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议.判断

2010-12-29

中国市场 2010年7期

  张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或再逆转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认为,2009年的国际资本流动在一、二季度之间发生了方向转变。在2009年第一季度,受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的作用,短期国际资本由新兴市场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2009年第二季度至今,由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开始重新配置风险资产,短期国际资本开始由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在这新一轮的资本流动中,由于美元利率保持在0~0.25%的水平,导致美元取代日元成为新的融资货币,美元套利交易大行其道。一方面受到国内宽松货币信贷政策的推动,另一方面受到短期国际资本流人的拉动,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再度出现泡沫化趋势,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尽管近期的迪拜、希腊风波短期内降低了全球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出现了美元反弹、套利交易平仓、短期资本回流的局面,但这恐怕只是个短暂的间歇期。2010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将继续由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并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泡沫。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再度逆转,可能发生在2010年下半年,甚至更远的某个时点。而资本流动逆转的导火索,既可能是美联储连续加息,也可能是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导致投资者情绪的突然转变。(摘自:《上海证券报》2010年1月5日)
  
  李稻葵: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是个大包袱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中国经济规模或在2010年年初就可能超过日本,这未必就是好事,从战略上讲甚至是重大的包袱。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经济总量第二的国家,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日本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的时候美国一片惊慌,美国国会议员拿着日本电器在国会山门口用大榔头砸,这是一场政治游戏,背后反映的是战略,反映的是国家的意识。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将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他指出,金融危机后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既复杂更严峻,因此我们的调整是绕不过去的,2010年的发展必须放在大的格局里思考。否则2010年可能很快恢复到2005年的形势。(摘自:金融界网站2009年12月28日)
  
  吴晓求:融资压力是2010年资本市场最大影响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影响2010年资本市场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大因素是融资压力,尤其是银行为补充资本充足率所要进行的再融资行为。吴晓求指出,经济增长能否加速、货币政策会否向中性发展、美元贬值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都将成为不确定因素,信贷规模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预计2010年的信贷规模是7万亿元左右,这将消耗3500亿元的核心资本,其中上市银行占70%左右,而现在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接近监管要求,2010年上市银行增发规模预计将在3000亿元左右,再加上其他行业的增发融资,对资本市场来说确实是一个大压力。(摘自:新华网2009年12月21日)
  
  哈继铭:两年内中国成第三大消费国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人不消费,这一认识不正确。确实,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目前仅有35%,远低于国际50%~70%的一般水平。但中国消费增长的绝对速度并不慢,甚至远超任何其他世界前十位消费大国的同期表现。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五大消费国,估计中国可能在两年内超过英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居民消费国;而在五年内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居民消费国,仅次于头号消费大国美国。居民消费短期推动因素包括收入增长和房地产交易创新高、收入分配进入拐点以及房地产销售大幅上升:2009年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均赶超GDP实际增速,并带动同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也大大超过GDP增长率。中长期推动因素包括城市消费升级、农村消费观念城市化、人口结构因素。前瞻地看,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的重心正逐渐转向以汽车为代表的中高档消费品,“可选品”及“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将快于“必需品”。(摘自:《证券时报》2009年12月15日)
  
  姚景源:因为通胀预期抢房等于上套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房地产行业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影响价格有诸多原因,像北京房价高得离谱了。买房人第一不是支付货币的人,比如两个小青年买房,双方父母掏钱,爷爷奶奶掏钱,是6个家庭支持一个小家庭买房子,这样就扭曲了支付能力和价格。这个经济学叫第三者买单,相当于公款消费。这个问题很严峻,实际是把三代人一生的积蓄都用来买房,而且这些人都是老年人,将来保障怎么办。姚景源说,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价格现在没有通货膨胀,2009年1~10月份还是负0.1。当然,价格肯定会有所回升,因为整个经济也回升了。但是不要单纯地把价格回升叫做通货膨胀。消费者千万不要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抢购房子,这样恰恰属于上套。(摘自:《东方早报》2009年11月17日)
  
  叶檀:股民今后要为银行股买两次单
  
  资深财经评论员叶檀撰文指出,股民恐怕又要为上市后的银行再买两次单。第一次买单是补充银行资本金。到目前为止500亿左右的资本金补充都由资本市场完成(不算民生银行发行H股)。各大行虽然2009年暂时没有补充资本金的要求,2010年如果维持5万亿到8万亿的信贷规模,而存款利率不上升无法吸引存款,则必然有补充资本金方面的要求,或者从资本市场进行外部融资,或者从内部减少分红进行融资,减少投资者的收益。更没有信用的做法是,在社会资金充足的情况,浦发行一边发着高薪,一边在股市大融其资。另一次买单是农行上市,农行是国有控股银行中资本质量最差的银行,一旦上市,规模只可能略小于工行,而对资本市场信用、赢利能力的破坏力恐怕会在工行之上。如果两三年后坏帐爆发,而实体经济尚未好转,银行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此时仅仅让资本市场买单已经不够,剥离不良资产的做法是让全体纳税人买单。银监会一直强调市场风险,从资本充足率等方面让银行做好充分的准备,是明智之举。让人担心的是,银监会无法独力阻挡疯狂的投资,而银行的高管为了短期收益好看圈更多的钱,会眼睁睁进入扩大贷款、扩大风险的无解循环之中。(摘自:《每日经济新闻》2009年11月27日)
  
  邓聿文:新一轮外资并购要防地方卖企冲动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撰文指出,当前要防止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为了追求政绩,追求利用外资数量上的突破,争相扩大优惠政策的事情出现。在新一轮外资并购中,由于央企的实力相对较强,外资参与并购一般也难以得到控股权,所以,它们很可能把重点转向地方国企。在政府还握有相当的资源配置权力的前提下'一些地方特别是财力相对不足的地方政府和部门,会为了吸引外资,而变相出台优惠政策,放弃严格审核,外资也会在谈判和博弈的过程中,谋求地方政府的特殊关照,甚至不排除出现“并购腐败”的情况。因此,为使外资并购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特别是遏制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和财政收入需要而萌生的卖企冲动,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从企业层面讲,企业尤其是国企在参加外资并购时必须确定并购目标和策略。此外,国家还应加快国企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产权缺位问题。(摘自:《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1月6日)
  
  白明:中国必须面对国际贸易低碳化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的低碳化自然也是与时俱进。对于正在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中国来说,哥本哈根会议无疑发出了一个警示信号,这就是一定要彻底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近些年来,在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方面,我们的动作不可谓不大,实施了科技兴贸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等重大举措。例如,在出口退税方面,“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可是,面对着后哥本哈根时代减少碳排放的全球化进程,中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显然还任重道远。迄今为止,我国现在实现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从根本上讲,面对着世界贸易低碳化大趋势,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也需要用低碳化的产业基础加以铺垫。不过,产业低碳化是个“细活”,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应对世界贸易低碳化大趋势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内能够“出彩”,还需要在贸易政策上更多体现出低碳化导向。(摘自:价值中国网2010年1月5日)
  (编辑: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