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民族主义的民族学解读

2010-12-26罗坤瑾

广西民族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民族

罗坤瑾

网络民族主义的民族学解读

罗坤瑾

发轫于20世纪末的网络民族主义在国内政治领域风起云涌,喧嚣一时。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多种解读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实质,网络民族主义应是新时期国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密切相关。民族精神是支撑网络民族主义的思想内核;网络民族主义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如何引导网络舆论导向,防止网络舆论滑向极端民族主义的深渊是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民族主义;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爱国主义

一、风起云涌的网络民族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都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件。首先,东欧剧变、德国分裂、苏联解体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后殖民主义的成功典范,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彷徨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其次,国内“八九风波”的余温未散,民族分裂分子蠢蠢欲动,伺机而为。受西化教育的80后青年群体高扬民主、自由旗帜,以爱国主义激情振臂高呼政治改革。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也使得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逐渐升温,尤其是90年代末互联网进入高校,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网民更是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国家、民族利益奔走呐喊。一时间,国内民族主义思潮风起云涌,弥漫于网络空间。

中国标志性的网络民族主义事件自1998年屠杀印尼华人事件始,爱国人士即通过互联网为无辜华人奔走呼号;紧接着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更是激起了爱国学生的反美热潮,网上网下一起互动,学生们还将网上的反美情绪诉诸行动,以罢课、游行、示威等方式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热潮;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美国的寻衅滋事再次激化民族情绪,国内民族主义思潮持续升温;2000年日本右翼凭吊“靖国神社”再次刺激了中国民众的敏感神经,侵华日军的往昔罪恶在中国民众心中留下的创伤还未平复,而日本右翼分子此举无疑宣告其对曾经的罪恶毫无忏悔之心。于是,网络舆论掀起一场反日高潮;2003年钓鱼岛事件、“京沪高速铁路”事件、侵华日军遗留毒气弹事件、日本旅游团赴珠海集体买春事件;西北大学日本留学生丑化中国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将中国民众反日情绪推向极致。2008年西藏“3·14”暴乱、奥运火炬手被袭引发了一场反法运动——抵制“家乐福”事件、2010年“中日渔船事件”再掀网络民族主义波澜。这一系列反对一切侵犯中华民族尊严和利益的网络舆论事件,标志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已全面爆发,尤其以青年群体的爱国激情为主导。

二、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多种解读

刘军宁在《民族主义四面观》一文中指出:民族主义“强调特定民族的具体文化传统的殊别性,强调民族利益至上,保护和传承其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和疆界的完整。”①他根据民族主义在现实中的体现,更明确地指出:民族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学说、意识形态,不如说是一种情绪,或者说是一种情绪化的意识形态,是影响过当今所有重要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

网络民族主义(Nationalis m on the internet)是网络技术的伴生物,是民族主义在网络时代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随着网络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它涵盖了网络上民族主义的话语、思潮和行动。网络民族主义经过较短时间的激荡、分化和整合,逐渐褪去原初的草根性色彩,已由媒体话语向学术或官方话语转换。作为新形态的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义呈现出与以往其它社会思潮的不同特质,如在行为方式、话语表达和意识感上特点鲜明,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

对网络民族主义,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解读,有持“官方工具论”视角,认为“中国网络中的民族主义话语实质上是官方的工具,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网民主要由倾向于成为特权的男性大学生组成,他们接近政治权力,他们拥护现存权威政权,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政府的审查手段确保了与官方路线不一致的信息被删除,从而导致网络上出现大量拥护政府的民族主义信息。”②有持“身份不定”与“事件刺激”视角,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的国际身份并不确定,并导致中国与外国产生诸多摩擦。不确定身份和诸多事件引起网民对民族和国家认同、国家发展道路、他国观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郑永年甚至将中国的崛起等同于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③也有持“中国问题”与“政治正确”视角,认为:“民族主义是理解与解释中国问题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把钥匙,而网络民族主义是现实生活中中国民族主义在网络上的反映。郑永年在阐释中国的新民族主义(后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时指出,理解它需要从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问题’入手,其表现与特征是中央权力下降,国家认同弱化,现实与想象的外部威胁。”④最后一种说法主张认同回归的视角。主张“将中国民族主义纳入全球框架来考察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回归以及文化复兴。随着过去20多年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加速推进,工具理性也在不断扩张。作为一种回应,认同和文化论战也成为社会运动中的核心内容。世界范围内的集体认同运动涌现,这代表人们力图控制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的努力,用以挑战全球化和世界主义。”⑤

