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致辞

2010-12-26韩启德

民主与科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科普科学

■韩启德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致辞

■韩启德

●作为这个社会的知识精英,我们决不能放弃对自身力量的信仰,如果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拒绝自欺欺人、麻木迎合,并尽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性地改变历史轨迹,那么我们当然能够创造历史。

●我们科技工作者不仅立身要正,要有高尚的学术操守,不为个人利益而失去学术的良心,提高我们的社会公信力;而且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面前,不能选择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惧流俗的勇气。

我们在美丽的榕城——福州隆重召开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本届年会将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为主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技术成果转化,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言献策。

福州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福州召开中国科协年会,我首先想到的是三位福州名人,他们与中国的科学技术史都有很大关系。

第一位是林则徐。在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在广东设立译馆,编译了很多西方书籍。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从林则徐开始,中国人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有了更多了解,慢慢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

第二位是严复。他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以后,保送到了英国的朴次茅斯大学和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在英国开始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落后的问题。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给了他更大的刺激,于是努力翻译引进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比如他翻译的《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来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思想,确实是振聋发聩。辛亥革命后,严复又成为北京大学校的首任校长,那个时候北大几乎已经办不下去,但严复苦心维持,写下了著名的《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带领北大渡过难关。严复对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位是陈景润。在座的各位可能都读过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徐迟把原本非常枯燥的数学理论写得非常浪漫,这篇文章感动了全国的读者。陈景润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是了不起的数学天才,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陈景润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象征着新时期科学精神在中国的复苏,他的故事也激励了整整一代青年。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大一些,福建籍的科技名人就更多了。出生在闽侯的侯德榜先生是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发明的侯氏碱法至今仍是我国纯碱生产的主要方法之一,他还担任过中国科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副主席。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的林巧稚大夫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上都有重要贡献。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高士其、天文学家张钰哲、半导体科学事业开拓者之一林兰英等也都是福建人。

回顾这些历史人物,不仅说明福州乃至福建与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深厚的“缘分”,也启示我们:一百多年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始终致力于引进和传播现代科学,通过他们的努力,科学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百多年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是林则徐、严复甚至陈景润都难以想象的。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开眼看世界”,比较近代以来世界上各个大国兴衰的历史,就会很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处在转型时期,我们要完成现代化的伟业,还需要继续付出艰苦的努力,进行也许充满阵痛的转变。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的是要素驱动。我国用很短的时间,一跃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但由于自主创新的缺乏,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低下,我们的工厂为美国苹果公司生产iPad,在市场上每台售价299美元,但中国工厂只能拿到4美元的代工费。一个不掌握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关键科技领域整体落后的大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工业强国,也无法应对诡谲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比较看重GDP,现在中国的GDP已经与日本不相上下,但是单位GDP的能耗却远远高于日本,这使得我们所面临的能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

针对这样的状况,中共中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对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议,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深刻领会精神,肩负起光荣的使命。我们不仅要贡献智慧,进行创造性的科研实践,还要开启民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

围绕着“转变与创新”的主题,我想着重就人才和科普工作中的某些问题,与大家交流讨论。

首先是人才问题。北大老校长蔡元培讲,“人才为国之元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自主创新,需要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回望三十年改革开放史,我们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可以振兴一个学科,可以创建一个企业,甚至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培育一个市场。

王选院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西方曾经有一个评选,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是印刷术;而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类知识的载体和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王选的贡献,是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争得了数字化时代的生存权。他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中文出版印刷“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同时带动了一个庞大的产业,这就是真正的自主创新。王选院士是我在北大的同事,也曾是九三学社的领导,我很怀念他。尤其是看到今天互联网技术继续在飞速发展,而中国软件行业的许多标准和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就更加盼望中国能涌现出千千万万个王选。

国际上对一流人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中央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正在实施“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引进计划。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千方百计汇聚人才。但光是“引得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留得下”、“用得好”,要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形成人才辈出、生机蓬勃的局面。

毋庸讳言,现在我国的科技体制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两个月前,施一公和饶毅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社论文章,指出近年来中国的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由于研究经费的分配中存在许多问题,减缓了我国创新的步伐。他们认为,必须打破研究资金管理中的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的科研文化,研究资金必须以学术能力优劣为基础进行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我认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我们要努力从体制机制的改革着手,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我也认为,中国科研体制的改进完善,需要所有科技工作者共同来努力。作为这个社会的知识精英,我们决不能放弃对自身力量的信仰,如果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拒绝自欺欺人、麻木迎合,并尽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性地改变历史轨迹,那么我们当然能够创造历史。中国科协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科学共同体,应该更加积极地发挥作用,以建设性的态度,大力推动各项改革,使科研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科技成果的评价更加公正,同时严厉打击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为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干事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我还想特别强调关于科学普及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王选生前总是讲,做科研要“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瞄准国际学术的最前沿,取得重大发现;所谓“立地”,就是要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在我看来,“立地”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求我们科技工作者多做一些普及的工作,努力提升全民族的科学素质,这是科技发展的土壤,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今年中国科协完成了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还仅为3.27%,和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水平是很低的。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比如2007年初,有媒体报道广东和海南等地香蕉大面积感染巴拿马病,接着就有传说人吃了感染的香蕉会得癌症,还有传说香蕉感染的是SARS病毒。消息迅速传播之后,海南香蕉的价格从每公斤三块钱跌落到三毛钱,蕉农每天损失超过2000万元。对于当地农民来说,简直是天降横祸。但凡有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巴拿马病”其实就是很常见的香蕉黄叶病,感染的是镰刀菌,是不可能传染给人的。

