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员服务群众的难题与机制创新
——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街道探索基层党建模式的实践
2010-12-26程光安
●程光安
新时期党员服务群众的难题与机制创新
——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街道探索基层党建模式的实践
●程光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快速发展,对社区基层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街道在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过程中,面对社区管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定位社区党建的历史使命,先后探索出“党员社区联系制度”、“党员管理协调委员会”、“楼组党建”等党员管理模式,在创新社区党建机制的同时,促进了社区的和谐。
社区党建;难题;新成路街道;楼组党建
加强党的建设,迎接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新挑战,是新时期基层党建题中应有之义。而社区党建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取决于对其功能的正确定位和面临任务的准确把握。
一、社区党建的使命与难题
(一)社区党建的功能定位。党的十六大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新时期新阶段,中央为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战略方针。2007年,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基础上,结合时代的新要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2008年2月18日,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始终不能放松。”根据这一讲话精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五个努力方向”,它们是:(1)扩大组织覆盖面。(2)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3)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创新基层组织模式。(4)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5)建设高素质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中央对加强基层党建的时代要求和功能定位的一系列阐述,突出了基层党的建设的时代意义,为基层党建指明了具体的前进方向,作为基层党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党建也有了发展的依据。
(二)党员服务群众难题的个案分析。新形势下,在构建和谐社区的过程中,如何继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提高党员服务群众的质量,促进社区和谐,是党中央对城市社区党建的总体要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员服务群众面临着诸多新的变化与难题。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街道在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1.三个变化。在实践中,社区建设仍存在着多种不和谐的现象,其一是亲善和谐的社区氛围还未真正形成,其二是社区各类矛盾集束多发。总结社区建设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发现有“三个变化”:(1)居民群众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在新成路街道辖区内的居住人口约5万人,随着社区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越来越强,对物质文化的需要也日益增长,对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日益关注。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愿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强协调、指导和服务,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温馨家园。(2)社区的党员主体发生了变化。过去,在社区里大量的是年岁已高的离退休党员。如今,在社区没有固定单位的党员不断增多,组织关系转到社区党组织的党员不断增多,在职党员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2009年,居住在新成路街道内的共产党员已达到5200多名,占居住人口的9.5%;其中在职党员3900多名,占党员总数的75%。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社区内的各类党员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党员成为社区各项工作的主体力量。(3)社区党建的要求发生了变化。随着嘉定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已逐步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心,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对社区党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按照“强核心、建网格、全覆盖、促文明、为群众”的工作目标,整合党建资源,完善组织设置,转变工作方式,拓宽服务途径,创新活动内容,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以上存在于新成路街道的“三个变化”,同样存在于上海市其他区县,也反映了全国其他省市在社区建设中的普遍情况。“三个变化”要求党建工作者转换工作理念,以社区建设为依托,以密切同社区群众的广泛联系、发挥社区党员参与社区事务、服务群众为根本立足点探索社区党建的新思路。
2.三个问题。城市社区的复杂情况,对党员服务群众的形式和内容提出严峻挑战,新成路街道曾经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尝试,然而,在党员服务活动中仍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活动时间仅安排在节假日或纪念日,整个活动不但需要一定的活动场所,而且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物力,由于活动场所和时间的限制,来接受服务的也只是附近的部分居民,造成了有时轰轰烈烈,有时冷冷清清的场面。二是活动内容局限于一些常见的传统服务项目,需要党员具有一定的服务技能,因而造成有一技之长的党员成了“老演员”,没有技能的党员成了“旁观者”,影响了党员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三是活动形式也常常是党员志愿者集体行动,使有些忙于工作的党员很为难,虽有服务群众的愿望,但又抽不出时间来参加;或者是以摆摊形式等着群众来接受服务,党员同群众缺乏在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人走茶凉”,影响了服务效果。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社区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群众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党员服务群众会遇到的难题将不仅仅局限于这三个方面。实践告诉我们,要在社区体现党的影响力、凝聚力,不间断地发挥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就迫切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寻找党员发挥作用的新着力点,建立服务群众的持久性平台,探索党员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二、寻找党员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为在新时期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抓好社区基层党建,新成路社区(街道)党工委根据中央、市委关于社区党建的战略部署,结合新成路社区的实际,在推动社区党建,探索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新机制的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党建机制尝试,先后建立了党员社区联系制度、社区党员管理协调委员会制度和“楼组党建”等工作机制,为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监督参与:党员走进社区。新世纪之初,嘉定区委开始谋划创新社区基层党建的新思路。