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十二五”茶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2010-12-24

茶业通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内销十二五茶园

杨 庆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特产处,合肥 230001)

近来,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各行各业都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十二五”规划。茶产业也不例外。我也有幸参与了一些工作,接触了不同层面的一些编制规划工作的同志,觉得有些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供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1 科学定位和把握方向

1.1 关于控制发展的话题

近年来国内茶界有一种议论,就是对一些省茶园面积的快速扩张忧心忡忡,担心今后新增产量冲击市场带来卖难。另外就是对新兴的名优茶产区快速崛起忧心忡忡,担心冲击传统产区的生产。从国家部委到一些茶界名人都在大声疾呼,要求控制面积,控制名优茶产量的快速增长。粗听起来,这种呼吁没有什么不妥,但仔细回顾自改革开放以后,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又总是有种隔世之音的感觉。这是因为,茶产业发展至今,已是农业中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而不像粮食等还依靠国家下达收购计划,贮备计划,生产上依靠催收催种的传统做法,计划经济色彩浓厚。政府作用茶叶市场的能力已相当弱化。产业发展是否取决于产区对市场需求、市场前景的把握判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茶产业面临的一个最基本的市场环境就是产大于销,供大于求。一直有人担心出问题,担心市场出现茶叶卖下掉。但由于国家较早地将茶产业推向了市场,茶产业较早地进行了市场转型,较早地进行了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较早地建立起一套适合市场的发展机制,走出了一条持续发展壮大的路来。当然这其中也不时会出现市场波折,但掩盖不了整个茶产业不断自我调整、适应和推进发展的主流,掩盖不了茶产业由于紧紧把握住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大力发展适应内销市场的产品,而保持了生产、销售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当前及今后的“十二五”期间,茶产业还将面临着东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面临着中、东、西部茶区重新定位的问题。全国茶区肯定是有些省要稳定、要控制发展,甚至还有的会萎缩,而有些省和地区以发展为主,拦是拦不住的。关键在于各地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做好规划,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

1.2 关于安徽茶产业发展的话题

多年来,在全国近20个产茶省、市、区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以云南、福建、浙江、四川、湖北、湖南和安徽 7省为第一集团的发展核心。2009年统计,7个省的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70%以上,产量占80%左右。其他省都还有一定的规模差距。但安徽省已处于这一集团的边缘。各项指标比较中,面积倒数第2,比湖南多一点;产量、单产、产值均倒数第一。与前几位比,各项指标的绝对数差距也较大,并且恐怕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唯有的亮点是,安徽茶叶的均价较高。总均价第三位,比浙江、湖南低,名优茶均价第二位,比浙江低。而安徽目前生产的大宗茶均价一直较低,因此均价高主要是名优茶均价高所致。近几年,贵州省和河南省信阳地区茶园面积的发展势头很猛,当地各级政府发展茶业的力度很大,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也很高,大有快步跨入第一集团的苗头。因此,安徽茶产业面临的是前有巨人,后有追兵的紧迫形势。再不下定决心,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将会出现进一步衰落的情况,这不是危言耸听。

那么安徽的茶产业如何发展、发展什么、靠什么发展就是全省茶区各级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各地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如何发展,做大做强是最耳熟的一句话。我们也常常听到有领导说:“我们安徽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说的好像是安徽农业规模已很大了,但竞争力不强,贡献率不高,效益不行。那么安徽的茶产业也能套上这一说法吗?扪心自问,横向比较,我们还没有资格这么说。规模大,效益好是理想追求的目标,但在大的问题上,我们已岌岌可危,一时难以改变。因此我们与其空喊做大,不如脚踏实地寻求做强。如何做强?安徽茶叶在外界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安徽的众多名茶。一定意义上讲,由于这些名茶的存在,才保持了安徽茶业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些安徽独有的资源优势,做好茶文章,是各地“十二五”规划中需重点研究的内容。