煤矿安全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14.2%的煤矿工人缺乏应对瓦斯爆炸的知识,12.5%的工人不知道怎样处理井下火灾事故。这每一个百分点的背后,都可能是许多宝贵的生命!

今年五月,大亚湾核电站二号机组一根燃料棒的包壳出现微小裂纹,在国际核事故的7级分级标准中,这连0级都不到,完全是可控的。但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深港两地不小恐慌,甚至点燃了内地在建或拟建核电站地方民众的不安情绪。

我举这些例子,就是要说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迫。如果我们的公民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社会就不可能是理性的、和谐的,我们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那么,如何将科普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有成效呢?除了我们经常强调的改进学校科普教育、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普工作体制等措施之外,我认为针对诸如上述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来开展科普工作,不失为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正因为是热点、焦点,大家都关心,针对这些问题的科普宣传就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也就容易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之后,防震、救灾以及预防地质灾害方面的科普知识传播效果较好;2003年的SARS疫情之后,公众对急性传染病防治方面的知识更加关心;张悟本事件后,大家对健康教育中的乱象体会就更加深刻;去年日全食期间,学习天文知识成为热门。我想,如果我们科技工作者趁着前一段时期“山西疫苗事件”、“甲流”疫苗接种的机会,以及在最近全国儿童麻疹强化免疫期间,针对社会上不同观点的争论,加强科普宣传,一定能使广大群众对疫苗预防传染病的科学认识得到更大提高;当前,在转基因食品方面争论十分激烈,公众普遍关心,这也是我们普及转基因等生物科学知识的机会;今年全球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如果结合这些实际的例子来进行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等方面的科普教育,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有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科学技术背景比较复杂,容易在群众中产生不同意见,这种时候科学共同体的判断应该是最权威的,解释是最有分量的。我们应该及时解答社会关注的科技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帮助公众用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来看待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来分析问题。这既是科学共同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有助于树立科学共同体良好的社会形象,更可以大大推进科普工作。老百姓通过这些事情,会对有关的科学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会真心实意地相信科学。

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科普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今天的媒体,拥有空前强大的力量,深刻影响着大众心理。但是我们不少科技工作者还没有能够跟上这样的变化,总体上我们还很不善于利用媒体。我看过一组数据:以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在政治性媒体上只占到3.5%,在公共网络论坛上只有3.2%,在新闻媒体上占的比例稍高,但也仅为13.3%。全社会为之轰动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在公共网络论坛上,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竟然为0!也就是说,当最需要科学家讲话的时候,在媒体上缺乏我们的声音,这样的情形是非常危险的。我们科技工作者应该主动加强与大众媒体的沟通合作,及时在媒体上用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关的科学道理。

我们科技工作者不仅立身要正,要有高尚的学术操守,不为个人利益而失去学术的良心,提高我们的社会公信力;而且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面前,不能选择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惧流俗的勇气。林则徐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科学家代表着社会的理性精神,如果因为讲真话而挨骂,那恰恰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光荣。

借这个机会,我也向各级政府提出一点建议。希望将科普工作纳入到政府应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应急预案之中。在出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事件时,政府应该尽快听取科学家的意见,要在第一时间查清事实真相,即时开展科普宣传,向公众说明科学原理,消除恐慌心理。只有尊重科学、崇尚理性,才能真正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我还建议,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首先从领导干部抓起。1941年,毛泽东同志专门给在苏联上学的两个儿子写信,他说:“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如果不考虑这段话的具体背景,我认为毛主席从一般意义上讲明白了政治与科学的关系,谈政治要以学科学为基础,没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不能很好地掌握社会科学。所以,我真诚希望,领导同志能“潜心多习自然科学”,带头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带头抓科普工作,这将是国家之福,人民之福!

严复曾经说,世界各国均以民力、民智、民德作为发展的根本,“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国家的自强之本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今天,我们在严复的故乡召开这样一次盛会,在这里重温严复的名言,应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工作者所从事的事业,正是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希望我们大家团结一心、戮力进取,建设好我们的科学共同体,发展好我们的科学技术事业,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

猜你喜欢

科普科学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