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法”专业报考热和“理工科”专业受冷遇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2010-12-26李晓敏黄丽霞

关键词:经管平均工资理工科

李晓敏,黄丽霞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5;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5)

“经管法”专业报考热和“理工科”专业受冷遇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李晓敏1,黄丽霞2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5;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5)

近年来,我国高中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出现了“经管法”专业受追捧,而“理工科”专业受冷遇的现象。从专业预期收入、社会价值观念和寻租等三个方面探究了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同时,分析了人才配置不当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并对改进我国人才配置提出了政策建议。

“经管法”专业;“理工科”专业;人才配置;寻租

一、引言

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招生人数迅速上升。1998年我国普通本专科的招生人数为1 083 627人,到 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 076 612人,平均每年扩招人数为499 298人,平均每年扩招增长率为46%。更多考生在可以获得大学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不得不考虑选择什么样的专业?选择什么专业决定了未来3~4年内的学习领域,也影响着未来的职业前景。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大学报考者以选择理科和工科(以下简称“理工科”)居多,那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中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选择经济、管理、法学(以下简称“经管法”)专业的比例激增,我国历年高考“状元”很多都选择了经济和管理专业,而理工科的报考比例却逐年下降,甚至出现了“大学生逃离理工科的现象”。

图1 历年普通本、专科分学科招生比例①

这一现象也反映在我国历年普通本、专科分学科招生比例的变动上(如图1所示)。图1反映了1994~2008年按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划分的普通本、专科招生比例。《中国统计年鉴》把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分为11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我们把上面的文学、历史学、哲学归为“人文学科”,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归为“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合起来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合起来则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学科”。从历年普通本、专科分学科招生比例来看,人文学科的招生比例基本不变,历年平均在15%左右;自然学科招生比例从1999年以后下降很快,从 1999年的 60%下降到 2003年的 50%,2004~2007年基本维持在这一比例;而上升最快的是社会学科的招生比例,在2000年以后,社会学科的招生比例迅速上升,从2000年的27%上升到2007年的34%,其中,主要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专业上升比例较大。莘莘学子和众多家长从对“理工科”的推崇到对“经管法”专业的青睐,大学热门专业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二、我国“经管法”专业报考热、“理工科”专业受冷遇现象的原因分析

国外学者通过微观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职业收入、职业前景、期望的职业参与程度、个人能力和偏好、未来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基于微观调查数据获得的困难,本文仅分析专业预期收入、社会价值观念和寻租因素对我国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

(一)专业预期收入

近些年来,“经管法”专业报考热而“理工科”专业受冷遇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选择“经管法”专业的预期收入高于“理工科”专业。从就业领域来看,“理工科”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如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而“经管法”专业主要就业领域在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因此,不难想像不同产业甚至是行业间收入水平的差距,会影响大学生专业的选择。出于比较的便利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平均工资来衡量第二和第三产业平均收入的差异。为此,我们先求出历年统计年鉴中属于第二产业的各行业的平均工资,如2008年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的年平均工资分别为34 405元、24 192元、39 204元、21 527元,因此第二产业的年平均工资为29 832元。同样,我们求出属于第三产业的各行业的平均工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的年平均工资分别为32 796元、56 642元、25 538元、19 481元、61 841元、30 327元、31 735元、46 003元、22 182元、23 801元、30 185元、32 714元、34 494元、32 955元,因此第三产业当年(2008年)的平均工资为34 335元,当年第三产业平均工资和第二产业平均工资的比值为1.1509 55(34 335∶29 832)。同理,我们可以求出1978~2008年的该比值,并以它作为吸引大学生专业选择的一个指标,该比值小于1,表明第二产业职业收入更有吸引力,因此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报考“理工科”;反之,第三产业职业收入更有吸引力,会有更多的人报考“经管法”专业。如图2所示,在1995年以前,该比值小于1,这表明第二产业平均工资高于第三产业,因此选择“理工科”专业的预期收入高于“经管法”专业,而1995年以后,随着金融、证券和公务员行业等收入的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的平均工资远远高于第二产业的平均工资,这使得“经管法”专业更受欢迎。

(二)社会价值观

个人在进行大学专业选择时,除了考虑收入因素外,还会考虑社会地位、声誉等非货币因素。Acemoglu(1994)提出,官本位、等级和社会意识形态都会影响专业选择和人才配置。[1](P17~33)

