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看中国发展道路的不同角度

2010-12-27赵新

天涯 2010年1期
关键词:威胁论共识经济

新一期的《学习时报》刊文评析了国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十种看法:

“威胁论”,即认为中国崛起将给世界带来威胁。它又有六种表现方式:即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文化威胁论、地缘政治威胁论、政治体制威胁论、科技威胁论。近年来,此种论调虽有减弱,但仍不时出现,譬如前不久美国2009年《国家情报战略报告》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将中国列为挑战美利益的国家,美国国家情报高官还妄称中国在网络领域极具攻击性;针对中国国外投资贸易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西方舆论将其视作“东方殖民主义”;把中国在外设立“孔子学院”的正常文化交流行为渲染为文化扩张战略等等。

“崩溃论”,即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以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官员腐败为代价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除了早些时候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外,2002年1月,美国《中国经济》季刊主编斯塔德维尔在《中国梦》一书中把中国经济比喻为“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他预言中国将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最极端的是美籍华裔律师章家敦2001年7月出版的《中国即将崩溃》一书,认为“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五年”。

“背离论”,即认为中国在意识形态上脱离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制度上脱离社会主义、在对外关系中背离第三世界。它来自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也来自于某些第三世界国家。这种怀疑和评判的观点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上渐行渐远,并且也与第三世界国家相背离。

“神话论”,即认为所谓“中国奇迹”不过是一个媒体渲染出来的神话。代表性言论当推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出版于2002年5月的《关于中国与世界的五大神话》,他在该报告中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并非前所未有,以亚太地区的标准而言也不见得特别突出。”还有论者通过考察新兴国家的崛起之路后认为,中国并未打破正常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创造奇迹的方式,在日本和东南亚诸国也同样创造了奇迹,在更早的荷兰、英国与美国似乎皆是如此。

“责任论”,即认为中国作为西方大国的利益攸关方,必须承担和发挥相应的责任。2005年9月21日,美国前副国务卿、现任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在中美关系全国委员会作了题为《中国向何处去——从正式成员到承担责任》的演讲,明确提出了“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论断。2007年3月5日,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史教授丹尼·弗格森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买下中美国》的文章首次提出“中美国”(Chimerica)的概念。2008年夏季出版的《外交》杂志发表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的《平等的伙伴关系》一文,首次提出“G2”概念。这些概念提出后反响强烈,原因之一在于,它们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的依存关系,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其背后隐含的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

“替代论”,即认为随着以“华盛顿共识”为主导的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式微,注重独立、创新和渐进改革的中国发展道路将成为新的普世话语。代表性观点是“北京共识”。“北京共识”是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2004年5月在伦敦外交政策中心网站发表的题为《北京共识》一文率先提出的。雷默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北京共识”将取代人们已广泛不信任的“华盛顿共识”。

“阶段论”,即认为中国模式具有“转轨国家”的普遍特点,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主流世界,所谓的中国模式也就消亡了。有国际舆论针对中国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认为,这并非中国现行社会制度优越于西方的充分依据,而是说明沿袭于计划体制的政治运作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应对危机环境的模式,长期看,中国具有的“制度优势”很可能是一种劣势。还有外国舆论认为,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发展成绩惊人,但问题也不少,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只是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已。

“失衡论”,即认为中国的发展表现为出口导向与内部需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失衡关系,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

“对立论”,即认为中国发展道路与西方发展模式在根本上是对立的。有学者在总结和论证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之道时,为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往往把当今某些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说得一无是处。对于美国经济衰退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将在不受其影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即所谓“脱钩论”。

“领导论”,即认为国力日盛的中国应确立新的国际观,勇敢肩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有国外学者认为,“在实际行为层面,中国实行的是‘跟着走’或者‘随大流’的政策,因此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可以从从前的大国崛起过程中学到很多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放弃从前的孤立主义路线,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但如果当时没有总统威尔逊的国际观,美国很难很快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一个领导角色”。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美国经济领导力和道德影响力的急剧下降,有人主张国际社会不能没有“领导”,因此,中国应乘势而上,实现国际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变革。

猜你喜欢

威胁论共识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西方学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话语的形成、特点和反制
商量出共识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中国黑客的现状、评估与治理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