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质博物馆教育服务实践研究

2010-12-28周欣瑜

中国地质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博物馆服务教育

陈 愿,季 睿,周欣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

中国地质博物馆教育服务实践研究

陈 愿,季 睿,周欣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人文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

本文基于对中国地质博物馆教育服务现状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西方国家博物馆的发展理念,就如何提高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水平提出具体方案。

中国地质博物馆;教育;服务

如何提高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引导人们关注地球科学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教育服务现状入手,结合西方国家博物馆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深化中国地质博物馆教育服务职能的具体方案。

一、中国地质博物馆教育服务现状

中国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16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地质类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中国博物馆在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不仅肩负着保护珍贵化石、矿石、文物,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任务,还肩负着推广科普教育、培养国民科学素养的使命。中国地质博物馆在教育服务方面具有众多优势。

1.规模庞大、标本齐全、设施先进

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直属于国土资源部。博物馆包括四个展厅:一层是地球厅,二层是矿物岩石厅,三层是史前生物厅,四层是国土资源厅,另外二层有一个宝石厅,三、四层各有一个临时展厅,展览总面积4500m2。其收藏的地质标本超过20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矿物标本琳琅满目,其中还有蜚声中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世界最大的“水晶王”。

中国地质博物馆长期以来在完善馆内设施、创新展览形式、改进展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2004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完成,在增加、完善陈列设施的同时,增加了休息厅、标本服务处、标本修理实验室和纪念品超市;开通了无障碍通道,还备有轮椅车和婴儿车。改造后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大量采用声光电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展示手段,让观众在丰富的感官刺激和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近距离观察、亲手操作,体验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

2.周边学校众多,辐射范围广

从北京市来看,中国地质博物馆位于城市核心区,紧邻教育集中区(海淀区),周边各类学校和科研院所不计其数,客源非常丰富;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全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地质类博物馆,其收藏的标本归全体人民所共有,也应让全国人民共享。另外,官方资料显示中国地质博物馆与全国地质系统的所有博物馆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3.管理机构完善,员工学历高

中国地质博物馆设有办公室、人事处、计划财务处、社会教育部、科普中心、展览部等14个机构,现有在职职工80多人,绝大部分职工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4.已建立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地质博物馆早在2004年就开通了网络中心(http://www.gmc.org.cn/),并初步建成了数字化博物馆,打造了一个现代的互联网信息平台。

5.科普教育活动较丰富

长期以来,博物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常设展览、各种科普讲座、科普巡展等活动。中国地质博物馆每年都组织“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科技活动周”、全国地学夏令营等活动,每年上述活动平均接待观众十多万人。这些科普教育活动惠及广大观众,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得到了观众的充分肯定。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教育服务现状,研究小组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80份,其中有效问卷64份。在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研究小组通过统计参观人数、现场观察、采访及查阅文献资料来收集相关数据。

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客源主要是在京学生和北京市民(其中小学生占人数总量的24.9%),外地观众较少,同时87.5%的成人观众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图1表明了观众的参观目的:40.7%的观众以学习地球科学知识为主;28.1%的观众把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当作一项休闲娱乐活动;还有28.1%的观众专门带孩子到博物馆参观,希望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图1 观众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目的

图2 观众对中国地质博物馆配套服务的评价

图2显示观众对博物馆的参观环境的满意度很高,对人员服务的满意度则比较低,而对纪念品展卖的满意度是最低的(目前,博物馆的纪念品专卖店已经关闭)。另外,广大观众对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展览表示肯定,从图3可以看出71%的观众认为参观地质博物馆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既然如此,地质博物馆更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服务的功能,完善现有管理模式,主动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充分发挥出其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

图3 观众对中国地质博物馆教育意义的评价

二、中国地质博物馆在教育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多次实地考察、采访和调查分析,发现中国地质博物馆在科普教育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还具有极大的提升潜力。博物馆在传播知识,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教育大众,引导人们关注环境、人口、资源等服务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原因在于地质博物馆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1.宣传力度不足

研究结果显示只有13.29%的观众是通过新闻和宣传海报获得到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信息,而58.97%的观众是通过他人介绍、博物馆通票及互联网等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尽管中国地质博物馆每年都举办一些科普教育活动,电视媒体、互联网对此也有报道,但是知名度还有限。不仅全国各地的民众对中国地质博物馆了解较少,而且北京市民也知之甚少,甚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也有很多学生不知道中国地质博物馆到底在哪里。这一方面跟国民的科学素养有关,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宣传力度较小,在寻求客源上缺乏主动性,“坐等观众”。

