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取向论证
2010-12-27李靖宇
李靖宇 韩 青
大连市是辽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重要依托和支撑,更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城市。因此大连市的发展不仅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关键,也是振兴东北的重要战略选择。进入 21世纪以来,大连市域与发达城市经济相比,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面对这种现实状况,中共大连市委和市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紧迫性,并且开始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列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中之重,及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进行通盘谋划,重点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寻求突破,积极推进由过去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向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大方向转变,注重调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这种战略性的转变,表明大连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创建中国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进程中,已经确定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取向,本文对此试作现实论证。
一、大连加快城乡一体化的现实条件探讨
大连市在城市现代化先行的基础上,全域谋划,统筹发展,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不仅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而且广大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越来越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2008年全市人均GDP已经超过 9000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长年低于 10%,农业就业比重在2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 1.8:1,人口城市化率达到 58%,均远远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大连市已经进入城乡二元结构转化加速期。
(一)深入改革经济体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并且迅速地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由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中最闪耀的亮点。发展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这项改革自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大连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强镇”战略,提高县域经济承载力。一是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围绕“五点一线”、“两区一带”和“一岛十区”,推进县域工业布局的优化调整。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重点发展规模以上民营企业,通过政策支持,做大做强庄河实木家具、瓦房店轴承、普兰店服装等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兴办各类商贸、运输、旅游等现代农村服务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拆除了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围墙”,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置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城乡经济的交流融合疏通了宽敞的渠道。
(二)公司制农业的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对接载体
公司制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这种以农业公司为主导,以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营运为纽带,集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的实践,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有利于加速城乡一体化。一是公司制农业的发展,使农民认识到不仅可以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而且可以通过自办或入股农业公司成为企业股东,还可以通过务工或经商而成为农业工人。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分工重组。二是通过农业公司这个龙头,将生产、流通和市场紧密衔接为一个整体,引导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加速了产品向城镇销售、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民向城镇转移。三是农业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城镇这个载体,它的创办和发展必然会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消费、繁荣城镇经济。可以预见,公司制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必将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三)“打工经济”的兴起,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是农村不容回避的现实。据测算,我国农村目前进入非农产业和流动就业的农民将近 2亿,未来 20年内每年将有 1.2亿至 1.8亿剩余劳力。为缓解就业压力,各地都把“打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制订有关政策,强化引导服务,组织农村剩余劳力有序向城镇流动。一方面,打工者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在获得收入、增长见识的同时,增加了城市容量,扩大了城市规模,促进了城镇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离土人员的增加,必然使守土人员减少,扩大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农民增收。无论是离土农民创业,还是守土农民增收,都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
(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关键。对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着力从政策等方面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扶持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近年来,大连市本着支农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的原则,相继出台了 20多个强农惠农的政策文件,形成了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保障体系。这些政策文件包括大力建设优质特色农业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专业合作社发展等,覆盖面广、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政府在推出政策的同时,还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
综上所述,大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条件基本具备,时机逐步成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实施。
二、大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前城乡差距很大;有产业本身的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农村,尤其是农业,本身是一个弱势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不利地位;此外,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地位因素等很多方面的影响也有作用,这是客观方面。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观念、政策等方面的因素。
(一)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的“鸿沟”需要逾越
学习、创新、转变观念,教育是最大的杠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状况较差,所以农村人口的素质普遍较低,导致农村人口观念陈旧、落后,进而使“三农”问题陷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文化素质偏低→陈旧、落后观念难根除→创新意愿缺乏→发展能力明显偏弱”的怪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能够产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突出表现为四种心理:一是留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认为“种田是万本利、进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离土、也不愿意进厂;二是怕离开土地失去生活依靠,怕进入城镇找不到就业门路,怕转移住宅不适应环境;三是划地为牢,死守田园,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四是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制造了“鸿沟”,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二)政策环境不优,农民进城的“门槛”需要降低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乡二元结构因历史原因长期存在,根深蒂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计划经济体制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的国有企业体制,二是城乡分割、限制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也是三十年体制改革一直集中破解的两大体制障碍。