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

2010-12-29焦祖卿

中国教师 2010年23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必修课程由“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系列1”至“系列5”五个系列组成。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情趣,从而改变高中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僵化、低效的事实,然而,其实施情况并不十分令人乐观,高中语文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在现实面前常常感到很纠结。
  一、相关培训无法满足教师教学实践的需求
  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是恢复高考以后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在语文选修课面前,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普遍不足,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培训进修,而在这方面相关部门做的并不十分到位。
  一是培训滞后于形势。无论选修课程启动前还是启动后,无论是关于培训者的培训还是对一线教师的培训,总是滞后于形势。一线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手忙脚乱,远不如驾驭必修课得心应手,这样,就难免重走老路,用必修课的讲授方法讲授选修课程。
  二是培训路径狭窄。坚持校本研修,实施远程培训无疑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路径,但这还远远不够。语文选修课系统严密,涉猎面广,对教师的培训进修就必须是整体的、系统的、全方位的,而现实是,一线教师很难得到这样的机会。一线教师工作的繁重,学校经费的紧张,相关机构的不完善,都使教师素质上升的路径变得非常的拥挤、狭窄。
  三是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脱节。不少培训者习惯于从上到下地对事情的目的、意义及概念进行反复的图解,却忽视一线教师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既有严密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培训教师很少。他们很少倾听一线教师的呼声,却有着过多的埋怨和指责,一线教师也很难发出声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背离,其直接后果便是教师的边缘化,课程的实施因而也就失去了最可靠最必不可少的保障。
  二、语文选修课的地位很尴尬
  语文选修课,特别是高中语文语文选修课,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学生、家长心目中,地位很尴尬。
  学校开设的科目有两个特点不应忽视,一是各项之间要有一个均衡协调的发展,二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要牢牢基于课堂。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科目间没有主次之分,但实际上一定要有权重多少之分。高中语文有选修课,其他科目也有选修课,各学科、各选修课所占“份额”应大致恰当。离开广泛的社会实践,离开广博而持久的阅读,高中语文选修课能在校内上成什么样子可以想见。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选修课投入大,见效慢,成为学校较不重视的一科。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以后,迫切的升学问题摆在面前。我们不能过多地指责家长、学生的“功利化”,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高考中语文学科的得分与知识面、阅读量的关系不大,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态度也就不冷不热,只关注“考什么”,然后“学什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在他们心目中是对必修课时间的“挤占”。在不知道选修课对提高学生分数是否有具体帮助的情况下,考虑到付出与取得的性价比问题,谁也不敢冒险去主动“青睐”选修课。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教师中最不幸福的,因为语文学科最少有明确的“领属地”;高中语文教师又是语文教师中最郁闷的,因为他们没有清晰的成就感。因此,高考成了高中语文教师最后的“领属地”,选修课程中理想、情趣、个性等精气神儿均需纳入“体系”之中。的确,语文学科的特点最难把握。首先,它所立足的知识体系有其特殊的规律,很多时候它只是一种无边界的波峰浪谷式的呈现,而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是直线式的无尽头的发展,中学教师容易产生认知障碍;其次,它介入教育体系的手段有其特殊的方式,浸润,感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牵涉到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中学教师容易不耐烦,不自信;再次,学科发展现实与社会现实产生较大矛盾,“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比人文科学发展得好;影响国计民生及政府决策的,是经济学家、法学家,而不是哲学教授、文学教授”,这就容易产生一个现象,学科研究者用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对业已明了或毋须赘述的学科现象进行过度解读,叫一线教师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三、评价体系未建立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设”中设定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区别”“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等基本原则。作为具体实施者的教师要从“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业发展”的高度,创设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自主选择的评价方式。
  只要有生字,语文教师就能教会;只要有知识点,语文教师就能讲清;只要有标准,语文教师就能执行。以中学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他们能出色完成任何难度的技术操作;以中学教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以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他们早已在进行对学生、对孩子的全面、多元的评价。但课程标准中那些模糊的标准,那种拘囿于一时一地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无论评价采用何种方式,其核心问题是权威性和结果的使用。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就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了,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评价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评价连评论都称不上,只能说指指点点。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结果使用均应事先设定,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培养完善,决不可有所空缺,不成系统。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进贤一中)
  (责任编辑:王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