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让我们成为“沉默的羔羊”

2010-12-29潘丽丽

中国教师 2010年23期

  经常看到各种各样关于教师教育学生的报道,联想现实中的教育现状,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权力正逐渐地被束缚。教育学生,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本是教育天经地义的事。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在一片叫好声中,我们不禁要反思,谁让我们成为“沉默的羔羊”?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步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而且长远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习惯,影响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紧密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罪,面对教师的批评教育,最先否定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教师的教育。我也遇到几次家长到校找教师来理论,且不说谁对谁错,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影响?有人说:“家长如果到了动辄就去找老师理论的时候,那也就是老师放弃你的孩子之时。”教师也没有了安全感,更谈不上成就感了,处理不好会严重打击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敢管吗?有的家长在学生面前宣扬“读书无用论”,考上大学还不如回家做生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了,任凭教师怎样苦口婆心,也是“烧火棍,一头热”,多次的工作、家访也无动于衷,这样的学生,教师会管吗?更有一些“成功人士”,有权有势有钱,信奉金钱至上,权力至上,在这样环境熏陶下的学生,教师怎么教育?虽然上述现象只是一部分,但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社会对教育缺乏理性关注
  许多人对教育多多少少有些曲解,“教育万能论”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更有人提出“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教师”,这种断章取义的说法成了一些人的借口,更有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出现问题都是学校的错”。事实上孩子成长出现的问题,往往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恶化在社会,会影响孩子的终生成长,但有些家长把责任全推给学校,把矛头直指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批评孩子时就只能如履薄冰,谨小慎微。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遇到具体情况时,能够站在公理的角度,切实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基本权利,而不是默然无声,令学校和基层教师陷于无奈无助的境地,连批评教育学生都不能的话,我们的教育是多么地苍凉。
  现在,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稍有过格之举,很可能招来非议,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师只能采取引导、鼓励的方法,不管多大的错误也只能是说服教育,坚决不能惩罚,否则出什么事你要负全部责任,所以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总是小心翼翼,就怕说错一句话,经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理直气壮地批评教育学生。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旦学生与教师出现矛盾,受到指责的总是教师,舆论总是强调学生的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权利。在这种教育大环境下,我们还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理直气壮的批评教育吗?如果连面壁思过、责令检讨等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方法都被认为是变相体罚,请问社会到底能赋予我们教师多大的权力来教育问题学生?如果真像有些人宣扬的那样“把批评视为教师的无能表现”,那么教师除了“不管闲事”般地奉承与迁就,还能有多大的作为?当一名教师连批评教育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权力都没有了时,那还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吗?
  《中日夏令营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反思,除了关注他们学生的表现之外,重要的是看到日本社会对教育的态度。他们对登山探险这类危险的活动,日本的父母普遍支持,教师普遍敢于组织,遇到意外事故,学生父母不会追究组织者的责任。日本人会认为是自己给集体添了麻烦,应当个人负责,严重伤害靠保险解决,一般不会追究组织者的责任。而恰恰相反,我们绝对不可能组织孩子探险,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则常常把学校告上法庭,上级也要处理学校,学校也会追究教师的责任,看看现有还有多少学校敢组织夏令营?
  三、评价制度不完善
  对教师的评价现在有些地方实行“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盲目否定了教师的成绩,一旦在教育中出现任何问题,都要自上而下追究教师的责任,使教师在开展工作中常常畏手畏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前不少人还采取以学生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使教师把育人放在次要位置,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考核。现在要求教师追求成绩,学生追求升学,学校追求升学率,在此大环境下,育人成为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我们普通教师也不得不迁就这种弥漫于全社会的功利主义,而这种功利主义严重束缚了我们的手脚,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学校失去了育人的职责。
  单纯以“鼓励”“赏识”的方式教育学生,缺乏挫折、惩戒的教育注定是不健全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没有健全的人格,培养出的学生也很难在社会上健康发展。我们都认为社会是竞争激烈而且残酷的,学生终究要走上社会,而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早一点经历风雨,早一点长大呢?教师绝对不能放弃批评学生的权利,不是说批评了就不尊重学生了,尊重、赏识不是一味地顺从和纵容。许多人仍然认为激励赏识教育就不能批评和惩戒,结果导致有些学生为所欲为,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有的学生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教师处罚时,扬言报复教师,或者以体罚为由向媒体曝光,砸教师的饭碗。
  教育过程中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但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错误,体罚学生绝对是不允许的,但对学生进行正当的惩戒是必须的,应当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对有些比较顽皮的学生,单靠说服难见成效,通过惩戒,让学生认识到做事情要考虑后果,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教师不能实施教育学生的权力,不愿批评教育学生,当学生对教师没有敬畏之心,在学校违反纪律却不会受到惩戒,长此以往,当他走上社会后能认认真真地遵守法律吗?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吗?这样最终只能把“育人”的责任推向社会,让学生从头学起,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相当不利的。许多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吃苦,经受不住挫折失败,一意孤行,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什么呢?是因为在学校当中,他们没有受到这样的教育,没有受到这样的挫折,盲目的鼓励和表扬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这样算是成功的教育吗?教师不愿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这是多么可悲的事。
  当看到有人去指责现在的教育是多么无力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笼中的鸟儿怎能搏击长空?不经修剪的果树怎能硕果累累?戴着枷锁的教师怎能够演奏出华丽的乐章?
  我们可以保持沉默,但我们不能再沉默。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第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刘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