靠什么发展。首先发展离不开市场。正确的市场选择,才能推进茶产业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茶产业发展历程所证明的事实。1978年后,我国茶产业用了1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市场转型,从建国后30年形成的外销为主,转变为内销为主,外销为辅,内外市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其中虽然外销产品规模和外销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增长,但内销市场成为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已是不争的事实。配合着市场转型,以名优茶为代表的适应内销市场的新茶类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整个茶产业经济支柱也是不争的现实。因此,各地“十二五”规划要把握住这个中心。强调名优茶也要适应内销市场,主要是现在很多业内人士谈到名优茶,好像这个茶类是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和开拓内销市场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实际上,如果没有茶产业由外转内的市场转型,就不会有名优茶的大发展,同样没有适应内销市场的名优茶大发展,就不会出现稳固的内销为主的市场新格局。另外,不是所有叫名优茶的就适应内销市场。我省的“祁红”和“屯绿”建国后30多年中一直是市场的佼佼者,但市场转型后,没及时进行产品转型,一度消沉。近几年,“祁红”的复苏,正是顺应了大的市场环境,循着内销市场的要求进行了初步的转变,才开始有了起色,才有了希望。

其次,发展需要必要的条件。这分两部分,一是自身创造条件,二是外部提供支持。从安徽的情况来说,政府不重视,支持少一直是各界的反映。2009年3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皖政办〔2009〕13号),这是自198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过类似决定,28年后的再次提及,就可看出一斑。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安徽茶产业依靠行业自身努力,已走过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稳步发展成为主流。进入21世纪后,已连续10年取得增产增收。因此,“十二五”的发展,除了坚持不管有否外部支持都要依据市场不断调整适应和做强的行业自主发展理念外,更要充分利用和放大省政府支持政策的影响力,重点是推动各产茶区市、县政府加大支持投入的力度,内外结合,加快发展。

2 科学制定发展目标

2.1 持续发展将是“十二五”的主线

茶叶消费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精神享受要求的不断提高,茶叶已越来越深入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一定意义上讲,茶叶已成为体现生活质量的必备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茶与健康的宣传在全球更广泛地展开,国内的茶叶宣传也如火如荼。国内茶叶产量持续上升,市场不断扩大,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风暴都没有减缓这个发展趋势,说明茶产业还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延续发展的态势。茶叶号称是中国的国饮,由于建国后相当长时期内受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内限制消费政策的影响,到目前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与世界上许多茶叶消费国家和地区比,相差数倍。国内也是同样,各省、市、区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消费量高低也相差数倍。市场前景还是普遍看好的。只要继续保持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积极扩大外销,“十二五”中国及安徽的茶产业仍将是以不断发展和增长为主线的。

2.2 科学制定目标

从安徽茶产业在全国所处位置看,不加快发展、超常规发展,在国内就有进一步落伍的可能。但从省情看,依靠产业自身力量和有限的外部支持只能是有限发展。因此,制定发展目标必须从实际出发,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决策上的变化,积极与现实相结合,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不是拍拍脑袋,或是领导人一句话就能定的。当然现在不少地方就是这么干的,结果造成“规划”成“鬼话”,完成之日就是终结之时,没有用处。省里“十五”和“十一五”两次制定茶产业规划研究指标时,我们均以前5年或前10年的发展轨迹为参考,充分考虑发展外部支持及限制条件,综合今后规划实施时期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情况,确定系列增长系数,再据此提出具体的发展指标,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例如:“十一五”指标。我们以“十五”期间,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名优茶量、值,出口茶量、值的年递增率1.65%、5.61%、13.76%、10.97%、14.67%、11.22%和14.24%为依据,考虑到“十五”后期主产茶区市、县政府开始关注和支持茶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还将进一步加强,以及国内外市场行情进一步看好等因素,而政府支持的重点一般都是茶园、茶厂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宣传等方面,所以“十一五”指标,面积、产量、名优茶量、出口量这几项指标与“十五”增长比率持平或略增,各项产值、换汇额低于“十五”,留有余地。确定 2010年全省面积200万亩,总产量7.5~8万t,总产值28亿元,名优茶产量3.5万t。名优茶产值20亿元,自营出口量3.5万t,出口值5000~6000万美元。分别年递增3.3%、5%~6%、10%、11.8%、11.4%、10%和 11%~15%。结果 2009年,全省茶园面积 193万亩,茶叶总产量8.2万t,总产值30亿元,名优茶产量2.66万t,名优茶产值23亿元,自营出口量2.56万t,换汇4957万美元,各项主要指标基本接近。2010年预计,除名优茶和出口茶量仍低于预测值外,其他指标都将达到或超过,整个预测基本符合实际。

2.3 全省茶业“十二五”规划目标初步测算

综合安徽省“十五”、“十一五”发展的实际,以及目前全国茶产业良好的整体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安徽茶产业各项指标比照 2000~2010年的年均发展比率,初步确定如下表,供各地参考。

