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一些政党党内选举的新举措、特征及其启示

2010-12-27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0年8期
关键词:政党候选人民主

●赵 珂

国外一些政党党内选举的新举措、特征及其启示

●赵 珂

近年来,国外一些政党逐步加强了对党内民主的建设,尤其是在党内选举方面,各国政党通过一系列新的举措,以增强普通党员参与选举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为基础,逐步完善了党内选举的程序、方式及其机制。分析这一系列新的举措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及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国外政党;党内民主;党内选举;竞争

随着政治民主化和技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外一些主要政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广泛而又深刻的调整,许多国家的政党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以完善党内选举为主要途径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入研究国外政党有关党内选举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其有益经验和深刻启示,对于我们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国外一些政党党内选举的新举措

从近些年来国外一些政党建设的实践来看,由于各国政党性质不同,其党内民主的价值取向也有所差异。因此,不同政党在党内选举各环节上的着力点存在着明显不同。

(一)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选举程序和选举方式,扩大差额选举比例,激发了党员的民主参与意识。近年来,古巴共产党坚持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选举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1990年2月召开中央特别全会以后,古巴共产党对支部领导实行了差额选举,改变过去由上级指定的做法。在五大代表选举中,党组织没有预设党员代表人选,而是在广泛听取党内外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自下而上的层层酝酿,由选举产生。为了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越南共产党提出了“在党的组织、生活、活动中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原则”,同时又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对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了完善,扩大其“民主”的内涵。尤其是在选举中央委员时,普通党员可以毛遂自荐,同时,中央委员的候选人不管其职位多高,都必须把个人的基本情况公之于众。在选举党的领导人时,越南共产党不仅采取了差额选举的方式,而且其差额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在越共十大上,中委、政治局委员、书记人选还首次实行了“半数票否决”制。

(二)许多民族民主政党在产生党的领导干部时重视完善民主程序,引入竞争机制,奠定并提高了领导人的合法性基础。埃及民族民主党近年来十分重视党内民主建设,不仅在政策决策时广泛听取党员意见,同时对党内选举程序进行了重大改革,改变了过去由总统直接任命的方式,而是通过自由和直接的方式选举产生党的主席、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有些民族民主党也积极在基层推行民主选举,并不断地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例如,突尼斯宪政民主联盟在2003年举行的四大上,推出了参加下届市政选举的候选人,其中三分之二由直选产生,妇女候选人比例增至25%,选举150名中央委员时实行了差额选举。印尼专业集团党也启动了自下而上直接投票选举党主席的民主机制。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对于一些领导职位或领导人的任用也从过去的主要实行上级委任转变为渐进推行竞争选举。2004年7月3日人民行动党第一次通过投票选举两名总部执委。总部执行委员会秘书黄永宏说,这次选举是行动党史上另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巨大里程碑。

(三)一些西方政党把扩大普通党员选举党内主要领导人和国家公职人员候选人的权力,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路径,并以党章等形式将其制度化。英国工党从1993年开始,就逐步对工党的领袖选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93年英国工党年会通过决议:工会和选区工党在领袖选举和议会候选人选举时采用“一人一票制”(而且工党集体党员只有在成为个人党员之后,才具有在选区工党参加投票的资格);领袖选举团的选票比例改为议会工党、工会和选区工党各占三分之一,结束了工会集体党员左右工党人事以及工会享有特权的传统,减少了工会的影响。德国社民党改变了党内议会候选人和党的领导层的产生办法,进一步放宽党的中央组织对党内候选人提名的控制权,把过去党的领导人由党的执行委员会选举改为交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产生,党的各级议员候选人也由过去自上而下的指定改为由地方党组织选举。1997年法国社会党召开71大后,加快了党内直接民主的步伐。在人事方面,法国社会党的第一书记由执行委员会选举改为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人全部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同时,法国社会党把党的各级议员候选人由过去自上而下地指定改由地方党组织选举。在欧洲绿党党内,基层组织和基层党员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尤其是绿党参加议会大选的候选人,首先要征求地方组织的意见,然后候选人要在一定的会议上讲明自己的观点和打算,回答与会者提出的问题。经过这几道考验之后,才被选举成为绿党的正式候选人。

二、国外一些政党党内选举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国外一些政党在党内选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新举措。虽然这些举措是针对党内选举的不同环节,在操作时其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但是这些措施却反映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扩大普通党员的政治参与力度,在选举和被选举上行使更大的表决权。提高普通党员在党内重要人事上的发言权这一党派成员最重要、最基本的民主权利。近些年来,欧洲一些国家社会党的主要领导人都由原来的党代表大会或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改为由全体党员直接投票产生。法国社会党近两任第一书记奥朗德、奥布里,原意大利左翼民主党的全国书记法西诺以及丹麦社民党现任主席都是由全体党员投票并获得半数以上支持而产生的。希腊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主席的产生不仅由全体党员投票,甚至本国的非党员也可以参与投票,在2004年召开的特别党代会上选举党主席时,现任主席帕潘德里欧获得了100多万张选票,其中80多万张选票都是由党外群众所投的。

(二)在选举的程序上完善竞争机制,提高政党领导层的权威和合法性。近年来,一些国外政党在党内选举改革中逐步完善了竞争机制,不仅保证了选举活动公开、公正、合法地进行,而且还激发了选举人的参与热情,保障了其选举权的落实,客观上增强了当选者的竞争和责任意识。与有着传统竞争文化基础的西方政党相比,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领导层选举中引入竞争和选举机制是近些年来国外党内选举中的一大亮点。2006年4月在越共十大上提交大会选举的207名中央委员候选人名单中,九届中央建议的为174人,大会代表讨论推荐增补的为31人,自荐的为2人。通过大会代表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160名中央委员,差额率为29.4%。提交大会选举的46名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名单中,根据九届中央提名的30人,大会代表讨论推荐增补的16人,通过大会代表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21名中央候补委员,差额率为119%。省委书记及所有省级干部均需有10%差额比例,在全省干部大会上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

