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四大我们党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思想

2010-12-26李长印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0年4期
关键词:三农农业农村

●李长印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四大我们党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思想

●李长印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四大,我们党认真研究解决新时期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在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思想。这对全党正确对待和处理“三农”问题,不断改进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四大;“三农”问题;政策思想;江泽民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四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解决新时期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在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思想。

一、立足理论创新,正确认识“三农”

“三农”问题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历史阶段的“三农”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大多数无产阶级执政党能够尽快完成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命,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和思想准备。尤其在对待“三农”问题上,往往超越农村生产力水平,急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超越农业发展水平,急于为工业化提供积累;超越农民认知水平,急于实现单一公有制。这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桎梏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淡化了工农联盟,疏远了城乡关系。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执政党共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主要是农业投入不足,粮食生产下降;农民收入减少,赋税负担加重;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滞后,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尽快安顿农民心理,发展农村经济,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成为服务人民的政治“桥头堡”,形成党、政、群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新局面,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主持中央工作不久的江泽民率先到全国各地视察农村工作。截止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先后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上百个县、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就新时期的“三农”问题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并把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为党和国家指导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同时,把大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列入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组织各有关方面展开大规模实地调研和理论攻坚。据文献资料统计,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在三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党中央、国务院就农业农村工作先后作出《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等五个重大决定,下发《国务院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等十四个重要通知,召开农村工作座谈会、村级组织建设座谈会、全国农村经济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各种专题会议十多场,批转《关于90年代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请示》、《关于在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意见》、《关于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报告》等十多项。在上述决定、通知、请示、意见、报告等文本中,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思想及一揽子计划,概括起来就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观念,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积极稳妥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农”和“科技兴国”战略,大力开展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科教文卫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努力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二、立足国泰民安,确保粮食安全

江泽民指出:“吃饭是一个重大问题。中央和地方的同志要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观念,认真抓好农业生产和农业建设。”[2](P5-6)“同时,一定要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亩产量。”[2](P13)因为“粮食始终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着人民和国家的安危。”[2](P101)所以,我们绝不能获得一两年丰收就盲目乐观,要看到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的多重风险。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多年的经验证明,农业问题是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千万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我们不首先立足于自己把农业搞好,恐怕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问题”。[2](P43)为了使全党特别是基层党政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农业农村工作中去,江泽民一再强调:“农业问题不只是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农业不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农村不稳定,整个国家和社会就很难稳定。”[2](P23)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加强农业这个基础的决心不能动摇……我们要通过努力,使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确保粮食生产连续登上两个台阶。”[2](P118)“总之,我们要从经济上和政治上,从眼前和长远,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从农村工作和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从把农业搞上去这个任务的极端艰巨复杂性等方面,来加深认识农村工作和农业的重要性。”[2](P48-49)经过长时间大范围实地调研和深入的理性思考,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三农”问题全面提升到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并概括为:“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2](P139)从而初步形成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三农”问题的科学理论。

三、立足农业发展,稳定农村政策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其中,政策的正确与稳定与否,对农业发展影响极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普遍确立,实践证明,它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人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这项制度,不少地方假借各种名义重新收回耕地或擅自变更承包合同,随意剥夺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这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倾向,让农民安心、放心、定心,继续大胆地从事农业生产及其他多种经营活动,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每到一地,都要向当地党政领导和农民群众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坚持这一制度的重要性。江泽民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农村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承包责任制必须长期保持稳定,不能动摇。当然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它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2](P66)“所谓完善,核心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2](P49)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赋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新的更大的活力。”[2](P66)总而言之,“发展农业,必须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这项政策适合我国广大农村目前生产力水平,能够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2](P67)而且,“这是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2](P73)“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要明确地宣传稳定政策,宣传联产承包制政策不能变。给农民吃‘定心丸’,让农民一百二十个放心。”[3]李鹏、宋平、乔石等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分别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他们一致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群众的意愿,有广泛的适应性,应该坚持长期稳定。而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因地制宜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问题公开阐明的态度和立场,以及从客观实际出发提出的改革和完善这一制度的策略思想,不仅使亿万农民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更加坚定了坚持这一制度的信心与决心,而且对改善基层党群干群关系,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使广大党员干部逐步明确了工作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不辱使命切实搞好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实现了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一大转变。

四、立足改善民生,注重水利建设

长期以来,为了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党和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相继修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设施。这对抵御旱涝自然灾害侵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丰产丰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发挥了重大作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然一如既往地关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着眼于实现现代大农业的宏伟目标,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改革水利建设投资与管理使用办法。经过上下努力,多方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再次掀起新高潮。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水利灌溉工程年久失修,抗灾减灾能力衰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湖北、湖南等地接连发生的大面积严重洪涝灾害,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与党和国家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洪灾过后,人们在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同时,深感加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一致要求党和政府加大水利建设投资力度,以便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不受损失,江泽民代表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总结了各地抗灾救灾的经验教训,对水利、电力、道路、交通、卫生、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批示,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说:“实践进一步证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要把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4](P73)