以上四种视角主要关注网络民族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而忽略了网络民族主义背后折射出的民族精神、民族感情以及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意识,这是笔者分析网络民族主义话语流行的原因,本文将从民族学角度解读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

三、网络民族主义的民族学解读

1.民族精神与网络民族主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秉性、精神纽带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它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农耕地域的民族个性温顺、务实、勤劳、淳朴,是崇尚伦理道德、宗法血缘的民族。海洋环境的民族个性勇敢、好战、强悍、喜欢掠夺和征服,是崇尚武力、智慧和信念的民族。民族精神也与国家历史沿革相关。一个国家从诞生到中兴、鼎盛,如果发展自然平缓,没有经历大的战争或自然灾害,那么,这个国家的民族必然温和、顺从,习惯接受命运的安排,一切顺其自然。反之,一个饱经战乱之苦,饱受欺凌、蹂躏的国家,其民族必然坚韧、自强不息。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于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政治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乃至物质性的机械技术之中。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利益受到威胁和挑战时,也是民族精神被激发之时。尽管经济文化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人们的生活空间日益扩大,但人类个体始终是生存于一个有限的地域环境中,个人思想总要承载这一地域环境的特定民族文化。因此,人们总是深深地烙上一定民族精神的印记。维护民族利益、发扬民族精神始终不会改变,人们依然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民族精神反映在思想学说上就是民族主义,民族精神是内核,民族主义是外在表现形式。民族主义是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宿、忠诚的强烈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是思想、学说、运动的统一。“民族主义是民族群体对自我归属的体认,是民族存在信念和民族国家理念的结合,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待其他民族群体的态度和原则。简而言之,中国民族主义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认同和捍卫。”⑥解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风起云涌的网络民族主义,不难发现,民族精神是支撑其发展、壮大的内核,无论是民间以“反日反法”为主要特征的强烈民族情绪,还是政府组织的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均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激荡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尽管有学者批判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走向极端,将爱国主义推向极端的民族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网络运动将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唤醒,政治觉悟提高,尤其是80后、90后青年群体,他们的民族意识浓厚,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体悟强大的民族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其成为网络民族主义运动的急先锋和主力军。笔者认为,网络空间中适度的情绪发泄,有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爱国主义热情。

2.民族感情与网络民族主义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崇尚礼仪、道德、伦理、宗法的民族。“温、良、恭、俭、让”是中华民族信守的美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恪守的礼仪准则,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也是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农耕型社会培养了中华民族温顺、服从的国民气质,从古至今,除元朝成吉思汗、忽必烈大举西扩之外,中国历朝历代并无掠夺、征讨他国的历史。相反,中华民族总是乐善好施,以仁义治天下。日本则因岛国资源奇缺而穷兵黩武,对周边领国不断骚扰滋事,这也是海洋型岛国的环境所致。日本从明朝起就掠夺我海边渔民,而后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恶,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伤害影响几代人,中国民众对那段伤痛的记忆刻骨铭心。战后,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却始终不够明朗,日本右翼一直参拜“靖国神社”,一再伤害中华民族感情。即使日本旅游团来华“集体买春”这样的事件,在中国民众看来都是对我中华民族的羞辱和伤害。因此,民族感情的不可侵犯是网络民族主义中反日倾向的一个主要根源。

3.国家认同与网络民族主义

90年代以来中国在国际地位中的全面提升,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心急如焚,西方主流媒体热衷于散播中国“大国威胁论”,而国内民族分裂分子蠢蠢欲动,伺机而动。中国大国形象的崛起也使得我们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大国的国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国民憧憬未来;另一方面,内忧外患又使得我们更加小心翼翼,生怕陷入四面受敌的绝境。因此,中国政府对印尼排华、中美矛盾、中日争端、中法冲突等国际争端都以谨小慎微的外交态度来处理,官方的温和态度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民间的一些不满情绪,而民众无法借助传统媒体表达,只能通过网络发泄。

