月在山上来回跑的缘故,两条腿特粗壮。”
师:“你有一双慧眼,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饱经风霜’的含义了。还有谁也想说说的?”
生2:“我家对门有个修车铺,修车的老爷爷也是饱经风霜。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每天都会在那儿。老爷爷两鬓斑白,一张古铜色的脸,颧骨高高地突起,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上常会裂开几个口子。每次见到我,总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师:“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我赞许地朝他点点头)
也许受到刚才两个学生的启发,其他学生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
学生们的话匣子一打开,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源源不断啊!我欣喜地对学生们说:“你们真棒,刚才的讨论就是对‘饱经风霜’最好的诠释。你们想要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吗?”学生们兴致盎然,欣然提笔,埋头写了起来。
一个成语引起了学生们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最后引发了一组组精彩的人物外貌片段描写,可谓一“词”激起千层浪。
在这堂课上,如果当时教师只是一味地把“饱经风霜”的含义直白地解释给学生听,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但能否深刻领悟到它的含义,进而灵活运用它呢?再说,平时作文,学生一是常为没有写作材料发愁,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写出来的文章假话、空话、套话比较多,言不由衷,无病呻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因此,面对此情此景,我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创设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氛围,使一个成语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这样做,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让学生通过听、想、说、议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兴趣,真正达到了“言之有物”的目的,所以课堂上便涌现了一群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心绪飞扬的孩子。
由此可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让他们的灵性在“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痒”般的想象中自由飞扬。
(责编 韦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