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2010-12-26王浩斌
●王浩斌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王浩斌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自觉遵守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把握的整体性原则、本土化原则、时代化原则、大众化原则以及创造性原则。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武装全党、坚持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前进方向等,构成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化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实践表明,要有效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在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自觉遵守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把握的整体性原则、本土化原则、时代化原则、大众化原则以及创造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在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概念繁多的理论体系,这样,要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坚持把握整体性原则,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科学内涵,着眼于整体性的视阈科学地学习、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可以作为独立的学科;同时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内在关联,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仅仅体现在其内容的相互关联上,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所指涉的一些重要概念或范畴具有整体性,如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唯物史观、世界历史、意识形态等等都是整体性的概念范畴。其二,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领域的整体发展态势及其运作机制,对自然界一般规律的揭示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为我们指明了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康庄大道,而对思维发展规律的揭示则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奠定了方法论和实践基础。可以看出,不管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都无疑是整体性的。其三,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还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整体,体现为一个整体的、一脉相承的发展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形成了三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即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即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由列宁、斯大林在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及苏联实践而形成的列宁主义和斯大林思想即次生态马克思主义,由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生态,或者叫做新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不管是原生态、次生态还是新生态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一个完整的、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都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本土化原则”: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他山之石”,有着不同的话语表达和文化底蕴。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我们就必须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在实现话语转换的基础上来指导中国具体的革命及现代化建设实践,引领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然产物,自成立那天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就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为最高纲领,而把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最低纲领;也恰恰是从成立起,我们党就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宗派主义,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过程中的“本土化原则”,也就是强调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过程,体现在俄国或前苏联就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或马克思主义苏联化的过程,而体现在我们中国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就是强调从中国革命实际、中国特点出发来寻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实践表明,只有中国化或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因为它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2]。也就是说,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
三、“时代化原则”: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过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可能过时,我们也不能苛求历史老人的每一个结论都适合于当前问题的解决。真正表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从时代特点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过程。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结合起来,并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的历史过程。
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课题和首要任务。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条件、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毛泽东时代的时代主题就是战争与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设民族主义国家是那个时代的时代主题。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精辟分析了时代主题的新形势,深刻阐明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在深入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发现了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强调“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3]。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了合作化的时代新潮流,认为和平、发展和合作是当今时代的大潮流,“应该说在国际大的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形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的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潮流。”[4]可以说,正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敏锐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成功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紧密结合,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从而相继取得了中国革命、改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胜利。由此可知,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把握“时代化原则”,也就是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四、“大众化原则”: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和普及的过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个别理念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并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在这个意义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追求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形象化、简明化,但绝对不是简单化、庸俗化和片面化甚至低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需要一系列现代化的传媒手段,需要一支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热心参与,而且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和参与,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实践的反馈和运用过程。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从而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培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风气和习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强调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把握“大众化原则”,也就是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五、“创造性原则”: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是要固守马克思主义的某个具体结论,也不仅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即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功地取得了革命、改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思想保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历史反复表明,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把握“创造性原则”,也就是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2][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9.528.
[4]辛鸣,杨海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2.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D261
A
1009-928X(2010)04-0021-03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研究”(2009-QN-021)部分成果之一。作者系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