加之,我国由于近代历史上长期落后挨打,国民自尊得不到满足。尽管现在国力已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际争端事件频发,涉外的挫折感迅速转为国民的忧患意识。这些事件往往引发中国网民大量的评论、声讨和内部争论,从而造就了一个个言语表态和情感表达凸显民族主义情结的高峰。在这种国际竞争的语境下,在个体与国家构成利益共同体的现实下,根植于个体心中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最先被激活。因此,个体更需要加强国家认同来凝聚民族精神,振奋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因此,网络民族主义所涉及的议题均为当下现实问题以及政治现状的体现和反映,如中央权力下降,国家认同弱化,现实与想象的外部威胁等。网络民族主义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民众的煽情泄愤;而实际则是民众借网络发泄表达对国外排华势力的不满,从而达到团结一切华人认同中国的民族意识目的。因此,网络舆论中民族主义的情绪略显过激也在情理。强烈的国家认同弥漫于网络虚拟空间,却真实地填充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个普通民众心中,爱国的激情升华为高度一致的国家认同意识。网民以激烈的言论展示了中国社会力量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表达和塑造着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感。

4.民族认同与网络民族主义

一个民族在其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行为方式和处世风格无疑是该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就中华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和处世风格来说,我们可以用自强不息来概括。自强不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以及不向恶劣环境和势力屈服的顽强意志。自强不息,就是坚持民族独立型,绝不向外力屈服,对外来侵略一定抵抗到底,保持民族的主权和独立。中国人民对内有反抗暴政、反抗压迫的传统。自从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以来,强烈的民族主义一直是中国人民共有的情绪。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是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纽带,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情系一处的民族认同。尤其是中华民族为复兴大业,更应团结一致,紧密地围绕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抵御外族的诋毁言论和分裂行径。不论是对西方媒体颠倒黑白的“破”还是对自身文化符号的“立”,都紧紧围绕民族认同这个核心。

民族分裂分子企图借西藏“3·14”暴乱破坏中华民族内部团结,分裂祖国,将西藏独立出去。西方媒体对事件真相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歪曲,将尼泊尔和印度警察说成中国公安,将急救车说成囚车。西方媒体颠倒黑白的言论不仅没有鼓动起中国民众的内乱,中华民族在危急关头反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抵国外反华势力。中国网民从北京到旧金山,从伦敦到巴黎,全世界华人华侨在第一时间内整合资源,不仅突破了西方主流媒体的语言封锁,还成功发动了大规模反击,戳穿了西方媒体的谎言,态度惊人的一致。今年9月初,日本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15名渔民和渔船,并将船长扣押至9月24日。对这一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中国公民人权的行径,不仅中国政府表示强烈抗议,中国网民在网络上发表了大量抗议言论,掀起新一轮的网络民族主义高潮。在面对外敌侵犯时,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再次显示出强大的舆论力量。而舆论中透露出的民族认同是凝聚民众团结一心的纽带。

四、警惕极端民族主义

1.爱国主义与网络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爱国主义则更多地偏向正面地拥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爱国主义有着独特的一些特点:一是群众的广泛性: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的成员,都怀有一分爱国主义热情,在爱国主义的号召下能进行最广泛的联合。二是社会的进步性: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符合社会进步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三是阶段和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同,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有不同的时代主题。网络民族主义者言语行为或表演行为实际上是基于内在的理念,根据特定事件和场景有感而发,即使存在偏激、幼稚甚至语言暴力,但大多是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然,在内忧外患的当下,网络民族主义是基于爱国主义所迸发的激情,是无可厚非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的高扬。

2.极端民族主义与网络民族主义

“极端民族主义亦称大民族主义或沙文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极端形式。在本质上,极端民族主义仍然是民族主义,但它是民族主义与政治扩张野心相结合的变种。极端民族主义以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排他意识为特征,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极端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它民族的利益之上,以各种方式侵犯其它民族的利益。极端民族主义的政治化、政权化,也必然表现为极权主义,沙文主义,军国主义,扩张主义和种族主义等基本政治倾向。”⑦极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认为除了自己本国家本民族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好或者不值得学习的,从而可能导致盲目的排外等问题。同时,极端民族主义也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由于国家的阶级性及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平等,极端民族主义会引发内部民族反对国家的社会运动或分裂活动,加剧国际、国内矛盾。此外,极端民族主义是引发局部战争的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摩擦,如领土边界纠纷、民族矛盾、利益冲突以及邻国关系中的敏感因素等在国际政治体制的转变过程中频繁发生,在极端民族主义理念下,如果想借助国家形式来实现民族认同,这种摩擦就很难以让步和妥协的方式解决,有可能演变成激烈对抗。