2.客流量偏小,专题展览少,观众回头率低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日平均客流很少,工作日的平均客流量不足100人,周末的日平均客流量约为500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日客流量高峰是每年的“4·22世界地球日”,当天博物馆将免费开放,客流量达1500人以上。乐观估计全年的客流量不足13万,这不仅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百万的年客流量相差甚远,与我国13亿人口的庞大规模极不相称。导致客流量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专题展览、特展较少,2008年中国地质博物馆举办的专题展览不足10个,大部分观众基本上只能观看馆内的固定展览。

图4显示只有11%的观众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参观过5次以上,而67%的观众是第一次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参观。这说明观众的回头率非常低,绝大部分观众都是出于好奇到博物馆参观了一次,此后就不再去了。

图4 观众的参观次数情况

3.观众以学生为主,社会其他观众参与度低

根据统计,55.7%的观众是学生,而带小孩参观的家长也占18%,这说明仅有26.3%的观众是社会普通人员,而该部分人群又以知识分子为主。反映了一个客观现实即我国国民科学素质仍需进一步培养。

4.讲解人员数量不足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主要由行政人员、技术人员、售票检票人员、保安和清洁工构成,但讲解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据观众反映在参观过程中希望得到馆方咨询服务时,很难找到馆方的解说员,通常只能找到保安人员和清洁人员。因此博物馆与观众互动不多,也没能及时准确了解观众的需求、期待和学习效果。

5.开放时间不合理

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平日客流量和周末客流量相差非常大,工作日的客流量不及周末的20%,另外节假日的客流量会多一些。这是博物馆的普遍现象。

目前,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开放时间是9:00~16:30。由于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和人们上班、上学的时间相同,所以平日的流量特别少。在人们下班之后,博物馆也关门了。另外北京市的季节性很明显,夏季日长夜短、天气酷热,冬季夜长日短、天气严寒,但博物馆的常年的开放时间从不调整。

6.其他问题

中国地质博物馆内损坏的电子互动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这不仅降低了电子设备的使用率,而且有损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另外,中国地质博物馆馆内楼层之间没有引导指示牌,致使方向指示不够明确。

管理学认为细节决定成败,上述问题大部分并非无法解决的难题,如果中国地质博物馆重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整改,相信可以明显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西方国家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发展理念

西方国家认为,博物馆是“文化的宝库”、“人类的立体百科全书”,是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终生教育的大学堂。1753年,英国不列颠博物院成立时宣称:大不列颠博物院不是只为有学问者和好奇者的调查和娱乐,而是为一般之用和公众的利益。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时就宣言: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又将“教育”和“为公众服务”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

总之,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强调博物馆以全面的教育导向为工作重心,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调博物馆教育与儿童教育结合起来,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强调与旅游结合起来,向全体国民普及博物馆教育;强调博物馆的社区服务,跟踪科技前沿与网络化。

欧美诸国的民众早已养成经常参观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的活动的习惯,参观游览博物馆是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参观博物馆也是西方国家的学生的主要课余活动之一。

博物馆的公共性和为了普通大众而服务的宗旨、观念,是我国博物馆同行最应该借鉴的经验。

四、深化中国地质博物馆教育服务职能的对策

基于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教育服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同时参考西方国家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发展理念,认为中国地质博物馆不仅要为国土资源系统服务,更应为全国普通大众服务,真正成为国家博物馆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

中国地质博物馆在全国普通大众中的知名度并不高,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目前,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还比较低,科学思维、科学信念有待提高。同时,广大民众的博物馆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占人口比例较大的农民和蓝领阶层基本上没有主动参观博物馆的意识和欲望。博物馆文化是相对严肃的文化,和流行文化不同,严肃文化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接受。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很强,必须加以推广才能吸引观众。因此,中国地质博物馆有必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扩大宣传,提升自身的知名度。

如图5所示,中国地质博物馆一方面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站向民众发布消息,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加强与民众的互动;另一方面过门户网站、电视广播、报纸和户外广告媒体向民众发布各种展览信息;还可以在机场、车站、旅行社、旅馆等人流集散地发放免费的宣传材料,吸引普通民众前来参观。另外,在观众参观博物馆时免费向观众赠送关于中国地质博物馆及其展览的宣传画册、海报、图书等宣传品。

2.增加专题展览和巡回展览

常设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组成部分,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但是常设展览有结构稳定、更新难、更新成本高等特点,因此常设展览无法提高观众的回头率。专题展览、特展才是吸引观众一来再来的主要因素。地球科学涵盖的范围很大,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也涉及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学科,因此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专题展览的题材是很丰富的。另外,中国地质博物馆应考虑制定一个长期的全国巡展计划,实施“走出去”战略,让全国民众都有机会观赏那些珍贵的地质宝藏。中国地质博物馆还可以与国内外的博物馆同行加强合作,互借展品、丰富展览内容,以吸引更多的民众,为科普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3.加强与学校的合作

