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孤独的行者
2010-12-29葛淑芬
中国教师 2010年23期
开学前的全体教师会开过了,我有幸继续拥有一个班。
夜里,我琢磨着新学期该如何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好对得起学校赐予我的那些“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之类的光荣称号。还没想出什么来,竟然迷迷糊糊睡着了。梦中,周围的人众声喧哗,每个人都在很努力地向我表达,企图告诉我什么,全是声音,我却什么也听不到,也或许是不想听,我被巨大的孤独感包围着。
次日,偶然在“百度百科”上看到对“孤独”二字的阐释:“孤乃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须永远接受孤独。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心态是宁静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思想一切都源于此处。”这些话让我满心欢喜,如此看来,感到孤独也许不是件坏事,说明自己还没有被完全同化,说明自己还能思考。
我收藏过许锡良先生的一篇博文——《尝试着为中国的学者树立一个范本》。许先生在文中说,很多学者在不断地攻读学位,然后做课题,寻找关系做教授,在这条道路上浑浑噩噩地混着日子,像个活死人一样毫无自己的声音与主见。他说,现在的中国学术其实什么都不缺,就缺乏甘心于孤独的人。他表示自己要在孤独的状态下进行一些思考,做一些努力,说一些真话,努力为中国学者树立一个范本。我十分钦佩他的勇气,也非常赞同他对孤独力量的肯定。
每一位教师在那时就教育教学生涯中肯定会遭遇一些或大或小的困境,别人那些成功的经验教训往往并不能复制到自己身上,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孤独的境地。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假如生活给了我们一个难题,那它一定是在提醒我们:你应该思考了,这是一次改变的机遇。你领悟了,你就得到新生;你没有领悟,生活就把这个机遇转交给另一个人。”
回想我当年初登讲台,领导对年轻教师总是不放心的,不等你主动提出,就会为你安排一个师傅,给你提供一个范本,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听师傅一节课,再自己学着上一节。
我的师傅是个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她操一口“云南牌”普通话,课堂氛围轻松,学生觉得很有趣,甚至还有调皮鬼加以模仿;她会跟学生说一些她亲身经历的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趣事,很吸引学生,她的眼神非常慈祥……我努力归纳她成功的特质,我发现她的成功自己很难复制:我说不来那样有趣的普通话,我没有那些生命在场的经历,我的眼神里现在还是热情多于慈祥……热闹的教室里,只有我很孤独。人在孤独时,思想可能会变得深刻一些,我问了自己很多哲学命题:我做得了别人的影子吗?我要不要做别人的影子?我该怎样做我自己?
这些年,每当夜幕降临,我坐拥孤独,对着电脑敲打一些自己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在不断的自我审问中,我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学生的课堂反馈、高考成绩和班级氛围都表明,做自己是对的。在教育这条路上行走,每到一个拐点,我就会有孤独的体验,我很珍惜这样的感觉,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努力让每一个拐点成为生命的亮点。
从古人那里得来灵感,我自己创造了一个词语,叫“大隐隐于心”。我觉得,做教师敢于直面孤独,就是给机会让自己和心灵坦诚对话,就是敦促自己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珍惜孤独,我们的教育生命会因此而更加圆融、美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责任编辑:刘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