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与N连坠
2010-12-29
中欧商业评论 2010年6期
5月,2010年上海世博会准时开幕。曾任的“申博市长”徐匡迪说:在工业发展的时期,人们往往以摩天大楼的数量和高度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和先进程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放在城市化的第一位;因此,最终选定的世博会口号是“Better City,Better Life”。
同样是在5月,深圳富士康公司连续发生六超员工跳楼事件,至此,这家号称世界“代工王”企业在今年的前5个月里完成了的震惊各界的“十二连跳”。
绚丽与黯淡,就这么同时发生了。我们是否看见了光亮从他们的眼角彻底逝去?生命何以如此之轻?问题出在哪里?与你我又有着何样的联系?这样想来,这一届世博会的主题,才真正沉甸甸起来了。
当人类放下卷起的裤管,从田间踏入了城市,就从此踏进了幸福么?如果问问自己,或许大多数读者都会摇头。问题并不单只在某一个企业里,也不单只在某一个类型的社会里。
到今天,城市已经走过5000多年的历程,可是它却在许多地方依然稚嫩而懵懂着。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孟斐斯城是战争的产物,与此后的许多城市一样,履行的是统治、防御、祭祀的职能;工商业大发展后,城市迎来勃兴,然而问题是,当“城”的涵义被日益弱化后,“市”的价值却超越文化、宗教、政治等诸多方面日渐单一化起来。如果说商业社会中的人们越来越单向度了,首先是城市日益被单向度了。
是的,城市越来越把那些原本从聚居地、村落、市井等沿袭的“人本”文化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人反而沦为了城市机器的附庸。这尤其在后发的、还未觉醒的城市群落里更为明显。丹尼尔 贝尔先生对厂业化社会的总结是,个人消失在他的功能之中,成为最大限度谋求利润的工具,因此个人也就必然要被“物化”了。
我们都明白,商业从来都只能是手段。它不应该成为行为的目的,但是为何我们又往往深陷其中?“为经济提供方向的最终还是养育经济于其中的文化价值系统”,丹尼尔·贝尔先生30多年前的告诫,至少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商业行为需要文化价值系统作为其生长的土壤,换句话说,在日益被商业利益异化的城市里,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也应该成为救赎的根源;二是,当富士康设立“发泄室”、“员工关爱中心”时,还需要一起来反思一下那些无形的东西,例如企业的文化价值系统,流水线上的人也是人。公元前500余年,孔子下朝回家,家人急冲冲跑过来报告,马厩失火烧掉了,孔子问的不是马匹和财产损失了多少,而是:“有人受伤吗?”
作为对于中国百年世博梦的呼应,更是对此次世博会主题的再思考,本期杂志的封面专题围绕城市与人性的回归展开,取名“失乐园”,冀望的应该是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