基于学生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最大客源的现实情况,博物馆应将学生教育放在科普教育的第一位,加强与各种学校的合作。负责科普教育的部门应积极与学校沟通合作,吸引各年级、各层次的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游览。中国地质博物馆也可以尝试举办“博物馆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足不出户能学习到丰富的地球科学知识。博物馆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是可行的,一方面学校有这种需求,也有相关的经费安排;另一方面学校也有相关的设施,特别是大部分大学也有自己的博物馆。双方可以共同举办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

4.增加专业讲解人员,招聘讲解志愿者

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自然博物馆,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非常希望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咨询。目前中国地质博物馆正在招聘新的讲解人员,讲解人员不足的问题有望解决。但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客流量在平日和周末的差别太大,只依靠正式的员工肯定会增加劳动成本,甚至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所以中国地质博物馆可以招聘精干的志愿者来应对客流高峰。图6是志愿者与专职讲解人员劳动成本比较图。

图5 博物馆与媒体的合作示意图

现假设一名志愿者的服务期是3个月,一年招聘4名,工作时间是每个星期的周末(全年52个星期)。假设每人的培训费是200元,补助48元每天,每年支出为200×4+48×52×2=5792元。

另假设雇用一名正式员工,每月平均支出4000元,全年支出为48000元,则:正式员工的支出与志愿者的支出之比为48000/5792=8.3

即一名正式员工一年的支出是志愿者服务一年(4名志愿者累计服务一年)的支出的8.3倍。在博物馆将全面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实施志愿者制度是非常合理的。

招聘志愿者一方面有利于博物馆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并妥善应对客流高峰;另一方面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的愿望,这是一举多得的举措。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志愿者工作稳定有序进行。

5.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进行定期调查评估

与观众的互动是中国地质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一方面可以帮助观众深入了解展品,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博物馆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各种调查,如:一般观众调查,着重调查观众的类型(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籍贯等);专题调查,着重调查某个方面的信息(参观的动因、频率、满意度等);根据特定的需要进行调查(对专题展览教育意义和效果的调查,宣传效果调查等)。通过这些调查,博物馆能及时了解观众的结构,观众的需求、期待和评价,收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因而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动。听取观众提供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改善博物馆的服务,同时也是实践“以人为本”这个理念的具体体现。

>6.调整开放时间

针对周一到周五观众较少的状况,中国地质博物馆可以尝试择日闭馆,比如在周一、周三闭馆,其他时间开放,并延长开放日的经营时间。在工作日,观众量特别少,馆内的设施全部运转,员工也全线上阵,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如果采取择日闭馆措施,一方面节省了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可以腾出资源应用到志愿者项目及其他项目上。在具体操作上,博物馆需要进一步调研,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民众的需要做出合理的安排。

另外,北京的季节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博物馆应考虑季节变化因素,调整夏季和冬季的开放时间。夏天开放时间可以是9:00点至21:00点;冬季则将时间调为9:00点至19:00点。

7.完善和贯彻执行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提高中国地质博物馆教育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中国地质博物馆已经制订了比较详细的工作条例,但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管理上的疏忽,造成管理上的一些漏洞。例如博物馆里的设备损坏却没能及时维修,馆内方向指示不明等。由此可见,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执行力是提升中国地质博物馆教育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五、结束语

图6 志愿者与专职讲解人员劳动成本比较

本文系统介绍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教育服务的现状,总结了在教育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提出了深化中国地质博物馆教育服务职能的对策。本文认为教育服务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之一,期待中国地质博物馆通过完善内部设施、创新展览机制、改进展示方式,加强对外宣传,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加强与学校等单位的合作,不断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观众,为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促进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1] 李家维.自然科学博物馆展示持续吸引观众的成功实践[C]//康熙民,孟庆金.在传播科学中传承文明——博物馆研究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7:14-21.

[2] 严洪明,李怡红.博物馆改进服务工作之我见[C]//康熙民,孟庆金.在传播科学中传承文明——博物馆研究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7:182-187.

[3] 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5-59,153-172.

[4] 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7-111.

[5] 程利伟.中国地质博物馆[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199,213.

Educational Services Practice about 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CHEN Yuan, JI Rui, ZHOU Xin-yu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of 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studying its main problems.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ing concept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of the western museum, this article is also designed to explore specific programs to increase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services of the 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Ge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education; service

G649

A

1006-9372 (2010)01-0132-06

2009-11-1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工商管理基地“首届文科类课外学术科研立项”资助。

陈愿,男,2006级本科生,工商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博物馆服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博物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