20 世纪80年代,我国最优秀的学生争着上理工科,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有关。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轨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向科学技术进军”等口号激励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在那个年代,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意识非常强烈,科学家和工程师广受社会的尊重,成为许多大学生最期待的职业。另外,那时大学生甘于奉献、建设祖国的社会意识也比较强烈,专业的选择主要是一种“社会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价值观和分配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专业选择逐渐由“社会取向”转向“个人取向”。人们发现,生产性行业不仅不如非生产行业(如公务员、律师、金融行业)的收入高,而且公务员、律师和金融行业的社会地位更高,也更加受人尊敬。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的一项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崇拜歌星和政治家的不在少数,对工程师的了解却极为模糊,在“最崇拜的人”、“最理想的职业”选项中,仅有10%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2]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职业取向直接导致了当今大学生逃避艰苦的一线生产工作,而追求稳定体面的工作,于是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更多的人选择了“经管法”专业。

(三)寻租因素

“经管法”专业本身并没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之分,但在不同的体制和制度下,就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美国,近些年来也出现了选择“工程、制造和建筑”专业比例下降(从1999年的13.2%下降到2006年的11.9%),而“社会科学、商业、法律和服务”专业比例上升(从1999年的36%上升到2006年的37.1%)的现象[3](P122~125),但这是美国服务业发展对就业市场需求的正常反应。在中国,从专业选择来看,一方面理工科人才急剧缺乏,而另一方面大学生不愿报考机械化工等理工专业。从就业动向来看,大学生拼命通过各种关系和手段进入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和公共管理部门等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在行业垄断的情况下,人们进入了这些部门实际上就是获得了一种职位租金。

人们在选择大学专业的同时,也是在选择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向,制度决定了人们在人力资本投资方向上的选择。布坎南指出:“寻租活动的原因在于制度规则,而不在寻租者个人本身。当制度从有秩序的自由市场转向直接政治分配的混乱状态时,寻租就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现象出现”[4](P12~16)。在我国转型过程中,政府控制的资源越多、垄断程度越高、寻租现象越严重的行业,越受大学生追捧,“公务员热”现象就是一个例子。

“经管法热”与“公务员热”看似不相关,实际上二者都与寻租有着密切联系。卢现祥和梁玉(2009)认为“经管法热”可看作大学生在积累知识方面所显示出来的寻租倾向和期望,是一种“前寻租现象”;而“公务员热”可以看作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所流露出的寻租倾向和期望,是一种“后寻租现象”。[5](P123~132)寻租最大的后果是对人力资本投资产生不利影响。若一个社会制度对寻租有利,那么就会使大学生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倾向于选择有利于寻租的专业,在就业时偏向于选择寻租较多的部门。如果大学生争相从事非生产性的寻租性行业,而不去搞科技发明和创新性的生产性工作,那么无疑对社会进步来讲是一种人才的错误配置和浪费。

三、“经管法”专业报考热、“理工科”专业受冷遇现象的危害

在一个社会中,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到生产性领域还是非生产性领域,对于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意义是显然不同的。当有才能的人成为企业家时,他们会改进自己所从事行业的技术,带来生产效率和收入的提高。相反,当有才能的人成为寻租者时,他们的个人报酬大部分来源于对他人财富的再分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其结果使有才能的人便没有机会来改进技术,经济发展也陷入停滞。

Landes(1969)认为,人才的不同配置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格兰,而不是法国的原因之一。[6](P101~112)在回答“李约瑟之谜”时,林毅夫等学者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认为,中国没有成功地从古代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激励结构使得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研究,而是热衷于官场升迁,这就使得古代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大大降低,进而导致了中国近代的科技落后。

Baumol(1990)以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和政教制度,以及现代的各类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为例指出,企业家才能在各个社会中都是存在的,同时这种资源又是有限的。问题是不同社会的经济制度为企业家资源的发挥提供了不同的机会。如果社会制度为企业家资源的非生产性的应用(如科举试第)甚至破坏性的应用(如骑士争斗)提供了比其生产性的应用(如科研、经营工商等)更高的报酬,企业家资源就会被引离生产性的用途,社会生产力就会停滞甚至倒退。[7](P893~921)Baumol更进一步指出,企业家资源在生产领域或非生产性领域的配置往往与政治法律方面的寻租机会相联。一个社会或行业的寻租越严重,越可能产生鼓励企业家资源转向非生产性应用的机制。比如过高的税收不仅使生产性活动的报酬减少,也使逃税、避税活动的报酬增加,也同时使其他非生产性活动的报酬相对增加。寻租机会的差异不仅反映在发达工业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间,也反映在不同的发达工业国家之间。举例说,同美国相比,日本总人口中律师人数的比率要小得多:美国仅首府华盛顿的律师人数就超过了全日本律师人数的总和。相反,日本人口中工程师人数的比率则要比美国大得多,且日本经济纠纷案的发生率也低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日本近几十年生产力发展速度高于美国的现象。Murphy,Shleifer和Vishny(1991)用统计方法对鲍莫尔的假说加以检验,发现工程专业入学人数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而法律专业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证据。[8](P503~530)

