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
2010-12-29
中欧商业评论 2010年6期
从飞机上俯视地面,城市的轮廓通常规整,与周围的山川平原构成一幅幅完美的图画。在这些图画里,城市是创造力的代表,山川平原是自然力的代表,它们是这个蓝色星球基本面貌的一部分。
抱团取暖是人类的天性,城市将这一天性发挥到了极致。部落比漫步荒野要好,村庄比部落要好,城市比村庄要好。人类沿着这一路线前进,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然后,千万人口级的大城市出现了,人们发现这么多人挤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假面聚会”——人们这样形容人际交流;“混凝土森林”——人们这样形容摩天大楼;“公路即停车场”——人们这样形容拥堵的交通。最终,所有负面词汇还将指向一个更加糟糕的句子一“他人即地狱”。
对利益的追求压倒了一切,本该是复合体的城市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单一体。商业以及假商业之名进行的活动绑架了人类,城市职能单一化的同时,人的意义也变得单一化了。遥想当年,马可·波罗如此描述杭州的居民:“他们完全以公平忠厚的品德,经营自己的工商业。他们彼此和睦相处,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男女因为邻里关系而亲密如同家人。即使是外地来的商旅,他们也竭诚相待,请入家中,以示友好,对于其商业上的事务,也给予善意的忠告和帮助。”如今,盛况安在?
这是一个好问题。对洗脚上田、匆匆进城的中国来说,城市化是大趋势,不容回避,也不应该回避。只是我们的城市化,应该是一个回归人性、找寻失去乐园的过程,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商业行为。从渐渐异化的城市中,重新寻找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这也是本刊操作此次封面专題的初衷,虽有对当下的呼应,更多则是内省之后的体悟。
中国的急剧城市化与互联网浪潮合作的第一个成就是:城市人际关系的创新与重组。信息化改变了城市中人与人的交流方式,随着网络社区与真实社区的交叉融合,无私的“共享”成为可能(详见《共享改变城市》)。
建筑与交通则是人与城市互动的重要介质,既是城市物化的象征,也是人在城市中的两种存在状态:静止或流动。就建筑而言,绿色建筑一绿色社区一绿色城市逐层递进,人们需要在舒适生活与低碳环保之间实现折中与平衡(详见《绿色建筑:折中与平衡》)。就交通而言,实现了“汽车梦”并不代表真正走入了汽车文明,人们还需要放下物质至上的追求,与大自然、城市以及自我和谐相处(详见《逃出奴役——城市的新汽车梦》)。
一切的一切,最后仍将由文化来救赎。经历过诗性和多样性的中华古国之城,未来如果能够回归诗性、多样性与自主性,失乐园,将失而复得!(详见《诗性、多样性、自主性:中国城市的文化传承》)(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