对于城乡二元体制而言,他分析说,三十年前农村改革实施的农村家庭承包制,虽然为土地政策松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只是否定了城乡二元体制的一种极端的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制度),而没有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继续存在的事实,城乡依旧隔绝。所以说,虽然改革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这场农村改革只是一种对社会生产力的初步释放,而农村经济的飞跃在以后的改革中始终未出现。重工轻农的传统观念和相应的发展政策使农业和农村资源配置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工农业发展失调和城乡发展失衡的局面在很多地区没有根本扭转,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差距依然悬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隔离城乡的制度体系还没有从根本上予以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在计生管理、人口暂住等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使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方面不平等加剧。在土地使用方面,由于存量土地的置换转让缺乏具体规定,加上国家对建设用地实行严格控制的统一政策,致使农民进城难度很大;在发展环境方面,少数地方对在城镇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屡禁不止,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门槛”,把大量想进城的农民拒之城外。
(三)城镇规模过小,城镇本身的“容量”需要扩大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小城镇蓬勃兴起,城镇化已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目前,小城镇发展普遍存在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少、面积小、设施差。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建制镇已达到 19216座,城镇人口 16984万,平均每座城镇只有 8千多人,若扣除 1689座县级城镇,平均每座非县级城镇只有 5千多人,不足 5千人的城镇有 1万多个;平均每个小城镇的建成区面积只有 0.3平方公里。同时,由于遍地开花,乱铺摊子,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娱乐、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市场功能残缺。加之城镇规模过小、功能不全、缺乏特色,必然导致对人口的吸纳力降低、对要素的聚合力减弱,制约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推进小城镇的发展势在必行。首先,发展小城镇是农业人口非农化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要求进入城镇,用他们的积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合理有序地进入城镇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其次,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迫切要求。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农村各业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农村企业进一步发展,需要逐步向小城镇相对聚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再次,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可以使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四)建设投入短缺,城镇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
建设资金不足,使小城镇发展缺乏原动力,造成小城镇规模过小,基础设施滞后、功能不完备。国家及金融部门投入部分小城镇启动资金,小城镇合理运作,可以使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但从目前来看,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这对小城镇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财政方面,由于县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由于“僧多粥少”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引资方面,受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发展环境无法与大中城市竞争,吸引外商进镇投资的规模有限;而且,在个人投资中,绝大部分是用于自建门店、住房,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镇政府不能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用商业运作的方式积聚资金建设小城镇。另外,为数不少的小城镇为了吸引项目、投资,往往把小城镇建设配套费等一些应该正常、合理征收的钱免征,造成小城镇建设资金紧张。由于银行投得少、向上争得少、市场筹得少,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而绝大多数农民刚刚跨越温饱,进镇建房后资金所剩无几。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有关研究认为,小城镇镇区人口在万人左右,才能发挥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规模过小,对人口和企业的集聚效益也十分低下。小城镇生产、居住、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商业贸易等功能不完备,不能真正称得上农村社会发展的“中心”。因此,深化小城镇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融资力度,建立国家、企业、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的多元投资体系,是当前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难点和关键。
三、大连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对策创意
大连市目前已经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形成梯度有序、城乡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强化区域发展功能定位,促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要立足于大连的区域特点、经济水平和农村现状,改变以往单一城市规划模式,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整合城乡规划建设相关部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思路,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各功能组团规划及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同时把村屯纳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生活休闲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体系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努力建设与大连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与国际航运中心和新型产业基地相统一的新农村。
在统一制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一方面,以工业化为主导、城市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强化城乡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通过企业搬迁和项目开发,促进城市工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发挥城市企业在市场、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农村工业向城镇集聚、向园区集中,发展壮大机械装备、电子、化工、建材、服装、家具、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旅游、金融、科技服务等产业,积极培育劳务经济。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连的口岸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的思路,提升渔业、畜牧、水果、蔬菜、花卉等五大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规模,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建立以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为支撑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随着大连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农业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大连市南三区(甘井子、旅顺、金州)和北三市,长海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农业产业走向,南三区趋于发展都市农业,园艺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历史文化旅游业,北三市趋于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农业,长海县趋于发展海上养殖农业,海产品深加工业,旅游观光农业。大连市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功能的合理定位。
(二)大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幅度增加投入总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农机制。城乡发展的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坚持把农村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有机整体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协调发展。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重点搞好农村交通、水利、环境、能源和信息化等工程建设,形成城乡衔接的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销售网和生态网。提高上述设施的质量和服务功能,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进而实现城乡生态、生产、生活一体化。要以建设城市社区的理念,搞好村屯环境整治,改变脏、乱、差、散的状况,形成路连林隔、错落有致的村庄格局。