四、改进我国人才配置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提高理工科人才的收入待遇,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当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时,他们会选择那些能够给自己提供最高报酬的职业。近些年来“经管法”专业报考热和“理工科”专业受冷遇的根源在于“经管法”专业的预期收入高于“理工科”专业,导致个人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选择了能给个人带来最大收入的专业,尽管这些专业并不是社会生产最迫切需要的。因此,我们可以从调整和规范不同行业的收入入手,改变不同专业选择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结构。总的来说,要提高生产性领域的收入,规范公务员、金融等非生产性行业的报酬,鼓励一流人才流向企业等生产性领域。

在规范公务员收入方面,可参照美国的做法,以法律规定该行业收入的最高上限。在美国,法律规定公务员工资不得高于私企,所以,公务员工资标准的制定参照以往的私企标准,从程序上就规定了公务员工资低于私企。[9]同时,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免社会上急缺的“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学费,保证国内一流人才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或脱离理工专业。2006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签署《确保天才进入国家数学和科学领域的资助法案》,表明了美国决策层对“理工科”教育的高度关注。美国的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人才为我所用

当今对人才的竞争已经超越国界,美国已成为世界上人才竞争的最大获益者,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1/3来自外国,仅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接受的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移民就达415万人,这与美国的移民政策有极大关系。2006年美国出台新的移民法案:外国学生只要在美国大学获得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的硕士以上学位,毕业后即可留在美国工作,获得美国公民资格。据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和鼓励国外优秀科学技术人才来我国工作,确实充实我国科研领域尤其是尖端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同时想法设法阻止我国理工科专业人才的大量外流。

(三)改变官本位意识,鼓励优秀人才进入生产领域

“经管法热”和“公务员热”不仅仅是一个大学生选择专业和就业的偏好问题,它从深层次上反映了我国体制和社会价值观念存在的问题。从当前社会风气和舆论导向来看,光鲜体面的办公室工作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工作大多属于非生产性行业),而大量艰苦的生产性工作却受不到人们的尊敬。这种现象与我国古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官本位”等传统思想有关。因此,要改变这种社会偏见,加强舆论宣传导向,确实尊重生产性行业和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真正树立“劳动光荣”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生产、崇尚创造的良好风气。

注 释:

①资料来源:根据1995~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②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1]Acemoglu,D..Reward Strucutres and the Allocaiton of Tal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1).

[2]雷 宇,高笑寒.经管专业成了吞噬未来工程师的黑洞[N].中国青年报,2009-12-24.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全球教育概览[R].2009.

[4]布坎南.寻租与寻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6).

[5]卢现祥,梁 玉.寻租、人力资本投资与“公务员热”诱因[J].改革,2009,(11).

[6]Landes,David.The Unbound Prometheu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7]Baumol,William.Entrepreneurship:Productive,Unproductive,and Destructiv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7).

[8]Murphy,K.,M.A.Shleifer,R.W.Vishny.The Allocation of Talent:Implications for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2).

[9]刘植荣.美国公务员是怎样“吃皇粮”[EB/OL].http://www.306doc.com/content/10/0830/14/2097058 49877587.shtml,2010-01-29.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the Popularity of"Economics,Management and Law"and Unpopularity of"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I Xiao-min1,HUANG Li-xia2

(1.College of Economics,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430035,China;
2.College of Finance,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430035,China)

In recent years,when China’s high school students choose university majors,they tend to choose"economics,management and law",but abandon"science and engineering".The paper discussed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from expected income,social ideology and rent-seeking.Then,this paper analysised the harmful effect of improper talent allocation on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t last,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as well.

"economics,management and law";"science and engineering";talent allocation;rentseeking

G640

ADOI10.3969/j.issn.1671-1653.2010.03.020

1671-1653(2010)03-0099-05

2010-05-20

李晓敏(1982-),男,河南洛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军事经济学院国防经济系讲师,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经管平均工资理工科
No.6 2021年平均工资出炉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新经管”建设工程的时代背景、总体思路及设计方案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工信部中小企业经管领军人才轻工创业创新班在京举办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中国经管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