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努阿·阿契贝笔下的非洲
2010-12-27邱华栋
邱华栋
在我的感觉中,在我的想象里,整个二十世纪的小说发展史是由一股巨大的创新力所推动和造就,并在地理上呈现出不断地在大陆之间转移的面貌:从欧洲到北美,从北美到南美,从南美到亚洲、非洲,次第展开了一幅不断被发现和拓展的二十世纪小说新大陆的景象。而全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民族国家的独立和柏林墙的倒塌,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也引起了世界文学版图的新变化。特别是在1980年代之后,很明显,小说的创新能力转移到了那些出生在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使用第一世界发达国家的语言来进行叙述的小说家身上。他们不仅广阔描绘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当下现实和丰富历史,还深入探讨了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跨文化作家”、“无国界作家”、“后殖民小说”、“离散作家”共同构成了最近二三十年一个写作的世界主义潮流,甚至一种“世界小说”是否诞生,都成为了热闹的话题了。
在非洲,“二战”结束后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一种新的非洲文学也应运而生。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在1986年和1988年,两位非洲作家连续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尼日利亚的索因卡和埃及的马哈福兹,从而使小说的世界版图正式扩大到非洲。此前,非洲文学要么被漠视,要么被遮蔽。在非洲,尼日利亚是一个文学重镇,它和埃及、南非一起,构成了非洲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个诞生了当代文学巨匠的国家。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地处中部非洲靠西一点,和大西洋接壤,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也是命运坎坷的国家。早在十五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就入侵了尼日利亚,1914年,英国人占领了尼日利亚,使之成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1960年10月1日,尼日利亚正式独立。这个国家拥有二百五十多个部族,其中,伊博族和约鲁巴族是主要的部族,英语为官方语言,因此,1960年代之后,从这个国家逐渐走出一批杰出的、可以直接用英语写作的小说家。在他们中间最著名的小说家是钦努阿·阿契贝。他是尼日利亚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大学英语文学专业的学生,也是黑非洲贡献给世界的杰出小说家、诗人和散文家。
钦努阿·阿契贝1930年出生于尼日利亚东部的奥吉迪,小学上的是教会学校,后来他进入到伊巴丹大学学习英语文学。大学毕业之后,他在尼日利亚国家广播电台工作,期间还曾到英国广播公司短暂地工作过。他很早就立志从事文学道路,由于有英国文学扎实的底子,加之他很注重积累,在新闻机构的工作也使他获得了观察尼日利亚社会的绝佳视野。因此,当他寻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的时候,他就一发而不可收了。从1958年到1966年,也就是在钦努阿·阿契贝二十八岁到三十六岁之间,他接连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崩溃》(一译《瓦解》)、《动荡》、《神箭》、《人民公仆》。这四部小说被称为是钦努阿·阿契贝的“尼日利亚四部曲”,从此奠定了钦努阿·阿契贝不可动摇的文学地位。这四本书给他在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使人们看到了一种新的非洲小说的面貌和可能性。1966年,为了专心从事写作,钦努阿·阿契贝辞掉国家广播电台的工作,开始专事写作。正在这个时候,从1967年到1970年之间,尼日利亚爆发了激烈的内战,这场内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创伤和裂痕,也带给钦努阿·阿契贝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当时支持的是反对联邦政府的比夫拉政权。内战结束之后,1971年,他创办了在非洲影响很大的文学杂志《奥基凯》,团结了很多非洲作家,发表了他们的大量作品,使之成为非洲新文学的摇篮和集结地。后来他主要在尼日利亚大学的非洲研究所工作,期间还曾经到美国的一所大学担任访问学者。1981年,五十一岁的钦努阿·阿契贝创办了尼日利亚作家协会,并被选举为尼日利亚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在研究、教学之余勤奋写作。他一直对尼日利亚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生态持有着尖锐的批评态度,他说:“一个非洲作家如果试图避开巨大的社会问题和当代非洲的政治问题,将是十分不恰当的。”他的这个态度使那些掌握了权力的人感到十分不满。1990年,他遭遇了一场可疑的车祸,但是他躲过了一劫。之后,他就去美国治疗,落下了半身不遂的毛病。后来,有人怀疑那场车祸是独裁的尼日利亚军政府所采取的暗杀行动。由于他一直受到尼日利亚一些反对他的势力的威胁,此后,他长期客居美国,担任了纽约州巴德学院的教授,很少再回到尼日利亚了。