五、立足科教兴农,转变发展方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为了尽快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阐述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1989年12月,江泽民在接见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经验交流会的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带队同志时讲到:要“抓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方面的潜力很大。小平同志说:‘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大家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2](P23)1990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视察工作时他再次提出:“要重视科技兴农、科技兴牧,积极提倡和推广科技服务网络和科技承包,改良土壤,改良品种,把农牧业的发展纳入科技的轨道。”[4](P44)1991年10月,在与18位农业科学家共商依靠科技振兴我国农业大计的座谈会上,江泽民对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方针、任务、方向等问题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说:“这些年来,我国农业的巨大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在农村改革中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科技、教育兴农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在农业科技工作中,要认真贯彻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的方针;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成果开发和推广等方面继续努力工作;常规农业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也要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可以利用市场引导实现商品化的技术和必须依靠国家资助的研究,要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目前科研方面的一些困难,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中,逐步妥善解决。”[2](P143)11月,在参观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和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他和李鹏等人提出并认为:“农业综合开发是中国农业的希望之路,是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一条重要途径。”“各地要不断总结经验,在‘八五’期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把星火计划搞得更好。”[2](P154)随后,他们还立足中国一定要实现粮食自给的高度,郑重告诉人们:“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5]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就。截止“七五”计划末,共育成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等14类新品种397个,建成农、林实验基地和实验点2513个,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1座,推广种植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林木6000多万亩,制定出24种主要害虫的抗药性标准测定方法,初步建立起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综合技术体系。另外,通过对黄、淮、海平原等中低产地区的综合治理,创造了一系列治理低产的有效措施和综合技术体系。畜禽水产、食品加工和饲料工业的科技攻关也都取得重大进展。[2](P136)仅杂交水稻一项就推广14亿亩,累计增产稻谷700亿公斤。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因素已占到30%—40%。从此,我国农业开始摆脱单纯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追加人力投入的落后生产方式,初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六、立足农村党建,加强党的领导

农村工作经验证明,一个村就是一个小“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将一事无成。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但是,随着农村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大批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一些农村党支部陷入软弱涣散和瘫痪半瘫痪状态,一些党员干部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既削弱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也滋生了许多事端。为了从理论上、思想上、方法上给全党特别是基层各级领导干部以科学说明和正确指导,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阐述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一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新思路、新方法。江泽民指出:“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关键是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4](P106)为了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央领导集体要求各地:“对于那些长期不起作用,处于软弱涣散和瘫痪半瘫痪的党组织,上级党委一定要下大力气指导和帮助进行整顿。对于经过整顿仍无起色的乡、村党组织,县委应该下决心从县级机关中选派一些得力的干部下去,充实和加强这些党组织的领导力量。”[4](P107)要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把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能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的党员,选进党支部领导班子,特别要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要进一步改善领导班子结构,注意选拔年纪轻、有文化的优秀党员进班子。要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注意从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军人、科技能手、乡村企业骨干中培养选拔。选拔支委会成员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党章规定选举产生。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认真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为村级领导班子提供后备人才。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工作,促使农村党支部严格按照党章和其他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党内各项制度,逐步实现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在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内部,“一定要提倡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补台,取长补短,协调配合,共同提高。要坚决反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4](P58-59)同时,“要继续抓好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4](P87)他们一致认为并相信:只要我们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只要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只要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诚心诚意地为农民谋利益,认真倾听农民的呼声,充分信任和依靠农民,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就会越来越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

为了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党中央作出了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决策,决定用三年时间对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一次新的大规模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经过三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村社会政治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绝大多数党支部经过教育整顿达到“三个好”的目标建设要求;绝大多数村民委员会经过换届选举和民主制度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民兵、妇联、共青团、经联社、治保会等村级组织建设得到普遍加强;农业、养殖业、加工业、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农民心顺气畅,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再创佳绩,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全国农村到处呈现出一派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争先恐后奔小康的喜人景象。

综上所述,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三农”思想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成果。一方面,它反映了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中国“三农”问题变化的总体特征,为党和国家制定农村工作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它揭示了农民在农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党在农村工作的总任务总目标,从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实现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8.

[2]李文学,李春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兴农大事记1989.6-1997.9[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决策记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93.

[4]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江总书记视察农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中共中央组织部.农村基层干部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88.

D616

A

1009-928X(2010)04-0013-04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晏蔚青

猜你喜欢

三农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