嘉定区委2001年一号文件《关于建立党员干部社区联系制度的实施意见》将建立党员干部社区联系制度作为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部署全区各级各类机关、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与所在社区联系和参与社区活动,党员社区联系制度在全区各个社区逐渐建立起来。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各单位党组织在每年年初,将支部内在职党员的“嘉定区党员干部社区联系手册”填写盖章后,由党员本人与所在居住社区联系,并以电话、书面和派人到社区等形式了解和征求党员干部在社区的情况,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年底,每位党员要将由所联系社区党支部签字盖章的联系手册上交单位党组织,由单位党组织对每位党员一年来参与社区活动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单位党组织还牵头,由各党支部组织走访每一位在职党员所属的社区党支部,详细了解每位党员在社区内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将反馈信息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参加社区联系活动并不仅仅局限在普通党员,各机关主要领导积极参与,率先垂范,作出带头表率作用。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各单位党员领导也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与此项活动,深受社区居民、党员干部的欢迎。
为了进一步完善党员社区联系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在新形势下促进社区建设的应有作用,区委于2008年再次下发《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地区办关于进一步完善在职党员干部社区联系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对完善社区联系制度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作出了四项规定,制定了社区联系报到制度、社区活动登记制度、双向信息反馈制度、年末分层走访制度等,使这一党建工作机制更加规范化和走向制度化。
党员联系社区制度是一项深受社区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通过机关党员联系社区的有效实施,党员在社区的身份意识进一步增强,在社区中的带头作用进一步显现,党员和群众、机关支部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进一步密切,机关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得到了转变,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统筹兼顾:构筑社区党建大网络。党员社区联系制度的实行,从组织的角度为在职党员干部走进社区、服务群众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推力。但这一制度缺乏党员与社区双向互动的效果,而且只能起到对社区里关系属于各机关的在职党员进行监督的作用,而不能涵盖社区党员的全部。为创新社区党员管理机制,建立涵盖社区所有党员的管理措施,2002年,新成路街道党工委在党员社区联系制度的基础上,筹划建立新的党员管理机制——社区党员协调委员会。
根据嘉新工委《关于建立社区党员管理委员会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一新型管理组织机制,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层是社区党员代表会议,其职责是议事和决策。社区党员代表会议由各小区按社区党员人数10%左右的党员代表组成,党员代表由全体社区党员民主推荐产生,任期两年,代表会议每年召开两次;第二层是社区党员管理协调委员会,其职责是管理。社区党员管理委员会是新框架的核心,是对社区退休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进行分类管理的组织,旨在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党员的教育和协调管理能力,从而使社区党员管理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覆盖率达到100%,扩大党组织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真正做到管好本支部党员,管活在职的党员,管住流动的党员,有效整合社区资源。第三层是社区党员联络站,其职责是组织实施。在社区党员管理协调委员会下按照退休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的分类设置了3个联络站,在3个联络站下设置了20个联络组。社区党员联络站每季度活动一次,由联络站长负责,同时,建立社区党员联络站长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由社区党员管理委员会负责召开,汇报社区党员思想动态,交流社区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工作经验,研究讨论近期工作任务和实施措施。
2002年4月,街道党工委开始在辖区内的沈园居民区党支部进行社区党员管理新模式的试点工作,并于2002年11月30日召开了第一次社区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社区党员管理协调委员会。
经一年试点之后,以社区党员管理委员会制度为核心的党员管理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推广这一做法,完善新模式,2003年,新成路党工委再次下发嘉新工委文件,即《关于建立社区党员管理协调委员会的实施意见》,在对这一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基础上,决定在街道范围内推广这一制度。文件将制度的称谓由原先“社区党员管理委员会”改为“社区党员管理协调委员会”,使之表述更加规范和严谨;委员会成员的任期、社区党员联络站站长的任期均由两年调整为三年;社区党员代表中关于在职党员占社区党员总数的比例由不少于80%调整为不少于50%。至此,在街道党工委的统协下,由社区党支部(党总支)、社区党员管理协调委员会、党员联络站和联络小组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党员管理体系基本确立,这一制度的完善为街道范围内广大党员干部参与社区事务,服务群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情系楼组:党员居住地发挥作用的新平台。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社会人”取代“单位人”而成为描述人们身份的一个新的时代标签。新成路社区(街道)党工委在寻找探索党员服务群众的最佳结合点的实践中发现,“楼组”因其拥有居民归宿的相对固定性、邻里关系的相对紧密性、楼组利益的相对认同性等特性,成为了比较理想的党员服务群众的立足点。楼组的这些特点为发挥在职党员八小时之外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平台,只要激活了“楼组”这个单元,党员服务群众就有了一个“随时随地”的平台,密切党群关系就有了一个“天长日久”的载体,尤其是在社区真正发生问题时,就有了一个“抓得牢、稳得住”的保障点。每幢楼组和谐了,小区就和谐;每个小区和谐了,社区就和谐;社区和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稳固的基础。一种新的社区党建机制(党的活动方式)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它就是“楼组党建”。
新成路(社区)街道党工委于2003年10月开始酝酿在社区楼组成立党小组,展开党建活动,促进社区建设的设想,2004年3月开始,在两个楼组进行了“楼组党建”试点,2005年初全面推开。如今,“楼组党建”这朵党建大花园中的奇葩越开越艳,至2010年初,新成路街道已建立873个“楼组党小组”,参加党员5200名,占社区党员总数的98%。“楼组党建”已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一项基础工程。
以“楼组党建”为最新形式的基层党员管理模式,确立了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新的着力点,是新成路街道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成果,也是新成路街道党员干部党建智慧的结晶。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党建的历史使命和面对的挑战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必将对创新社区党建机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准确把握党建新要求,探索党建的新模式,才能发挥社区党建在推动社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D267
B
1009-928X(2010)05-0034-03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