钦努阿·阿契贝一开始走的就是尖锐批判非洲现实社会的路子。他认为,非洲作家必须要投身于当代社会重大的政治斗争当中,不能掩耳盗铃,或当一个把脑袋埋到沙子里的鸵鸟。所以,他将自己的笔直接对准遭受西方殖民主义长久侵害的非洲那独特的社会现实,以及非洲国家自身存在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毫不留情地以文学的方式给予揭示和呈现。
长篇小说《崩溃》是钦努阿·阿契贝的代表作,也是他被称为“尼日利亚四部曲”系列小说的第一部,是他直接用英语写成的,于1958年出版。小说很快就获得了英语文坛最高奖“布克小说奖”,在随后的很多年里,它被翻译成了五十多种语言,畅销全球达1100万册,成为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小说之一。阅读《崩溃》的感觉,对于我也是一个极其新鲜和令人惊奇的享受过程。小说的篇幅不长,翻译成中文才十四万字,英文版似乎要更短一些,只有148页。这部小说分为二十五章,每个章节都很短小精悍,小说的叙述风格十分扎实有力。前面十五章描述的是外国传教士还没有来到非洲大陆之前非洲人的生活状态。在欧洲老牌殖民主义者尚未进入非洲这块古老的土地之前,非洲人,具体说是尼日利亚人,还处在一种原始部落的生活状态里,这种生活形态十分古老,他们的日常生活还被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和各种原始信仰和习俗所左右,其中,有些风俗是十分有趣的,比如,他们对自己祖先的尊重到了过分的地步,说话和交往过程中喜欢用一些比喻,读起来特别有趣。而有的风俗则十分野蛮,比如,部落人会认为生下双胞胎是可怕的坏事,要把双胞胎扔到树林里去,等等。
《崩溃》通过主人公奥孔克沃悲剧性的一生,将十九世纪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入到尼日利亚后对当地的文化、宗教、习俗和社会生活进行的巨大破坏呈现了出来,展现了西方殖民者进入非洲前后的真实历史。奥孔克沃属于尼日利亚古老的部族伊博部落,他有一个名声不好的父亲,在部落里以懒汉和赖皮闻名——借了人家的钱很少归还。但是,奥孔克沃却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要成为和父亲完全不一样的、受大家尊敬的人。在很多年过去以后,经过他自己的坚实努力,比如通过锻炼自己强健的体魄,他在十八岁的时候就打败了其他所有的挑战者,成为部落里的摔跤高手,获得了部落人的广泛赞誉。然后,他又辛勤地耕作自己的土地,依靠劳动致富,娶了三个妻子,使自己成为了部落里的富人,因而他也成了部落里掌握发言权和在宗教仪式上扮演古代神灵的重要人物。但是,在部落举行的一次葬礼上,纯属偶然,发生了一次枪支走火事件,奥孔克沃打死了同部落一个人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失误,按照部落的传统习俗,是要惩罚肇事者的,肇事者必须离开自己的家庭和部落,在外面躲避七年之后,使被误害的人的灵魂得到安宁了才能够重新回到部落和家庭中。因此,奥孔克沃必须离开自己的部落。他到了自己妻子所在的另一个部落里,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渐渐地走人生的下坡路了。这个时候,欧洲传教士已经开始在非洲各地传教,传来了很多传教士传教过程中和当地传统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相对抗的流血事件——有的传教士被杀害了,而杀害传教士的村庄也遭到了白人的报复性洗劫。
七年之后,奥孔克沃终于等到回到部落的这一天,他回来了,但他吃惊地发现,自己所在部落的生活已今非昔比了。很多过去被部落抛弃和蔑视的懒汉、二流子都加入了欧洲人的教会,他的儿子竟然也加入了教会。他最为不解的是,自己的部落也在急剧的衰落中,和教会势力的抗争十分软弱。最后,奥孔克沃愤恨于部落的软弱,他单枪匹马,亲手杀了一个传教士的走狗。然后,他期待部落群起反抗,但是竟然没有任何响应,于是,奥孔克沃为了免遭白人的羞辱,悲壮地上吊自杀了。小说的结尾处,一个白人传教士正在写一本书,书的名字已经想好了,就叫作《尼日利亚原始部落平定记》。
《崩溃》这部小说的基调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所描述的尼日利亚人所特有的民间文化、原始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无论是西方读者还是东方读者,读起来都会感到惊奇和新鲜。这是文化陌生感所带来的愉悦。不过,小说传达的悲剧性沉思相当深沉,以非洲人的方式呈现出殖民主义者根本就想不到的历史的另一面,同时,也将尼日利亚自身的社会、文化和历史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钦努阿·阿契贝的“尼日利亚四部曲”是他一生中的重头戏。