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验”的价值
2010-12-28(萧远)
(萧 远)
近半年来,著名学者崔之元在《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商务周刊》、香港《亚洲周刊》等媒体上发表系列文章,提出并总结“重庆经验”。他高度评价正在进行中的重庆经验,认为重庆经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崔之元把重庆经验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并进
2000年时,中央对西部大开发有一条优惠政策,允许西部十二省市对所有工业企业,凡是符合西部大开发产业条例的,只征15%的所得税。但两三年后,很多省份主动放弃了优惠政策,继续执行33%的企业所得税率,他们发现,因为税率太低,税收收入大幅减少,使得政府不能完成必要的社会职能。只有重庆将此优惠政策坚持至今,一直使用15%的税率。这使得工业企业有了相对较大的盈利空间,从而重庆的投资吸引力增大。
那么为什么重庆政府敢于长期坚持15%工业企业所得税率?因为重庆政府的国有资产增值了四倍,使得政府的财政能力底气很足,不依赖于对企业(主要指民营企业)的高税收。国资增值使政府有能力普遍地降低税率,民营企业和老百姓可以缴纳较少的所得税,投资有利可图,这是“藏富于民”的主要机制。
“藏富于民”的另一个表现是重庆市居民第一次买房时,贷款可以抵扣地方所得税。它抵扣的只是地方分成部分,并没有损失中央税收,这是地方政府权限内的事情。更重要的一点,按中央对教育事业的总体规划,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后,教育投资要占到GDP的4%,全国其他各省市基本都没有达到这个比例,而重庆市的教育投资已经达到。
还有一种间接藏富于民的形式。重庆市很多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入,都是来自重庆八大国投国资经营所产生的利润,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财政收入,试想,如果用一般财政收入修建大剧院,还是要从企业和个人中征收,而用国资增值来支持的话,实际上就等于减轻了老百姓和企业的税收负担。
更说明问题的是,重庆藏富于民的重要措施是突破短期“土地财政”。现在老百姓怨声载道,认为房价太高,普通百姓根本买不起。过去几年中,重庆市国资增值四倍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很多总结并不到位,认为重庆的国资增值也是靠土地财政。而崔之元认为重庆市恰恰突破了土地财政,重庆市国有资本在市场竞争中的全面增值,与土地规划、土地储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重庆市政府并不依赖于短期的土地财政,并不依赖于在某个项目中一定要产生地王。重庆市严格控制国有土地出让价格,降低商品房成本,藏富于民。具体做法是,经济适用房土地出让价不超过房价的六分之一,中低档商品房地价不超过房价的五分之一,高级商品房地价不得高于房价的三分之一,即严格限制地价不能超过房价的三分之一。因此目前,重庆的房价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城市。
二、地票交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008年12月5日,重庆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土地交易所,意义重大。理解重庆土地交易所的重要意义,要从我国两个基本国策开始。一是我国要加快城乡统筹,特别是加快中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二是从国际战略和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必须保证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突破。显然,这两个基本国策之间存在冲突和紧张的关系,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不占用耕地如何可能呢?
2005年10月1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这是近年来我国解决加快城市化和保护耕地之间矛盾最重要的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
增减挂钩的核心在于,在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要把农村建设用地数量减下来。农村建设用地减下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宅基地,二是乡镇企业等废弃的厂房,将这些农村建设用地复耕为耕地,就可以减少建设用地数量,增加耕地数量。在这个基本的政策目标约束下,中央允许地方进行自主的政策改革试验。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保障国家十八亿亩耕地不减少的战略性措施。但具体如何实现挂钩,各地政策很不一样。
全国各地比较流行的一个做法是“请农民上楼”。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80-100平方米,而农村人均建设用地在200-250平方米。农民住进楼房之后,将腾出来的宅基地复耕为农田,就减少了农村建设用地。“请农民上楼”实际上阻力很大,因为这打破了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农民感到很难适应。
第一,重庆模式是“先补后占”,因此无需使用周转指标。“先占后补”容易出现不补,或者补的耕地质量很差等问题。重庆以“先补后占”替代其他地方“先占后补”的用地模式,“先造地后用地”,先把农村建设用地转化成耕地之后,并通过验收之后,才在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这样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更大,保护效果更好。
第二,重庆土地交易所的地票交易,有利于城市反哺农村。重庆的土地复耕,需要经过三分之二的村民同意,复耕之后释放的指标属于村集体和村民,他们把该指标拿到重庆土地交易所进行交易。因此,严格说来,土地交易所进行的并不是土地交易,而是地票交易,是土地利用指标的交易。
从2008年12月5日,已经进行了五次拍卖,地票交易价格每亩在十万左右,远远高于一般的征地补偿。在城市化进程中,往往是近郊农村才能更多地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收益,而偏远农村的农民则难以享受到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土地增值。地票交易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能够远距离、大范围地转换,大幅度提升偏远地区的农村土地价值,实现了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发展。
崔之元说,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理解重庆经验的普遍意义,他把它称之为“制度与政策创新的潜在可能性与实现机制”。社会主义优越性如何具体落实到实践中去?这不是一句空话,重庆经验都是在既定制度下形成和发展的,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贡献。重庆经验探索与创造了制度与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