在中国,“民族主义兴起后,开始出现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言论,随着网络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和言论开始在网络中大量传播,使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开始具有极端民族主义的因素。”⑧极端民族主义表现为诸多的政治冲动和不成熟。诸如言论失之于幼稚偏激,大量伪民族主义言论也充斥于网络言论平台。情感的抒发和宣泄,无法促使言论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加上在目前媒体的政治生态环境下,也无法获得更多舆论的参与讨论。因此,它给外界造成的印象并不是理性的思考,而是带有若干失控形式的鲁莽情绪。正如学者杨锦麟所言,“各个主要的网络论坛,充满了对‘对日新思维’的言辞批判,这些批判言辞在上纲上线方面,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诸如马立诚、时殷泓等人一时间几乎成了‘汉奸’的代名词。以至于在日本人集体买春事件中,一些试图进行更为理性和冷静思考的网民,在表达自己意见之前,也不得不事先声明自己和所谓的‘亲日言论’毫无关系的立场。”⑨在网络民族主义的浩大声势下,理性的声音往往被掩埋在民族主义高调的呼声中。

3.警惕网络极端民族主义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网络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存在种种问题是与其终极关怀对象——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吻合的。正如中国社科院叶海林研究员所言,“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的中国需要以百年来从未有过的视角重新认识世界,中国对自身的定位、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处于不断调整与磨合过程中,中国在世界确立自己的新坐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面前,网络民族主义,以及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其完成扬弃、发育成熟都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⑩

网络民族主义的散播者,究其本质而言,是宣扬和维护民族利益,表达民族情感并扩大其影响,并希望以此来影响政府政治决策,进而推动中国民主进程。这一代人是经历过中国改革开放浪潮洗涤、80年代末期政治风雨洗礼以及90年代初期风云变化考验之后,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的一代新人。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还处于温饱和奔向小康阶段,政治民主化起步充满艰辛,任重而道远。警惕网络极端民族主义的出现,就是要杜绝消极排外的思想弥散于网络空间,引导青年群体不是粗暴肤浅的理解政治斗争、国际外交;引导青年群体理解国际政治环境下的话语传播,“汉奸”、“国贼”的骂语无助于国际争端的处理。只有理性的发言才能获得更多民众的理解和拥戴。

在民族分裂分子大搞民族争端,煽动民族分裂情绪的当下,尤其是2009年新疆“7·5”事件后,民族问题再次成为国内敏感话题,民族团结与否维系着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民族内部不团结势必威胁着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大计,我们不能重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覆辙。防止网络舆论滑向极端民族主义的深渊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注释:

①刘军宁.民族主义四面观.载刘军宁的博客.2008-5-12.资料来源:http://www.blogchina.com/20080512529582.html.②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2):23.

③Yongnian Zheng,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 m in China,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

④Yongnian Zheng,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 m in China,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6-17.

⑤MarkWarschauer,“Language,Identity,and the Internet,”MOTS Pluriels,No.19,October 2001, http://www.arts.uwa.edu.au/MotsPluri-els/MP1901mw.Html.

⑥李颖.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有感.2003-11-17.http://bbs.uker.net/thread-12383-1-1.html.⑦张超.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分析[J].当代中国研究,2004(3):20.

⑧牛勇.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⑨杨锦麟.近看中国正在掀起的网络民族主义[N].南风窗,2003-10-16.资料来源:http://news.sohu.com/56/08/news214520856.shtml.

⑩叶海林.互联网上的“新爱国主义”[N].国际先驱导报,2008-4-15.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4/15/content_7978500.htm.

〔责任编辑:罗柳宁〕

Comprehension of Network Nationalism in Ethnology

Luo Kunjin

Network nationalis m that commenced at the end of 20 century has been raging like a stor m in the political domain at home.As many opinions of network nationalism vary,no unanimous conclusion can be drawn.Actually,network nationalis m is an offspring under of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in the new period.It and national spirit,national senti ments,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ethnic identification allied. National spirit is the ideology kernel that supports network nationalism and network nationalis m is the for mat of national spirit.Faced with th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how to lead direction of public opinion of network,prevent public opinion of network moving to extreme nationalis m is the problem of food for thought.

nationalis m;national identification;ethnic identification;patriotis m

C95

A

1004-454X(2010)04-0060-006

【作 者】罗坤瑾,传播学硕士,贵州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贵阳,550004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