这个系列的第二部是长篇小说《动荡》,小说描述了二十世纪的尼日利亚在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之前的社会状况: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尼日利亚已经由原始的部落氏族农耕社会,跨越了一些历史阶段,直接进入到殖民地资本主义时期。她自身的文化传统在西方殖民主义文化的冲击下逐步瓦解了,但是,英国殖民者所带来的基督教文化也无法在尼日利亚生根,社会中充满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息,人们的内心也充满了惶恐。小说重点塑造了一个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尼日利亚青年,以他的遭遇来折射时代的命运。他打算报效祖国、有所作为,但是,在尼日利亚那种如同烂泥地一样的社会环境中,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四处碰壁之后,他逐渐消沉了。后来,他违反众人的规劝,和一个本族人所鄙夷的女人恋爱,结果触犯了众怒,那个女人被自己部族隔绝了,而这个男青年则被判处了监禁。这部小说是一部带有浓厚悲情色彩的成长小说,以一个青年人的挫折来显现钦努阿·阿契贝对尼日利亚的文化境遇的忧思。
“尼日利亚四部曲”的第三部是长篇小说《神箭》。小说的着眼点放在了英国传教士在非洲的传教活动上,准确地呈现出西方宗教文化是如何系统地侵蚀了尼日利亚历史悠久的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体系,以及尼日利亚的氏族部落社会制度。小说中的主角是一个部落的老祭司,他发现,面对来势汹汹的英国人带来的基督教,他是无力去正面对抗的,需要用灵活的手段去适应。于是,他把儿子送进了白人办的教会学校,目的是想让儿子了解西方人的宗教。但是,祭司逐渐与殖民者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他们之间无论在文化还是宗教方面都是对立的,白人来到非洲,就是为了占领和掠夺。最后,白人巧妙地利用祭司的性格弱点,将他和部族中大多数人对立起来,使其他人皈依了基督教,完全孤立了掌握部族宗教仪式的老祭司,部族人再也不相信老祭司所主导的民族传统宗教了。在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打击接踵而至——老祭司的儿子也死于非命,最后,老祭司崩溃了,整个部族也沦为了英国人的附庸,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被白人所控制。
到“尼日利亚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说《人民公仆》中,钦努阿·阿契贝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尼日利亚独立后的当下社会现实。小说中,独立之后的尼日利亚,英国殖民者被赶走了,似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于是,各个党派和政治势力在尼日利亚纷纷登台。其中,一个混迹革命运动的政客南加当上了新政府的部长,他被称为是“人民公仆”,他也自称是“人民公仆”。但南加掌握政权之后,开始迅速腐化,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巧取豪夺,拼命地搜刮钱财,最终导致了反对他的革命的发生,南加这个腐败堕落的政客被赶下了台。小说把英国殖民主义者退出尼日利亚之后的社会政治环境表现得很逼真。那些上台的“革命者”和“民族解放者”,不久就陷身于贪污和腐败的丑闻中,那么,“人民公仆”到底有没有?他在哪里?钦努阿·阿契贝沉痛而绝望地发问,他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1987年,钦努阿·阿契贝出版了他的第五部长篇小说《热带草原的蚁山》,进一步描绘了尼日利亚当代社会的内部分裂。在小说中,钦努阿·阿契贝虚构了非洲某个国家,但显然这个国家就是尼日利亚。在尼日利亚的热带草原上,有一种独特的蚂蚁穴,巨大而醒目,是当地特有的自然风景。小说的主人公有三个,他们都是大学同学,后来,其中一个当了总统,另外一个当了报社主编,成为总统的对立面,第三个人则当了政府中的情报部长,相对比较中立。总统利用权力对国家实行军事独裁统治,而主编则组织舆论的力量对总统进行批评,情报部长则在两个人之间摇摆,左右逢源。钦努阿·阿契贝以这三个同学的不同道路,将尼日利亚当代社会现实面临的多种选择及其内在冲突做了一个呈现。小说中,政治风云变幻,人如同走马灯一样往来,但热带草原上的蚂蚁山则巍然屹立,成为一个大自然的永恒象征。
可以说,钦努阿·阿契贝的小说带有战斗性和现实性,他的作品都是直接指向非洲的社会现实的,这个现实是殖民者退出之后的社会千疮百孔的现实;是政客贪污和军事独裁的现实;是穷人更加穷困、妇女命运悲惨的现实;是充满了种族偏见和传统文化不断地瓦解的现实;是贫困和腐败滋生、没有办法找到未来的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钦努阿·阿契贝不断地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勇敢地对不义的政治、战争和腐败宣战。但是,钦努阿·阿契贝所运用的,都是文学的手段,他以文学的审美世界来呈现非洲的历史和现实,来重新构造他理想中的非洲的未来,成为了非洲人发出的最响亮的文学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