表1 安徽省2015年茶产业主要指标预测 单位:千hm2、万t、亿元、万美元

以上指标是既考虑到理想发展状况,也考虑到市场波动的情况。其中面积、产量的增幅是有可能的。但大的经济形势不会总是增长一种情况,茶叶价格也不会只涨不跌。因此,产值的增长要有所保留,考虑一个幅度。最难预测的是出口,由于产销脱节,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加上国际市场的扩展是缓慢的,销量较为恒定。同时,随着国际竞争对手的增多增强,能否保持目前的增长态势,确实难以确定,也要留有余地。

3 科学规划的几个原则

3.1 农民增收的核心原则

保持茶产业持续发展,做强做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农民收入随着产业的发展,而有较大的增长。我们发展合作经济、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等都是为了促进这一目的的实现。因此,规划的编制要紧紧把握住这一最终原则。我省有一位负责农业的领导同志很自豪地说过,大意是“茶叶安徽不如浙江,但山核桃浙江不如安徽”。他指的是安徽宁国市的山核桃企业大,品牌响。但宁国市和浙江省山核桃产地临安市等地比,企业是好看,也大,但两地农民收入安徽比浙江低一大截,这怎么解释?浙江的政策一直是让富于农民,藏富于农民。茶叶上也有一比,遍布浙江茶区的产地市场,以及近年兴起建设的为小规模茶叶生产者共享共用的茶叶加工中心等,都是首先考虑到如何帮助农民得到生产利润的第一桶金。这一切确实值得我省各地在规划制定时加以思考:我们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什么?采取的发展措施效果又怎样?

3.2 坚持安徽特色发展的原则

我们始终强调,茶叶市场一直是供大于求,茶产业的发展始终是通过不断开拓市场来保持持续发展的。对于安徽茶产业来说,面对这一市场常态,坚持特色发展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一定意义上说,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立足市场的根本。中国茶的特色就是绿茶和特种茶,安徽茶的特色就是名特红、绿茶。突出安徽特色,发展地方特色名优茶,不是说就不关注面积、产量规模的扩大,而是不能将发展重点放在面积、产量上,去拼去争。这是因为,一是差距过大;二是没有资本和条件去争去拼了。但又要发展,就要发挥好茶叶有名气,卖价高的优势,走效益之路。通过特色发展去做强做大。宣传猴魁产地猴坑村民组70余人人均20万元年收入不是目的,而是承认一种可能。宣传黄山区数万茶农人均3000元茶叶年收入是全省的追求目标。目前全省 300万茶农人均年茶叶收入1000元,2015年翻一番,就是2000元。提高收入没有产量不行,有产量卖不上价不行,要多产适销对路产品,卖上价卖好价。茶叶收入在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例太低不能称之为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就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产业。

3.3 坚持内销为主的市场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内销为主,外销为辅的市场格局,保证了中国茶产业的持续发展。目前,不管是内外销市场的实际份额,还是内外销市场对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支撑作用,都要求我们要坚持内销为主、外销为辅的市场取向。国内近些年乌龙茶、普洱茶的发展,无一不是依托了内销市场才生存、发展和繁荣起来。开拓内销市场,各地首先要规划好当地的名特茶生产,在保持对高端市场开发力度不减的情况下,也要关注中、低端产品的研发,要提高夏秋茶的制作水平,提高产品档次,提高卖价,不能一味走低档出口原料茶的路。内销市场上,安徽茶的优势在绿茶,其次是红茶,而不在其他茶(当然不反对尝试),要集中精力,不要乱出主意,分散精力。同时要注意利用传统影响开发特殊需求市场,如黄茶、黑茶(安茶)等的开发。强调内销为主,并不是说不重视外销,但外销的出路在于改变目前低效益的现状。要整合资源,控制规模,打造自主品牌,走产地品牌、自营出口、提高效益的路。

3.4 坚持差异开发的原则

要重视研究国际市场上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市场上省、市、区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茶叶需求市场的差距性要求,寻找商机,积极应对,开拓市场,扩大消费。要及早布置研究国内农村市场的开发问题,开展产品研发和贮备,加大宣传和引导,逐步启动国内的农村市场。各地在规划发展时,这一点应该及早谋划,要纳入市场布局中,从周边、省内开始做起,摸索经验,逐步拓展。