(三)保持政党组织对选举的适度干预,维护政党的整体利益。从西方政党的整体发展看,早期那种封闭集权的方式,即不经选举而由党内某一小集团来决定党内官员及国家公职候选人的做法,目前已不多见。不过,在增强党内选举民主程度的同时,多数政党注意保持组织对选举的适度干预。这些干预手段主要包括:一是党组织对选举人和参选人的准入资格设定某种限制;二是党组织控制选举的某一具体程序;三是党组织拥有否决选举结果的权力;四是党组织有权决定公职候选人在政党名单中的顺序。组织干预型是西方政党常见的党内选举模式,之所以在扩展党内选举的同时又加以组织控制,其目的是既满足广大党员的民主需求,又保证党组织对当选候选人的领导权威,使组织的意愿得以顺利贯彻。

(四)适应信息化的发展,拓宽党员熟悉党内候选人的技术手段。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各国政党党内选举的革新带来了机遇,拓宽了党员熟悉党内候选人的技术手段。近年来,一些著名的网站开始在美国总统候选人竞选期间设立在线交流服务。例如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两党党内初选期间,MySpace、Facebook、YouTube等著名的门户网站都建立了2008年大选互动专题,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理查森、爱德华兹以及共和党的朱利安尼、罗姆尼等多名参选人都在YouTube上注册并拥有自己的视频平台。国外政党也非常重视在非选举期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以此来加强党内各层级的交流,为党内选举奠定基础。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启动了两个重要的计划:一是“红色电脑”计划,将本党的所有基层组织全部连入内部信息网;二是“红色手机”计划,打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做到通过移动通讯终端向所有党员发布信息。法国社会党在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组织建设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创建涵盖全国所有省委和支部的“法国社会党网络”,以缩小党“中央”与各省委、总支之间的距离;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级领导人同党员和党的支持者之间的网上见面会,让党的领导人直接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网络技术还成为西方各政党与居住在国外的本国公民或本党成员进行有效沟通的便利工具。

三、几点启示

民主具有内生性的基本特点,“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1]但是民主的内生性并不排斥对于世界政党党内民主建设先进经验的借鉴吸收。近年来,国外一些政党在党内选举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党内民主发展的普遍要求和基本趋势,其经验理应成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的重要资源。

(一)着力培养党员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发展党内民主,创新党内选举,其前提是党员必须具有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所谓主体意识,就是党员认识到自己是党的主人,党组织是为实现党员利益愿望和要求而存在的,党组织的任何行为都不能损害普通党员的利益。所谓民主意识,就是党员具有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意识,他们愿意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发表不同见解,并付诸行动。但是,长期以来,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很多党员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淡薄,认识不到自己是党的主人,或者即使认识到了,也因为感觉无能为力而不愿据理力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创新。因此,必须加大党内民主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党员参与选举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推进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二)建立党内有条件的竞选制度。党内选举有条件地引入竞选制度,把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选举,对候选人进行宣传、介绍和比较,增加选举的透明度,使选举人对候选人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减少投票的盲目性,以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从本质上讲,竞选机制会进一步明确候选人与党员群众之间的权力授受关系,明确了党的各级负责人应向谁负责的问题。制定竞选规则、办法和程序,建立党内竞选制度,进一步使党内选举体现竞争,是我们党保持活力、朝气的重要方式。把竞争机制引进党内选举,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倡导和实行过竞选制度。比如在1939年制定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中就有专章关于实行竞选的条款,明确规定要开展“竞选运动”[2]。现阶段实行的党内选举制度中的差额选举实质就是在党内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因此,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同中国执政党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

(三)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比例。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选举比例,不仅有利于提高党内选举的质量,而且有利于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从实践看,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一是党组织要对选举严格把关,主要体现在选举前提出明确的候选人标准,并对每一名候选人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选举中对全过程进行保证监督,确保所有候选人都是党组织靠得住、有本领、作风好的党员,防止当选后党组织又认为不合适、需要调整的被动情况发生。二是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在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时,中央明确提出,选举单位召开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进行正式选举时,代表候选人一般应多于应选名额的15%,差额比例比党的十六大时增加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在差额预选时,差额比例也达8%以上。从整体上看,差额选举将是党内选举的发展方向。目前,全国各级党代会的代表、大部分地方各级党委的委员都已实行差额选举,但是差额的比例还不算高。因此,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比例是现阶段党内选举努力的方向之一。

(四)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化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改进传统党内选举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在候选人介绍环节,互联网为广大党员提供了熟悉党内候选人的可行性路径。因此,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完善党内选举的必然要求。

从近年来各国政党党内选举的实践看,尽管各国的政治环境差异性很大,但是注重党内选举的制度性建设是国外一些政党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选择。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党内选举不仅仅是体现党内民主的一种技术手段,更应体现一个政党对民主的价值追求。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N].光明日报,2005-10-20.

[2]吴振坤.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91.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 责任编辑:晏蔚青

D564

A

1009-928X(2010)08-0058-03

猜你喜欢

政党候选人民主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展示(以姓氏笔画为序)
生态民主
首届启功教师奖候选人名单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