一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网通达深度。加快大连市内轻轨向南三区及普兰店延伸,公路向乡(镇)、村延伸,公交客运向村屯延伸,做到村村通公路,客运建站点,方便农民出行。二是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畜牧饲养场周边的生态环境整治。地下管网涵洞危桥的维修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造林、育林、封林计划,实现山河路屯绿化美化工程。建设青山绿水、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态家园,促进村屯面貌和农民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三是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乡厂(镇)村建立综合文化站,图书室,健身场所。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功能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连网,城乡共享。
(三)注重城乡统一行政管理,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
循序渐进地推进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按照合理整合市、区(县)两级政府的综合管理部门,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机构设置原则,逐步形成城乡一体、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不再实行城市管理乡村的传统格局。二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并且将职能逐步向农村延伸。要转变各级政府职能,强化经济调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要推进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在一定时期甚至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
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农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欠账太多,目前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按照有利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力度。一是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巩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使农村中小学教育逐步达到与城市同等级学校的水平。加快改革农村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资格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盘活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农村教育结构,按照社会大教育理念和市场原则,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源兴办农村教育,引导和鼓励城区科技、教育、卫生等各类专业人才以项目合作、短期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向农村流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对农村劳动力存量部分,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培训出符合要求的产业工人;对农村劳动力增量部分,应以提高综合素质为重点,突出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二是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公共财政对乡村卫生院的支持,加强对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改造,帮助乡村卫生院购买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对乡村医生进行免费培训,以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降低就医门槛,使农民一般看病不出乡镇和区市县。改革农村现行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赋予乡村卫生院承担卫生行政部门的预防保健职责。大力开展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大力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开展“一帮一”活动,对口支援农村卫生机构,重点帮扶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卫生院管理以及给予设备支持等。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和补助标准,保大病,兼顾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救助效果。适当提高农民的参合费用,逐渐过渡到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医疗保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营造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生活,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在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从体制机制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了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必须从现在起就做好规划、留好接口、逐步靠拢,一待条件成熟,就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运作。
(四)解决好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快社会劳动保障一体化
近年来农民收入之所以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一个重要因素是外出务工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的非农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要素市场、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以“一岛十区”和乡镇工业促进全域城市化,用农村工业经济支撑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乡镇劳动密集型传统工业,农业创意产业,农产品和水产品深加工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尽管与过去相比,现行的城镇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已有了较大改进,但当前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仍受到许多不合理的限制。应将农民就业问题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有关部门要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就业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身上,促进他们到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档案,消除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时人为设置的各种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体系。使用身份证号作为所有社会服务项目的记事号码,并按此建立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账户,缴纳相关费用。工作在大连市域范围内发生变动,相关的社会保障系统缴存的资金可以在大连市域内部转移,把较为熟练的员工留在大连市工作。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和机制。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逐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络之中,使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在就业医疗、再教育、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到市民待遇。完善以农村低保制度为主体,以住房、医疗、教育、计划生育等专项为辅的贫困救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使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依,贫有所济,残有所助,住有所居。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思路,积极探索现阶段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综上所述,大连市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核心城市,要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而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1]孙秀兰.构建和谐大连的首要任务——统筹城乡发展[J].大连干部学刊,2007,(03).
[2]白津夫.如何理解“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J].中国经济周刊,2007,(40).
[3]吴方军.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2(12).
[4]韩俊.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J].中国经济时报,2005,(02).
[5]韩俊.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1).
[6]方辉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大连干部学刊,2008,(02).
[7]崔文宇,李文革.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0(12).
[8]侯爱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