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工资发展水平状况分析
2010-12-29燕学敏
中国教师 2010年23期
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对教育日渐重视,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以保障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我国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平均工资不断提高
教师工资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教师生活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曾出现过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中央政府从完善教师工资保障制度入手,实行教师工资县级统筹,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确保了教师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此基础上,国家规定的教师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1998年,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人均年收入为7377元,2003年,教师的年平均工资收入翻了一番,为13319元。到了2008年,全国中小学教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8074元,年递增率约10%。具体到小学和中学教师,1998年,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为6522元,中学教师的平均工资为7348元,2003年,小学、中学教师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2223元、14415元,2008年全国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26620元,中学教师平均工资为29349元,十年时间教师平均工资翻了两番。①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而且超过了某些行业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到2008年,如果仅仅从工资单上看,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位次已从各行业的末位上升到前几位;就全国而论,中小学教师在各行业中的位次亦有所上升。这样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而且超过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二、行业平均工资增幅较高
《教师法》的出台从法律上保障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提高很快,行业平均工资增幅也较高。
《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这一目标在部分城市已经得到实现,如2008年,北京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北京市投入2.8亿元用来解决教师和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差距。从2009年起,广东省启动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工作,即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1]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我国教师平均工资尽管增幅很高,但从整体上看,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还是偏低的,位居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行业划分16大行业的第14位,仅比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职工年平均工资高1249元、612元。2008年有所提升,仍旧位居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行业划分19大行业的第11位左右,处于中等水平中末位,没有达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师工资应处于社会的中等偏上水平的指标。②
部分地区教师津贴补贴尚未完全得到落实。抽样调查显示,近50%的农村教师和县镇教师反映没有按时或足额领到津贴补贴。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2]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除个别地区(如北京、广东等),2007年全国公务员年平均工资为28171元,中小学教师为24254元,二者相差3917元;2008年国家公务员年平均工资为33869元,中小学教师的年平均工资为27950元,二者相差5919元,教师工资收入与公务员收入呈拉大趋势。
三、区域间工资差异较大
1.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逐步加大,以及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各地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教师收入水平的差距迅速拉大。这种拉大主要不是源于国拨工资部分(全国仍有大致统一的标准),而是归于其他收入来源。中小学教师收入不平衡的扩大主要反映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内地与边远落后地区。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中西部地区教师工资收入稳步增长,但与东部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每月各种收入总额高者可达千元上下,而在内地的农村和边远落后地区一般每人每月只有200元左右,二者相差4至5倍。2008年这种形势依然存在,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高于中西部,其中东部地区中小教师工资年均分别为35808元、31183元,中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年均分别为23804元、21557元,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年均分别为24466元、22943元。
在大多数国家,中小学教师属公务员之列。因此,国内各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工资收入没有大的差别。相反,为了鼓励教师到农村和边远地区任教,不少国家还提高了这类地区教师的薪金和其他福利待遇。因此,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地区间、城乡间的巨大差别在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
2.平均工资与人均GDP的比率西部高于东中部地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认为,公平的收入分配应是每个人得到的收入与预期对国民生产总值所作的贡献相等。我国学者通过教师平均薪金与人均GDP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发达国家教师平均收入与人均GDP之比值在1.8∶1~2∶1之间较为合理;而在发展中国家,教师平均收入与人均GDP之比值应当高些,大概在2.5∶1~3.5∶1之间比较合理,处于这一域值的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教师队伍比较稳定、素质较高。[3]根据笔者收集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2008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与人均GDP之比为1.23∶1,比发达国家低。31个地区的人均GDP排名前五位的为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江苏。教师平均工资与本省域人均GDP的比值在0.65~1.29之间。西藏、贵州、云南、青海、甘肃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平均工资与人均GDP比率较高,分别为3.58∶1、2.5∶1、1.59∶1等,如贵州省其人均GDP为7890元,但是教师的工资收入年均22470元。而北京、天津、辽宁、山东、福建、江苏、广东等发达地区的教师平均工资与人均GDP比率较低,如天津市其人均GDP为54030元,但是教师的工资收入年均35400元,教师平均工资与人均GDP比率最低,居最后一位,北京位居倒数第二位。就相对收入而言,我国经济最富裕地区的教师收入较低,经济最落后地区的教师收入相对较高。(见图1)③
四、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指出,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其中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2006年与2005年相比,分别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小学、初中城乡教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另外对7个省区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城市教师工资收入的校际差距也较大。(见图2)
我国部分地区教师收入水平偏低。2006年,全国有273个县(占区县总数的8.5%)的小学教职工和210个县(占6.5%)的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低于1.2万元,人均月工资收入不足1000元。其中河南、陕西、山东尤为突出,小学教职工人均月工资收入低于1000元的县占本省县数的比例分别为34.1%、21.2%和18.2%;初中分别为25%、20.7%和18%。[4]
城市教师平均工资普遍高于农村。2008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农村教师平均工资普遍低于城市教师,年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中学教师是年均收入最低的农村中学教师的16倍。同一省域内,城市中学教师年均收入与农村中学教师年均收入相差悬殊,差值一般在1至3万元;城市小学教师年均收入与农村小学教师年均收入差异显著,差值一般在1至5万元左右。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全国城市中学教师平均工资只有陕西和河南低于全国中学教师平均工资,其他29个省市自治区中学教师工资年均在31080元以上,上海中学教师工资年均排名第一,是第二位的浙江省教师工资的2倍。全国城市小学教师工资中有13个省市自治区高于全国小学教师平均工资,18个省市自治区均低于这个水平。其中上海最高,西藏居第二位,河南排名最后,教师年均仅为18272元。[5]
从全国来看,除浙江、北京、上海外,其他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平均工资均低于全国教师平均工资。即使同是农村中学教师,浙江农村中学教师的工资年均39790元,而内蒙仅为9420元,两者相差30370元。小学教师年均收入仅有上海、北京、浙江、西藏、天津、江苏高于全国教师工资水平。其中上海最高为50394元,河南最低为15277元。
五、对策与建议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提高幅度很大,这有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很严峻,今后我们仍然需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建议从教师自身与外在条件进行建设和提高。
1.教师地位待遇的提高需要教师专业化作保障
尽管《教师法》中第三条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肯定了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并不是单靠法律的约束能长久发展的。专业化的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知识技能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不可替代性。使教师成为像医生、律师、建筑师一样有个人专长的、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专业工作者,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2.灵活创新人才招聘政策,确保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尽管西藏、新疆以及西部少数地区的教师与其他城市相比,平均工资并不低,但是由于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经济相对不发达,也很难留住人才。所以,建议可以采取像西藏那样的教育政策,即教师只要在这些地区任教满若干年后,就可以退休。这样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又有益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3.加强教师交流,取消城乡二元化体制
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工资比城市教师低很多,农村教师流失非常严重,造成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如果取消城乡教师工资二元化体制,实行统一工资制,并且在政策上向农村教师倾斜,比如住房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等,城乡教师工资待遇会逐步缩小。
注释:
①③文中涉及的原始数据分别来源于1999、2004、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②1993-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行业划分为16类,分别为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2004—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行业划分为19类,分别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参考文献:
[1]任国平.2008,教师的职业担当与幸福[J].人民教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