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作为低成本出口基地的跨国制造企业数量减少
2010-12-27
2010年3月30日,上海美国商会(AmCham Shanghai)和管理咨询公司——博斯公司(Booz & Company)联合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年度调研显示:跨国企业日益重视获得不断增长的中国市场,而仅将中国视为出口基地的企业数量继续减少。
此次针对202家在华开展业务的外资制造企业所进行的调研显示,近83%的受访企业表示,其在华设立制造业务的主要动机是获得中国市场。这一数字高于两年前的71%。 同时,主要将中国作为亚洲市场供应基地的受访企业比例在2009年为50.5%,较2008年下降了4.1个百分点。
为应对不断上升的成本及来自劳动力可获得性方面的挑战,跨国企业将其位于华南及华东等较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务予以迁移或扩大。调研发现,28%的受访对象考虑迁移至西南或华中等国内成本更低的地区,这一比例高于2008年的17%。此外,有8%的受访对象计划向中国以外的地区迁移或扩张。在这些企业中,半数以上的企业正在考察印度(最受青睐)、越南、印尼和泰国等新兴的亚洲国家。
“随着中国制造业领域的成熟,跨国企业正转变其中国战略,”博斯公司合伙人贝思宁女士(Joni Bessler)表示,“面对日益艰巨的劳动力挑战和不断攀升的原材料成本,许多企业更注重最佳实践,而部分企业则在中国境内外寻找成本更低的地点。”
上海美国商会总裁傅丝德女士(Brenda Foster)认为:“不能再仅仅将中国视为低成本的出口中枢。中国不断增长的本土市场为外资制造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尽管挑战确实存在,但中国仍是有力的制造伙伴和首选的投资地。”
尽管受访对象在2009年中的整体平均息税前利润率,从一年前的15%跌至8.3%,但61%的受访对象表示,中国政府在2008年推出的4万亿元(约合5,860亿美元)刺激计划,对农村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医疗、教育、环境和工业等与经济息息相关的领域予以了有力支持,并阻止了经济的持续恶化。
本次研究的重要发现包括:
以最佳实践应对挑战。由于全球经济衰退导致收入不足和出口锐减,制造企业运用多层次的方法,以应对盈利能力的下降,开始在其中国业务中采用尖端的最佳实践。近 22%的受访对象正在改善内部成本控制体系,17 %的企业致力于提高生产率,15.7%的企业采用节能措施以削减成本,14.8%的企业转为使用其它低成本原材料,超过16%的企业正采用精益制造原则,以减少浪费并提高生产率。
解决劳动力挑战。为了争取人才并应对新的劳动法规,许多跨国企业正为中国员工提供更多的福利。绝大多数的受访对象(79%)表示,他们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及职业发展方面的协助,而非仅仅依赖薪酬来吸引并挽留员工。
走向绿色。3/4的受访对象表示,在其中国业务中采用了绿色技术,六成的受访对象预计可从环保投资中实现运营成本的节省。位于第一位的环保措施是提高能源效率(86%),紧随其后的是节约或循环使用水资源(83%)。大多数跨国企业(58%)向中国市场出售有益于环境的服务或以环保的方式进行制造和销售。
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博斯公司和上海美国商会就如何将中国视为销售市场及其本国销售和出口的生产中心,对202家在华开展业务的制造企业进行了调查。今年的调研尝试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如何采取行动,应对全新且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尽管这一趋势的增长步伐放缓,但仍在不断扩大。
在调研企业中,85%的企业为外商独资企业,9%为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组建的合资公司,6%归为“其它”类别。制造行业包括消费品、工业品、医疗及材料产业。约四成的受访企业在中国除了建立工厂之外,还设立有其它重要职能机构,如代表处、区域或全球总部、区域或全球采购中心以及区域或全球研发中心。
作为在华美资企业的代言人,上海美国商会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美国商会。成立于1915年。上海美国商会是第三个在美国境外设立的美国商会,现有4000多名会员。作为一个非赢利、无党派的商业组织,上海美国商会致力于自由贸易、开放市场、私营企业以及信息自由流通等目标。其使命是努力在中国营造健康良好的商业环境,增进美中商务交往,提供高质量的商务信息和资源,以支持会员的成功。
博斯公司(Booz & Company)专为世界领先的企业、政府及机构提供咨询协助。通过3300名优秀员工和在全球设立的60家办事处,与客户紧密合作,以创造并实现核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