4 科学确定规划实施内容(项目)

“十二五”安徽茶产业要解决什么问题,影响安徽茶产业加快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就是从茶产业自身来说,从产、加、销全过程分析来看,基础条件差是公认的。从我省与全国其他先进省的比较中就很清楚。因此,省政府提出的“2、4、1”振兴计划也基本首肯了这一判断,首先解决基础差的问题。虽然这些还有争论,但基本方向已定。那么各地的规划应该包括哪些实施内容,建议从种采好、加工好、营销好和配套服务好四个方面来考虑和入手,安排和设计项目。

4.1 种采好

主要是指茶园基础条件。目前我省的无性系良种面积太少,丰产高效茶园比例低,省政府提出到2014年,无性系良种茶园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按初步预测2015年前后总面积达到14万hm2计,就是5.33万hm2。2009年统计,全省无性系良种面积大约在2万hm2,即使以2015年为界,5年 3.33万hm2,年均要新发展或换种改植0.67余万 hm2。另一方面,2009年统计,全省现有茶园平均亩(667m2)产值 1500元左右,平均单产干茶40余kg。虽然以县为单位,省内有3个以名优茶开发为主的县(区),近1.33万hm2茶园平均亩(667m2)产值超 3000元的典型;也有以外销大宗茶生产为主,3333 hm2茶园平均单产干茶200kg以上的典型。但全省大多数茶园,产量不高、效益不突出。因此,各地规划对于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要有硬性任务目标,丰产高效茶园建设可以结合标准茶园建设来进行,也要有实施计划和实现途径的设计。

4.2 加工好

主要指茶叶加工的基础条件改善。省政府文件提出到2014年,现有茶叶加工厂的50%完成清洁化改造。按初步统计,全省现有茶加工厂6000余家,50%即3000余家。同样以2015年为界,除去近两年已改造的部分茶加工厂,5年内全省每年需改造 500~600家。各地据此也要细化任务,并提出年度硬性指标。这里还牵涉到一个问题,如何利用好中央和省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采取农户合作建厂、参股建厂,扩大补贴对象范围、增加补贴大型联装设备等方式,充分利用好这一政策资金来提升茶机科技及应用水平。

4.3 营销好

主要指的是营销网络建设。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地市场的建设,一是生产、经营组织或企业的营销网络建设。这项工作一直是我省茶产业体系中的一条短腿。茶叶以外销为主时,国内有一套收购、加工、销售体系,而转变为内销为主时,千家万户生产和各类经营主体,在国内市场上八仙过海。而其中千家万户的农民就处于极不利的地步,无法保证应得的利润。建立较为稳定和配套完善的产地市场是新形势的需要。浙江省新昌县、松阳县,福建省安溪县等地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产地市场起了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我省各地的规划中,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安排。关于生产、经营组织或企业营销网络建设,各地政府应该从目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天南海北的宣传造势中,逐步转入扶持在销区的网络建设,建立搬不走的宣传窗口。要做出计划,制定扶持政策,真正将促销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4.4 配套服务好

主要指的是为上述三个好的实现提供措施保证条件。实际上是希望地方政府应该做到的。各地规划中,首先必须明确要有一支专门队伍。要做到这支队伍能干事,能干成事,并且是有权干事、有钱干事。要有相应的目标任务考核制度来约束。而不能成为一种摆设,或根本就是一种纸上文章那是不行的;二是必须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对于茶园发展,加工厂改造这些硬性任务要有扶持引导政策,不然很难推动。对于产地市场和营销网络建设都不能是只有计划,而没有实施手段。就是招商引资建设也要有财政支持来配套;三是必要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如良繁设施建设以及良种选育、科技攻关、科技服务队伍等的必要公益开支等。

总之,“十二五”是安徽茶产业奋力崛起,加快做强做大的关键时期。在国内茶产业强劲发展形势面前,我们已没有退路,与发展先进省和地区比,我们也已没有多少优势可资炫耀。只有全省上下一心,沉下身子,真抓实干,打牢基础,集聚力量,才有可能东山再起,真正稳固住国内茶叶大省的地位。真正使茶产业成为我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猜你喜欢

内销十二五茶园
玩具产业需要拓展内销市场
茶园飘香
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转”出新机遇
茶园之晨
外贸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困难不少,电商平台已纷纷出招帮扶
内销清淡 出口激增——二铵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