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京地区博物馆为例的地域性展示设计研究
2010-12-23曾莉
曾 莉
(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文化研究】
以南京地区博物馆为例的地域性展示设计研究
曾 莉
(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在我国,地域性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在建筑方面研究较多,而本文所研究的地域性虽然特指的是南京地区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但文章的重点在于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地域性在展示设计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立足于展示设计本身的特征,挖掘出地域性在展示设计中营造的切入点以及构思实施的角度和途径,并从设计师的角度归纳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南京地区博物馆;展示设计;地域性
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它有2 500多年的建城史,1 700多年的建都史,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南京老城区充分结合和利用了“山川形胜”、“龙盘虎踞”的自然条件,依山傍水,城墙也是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今天“古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构成了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而博物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文化坐标的性质。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历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风貌和变迁。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一些特殊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形成了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南京地区博物馆展示任务就在于挖掘历史文化、展示革命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现代南京文化等,在展示南京城市文化性格、城市个性的同时为建设现代、文明的新南京起到一些作用。
一、南京博物馆类型分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博物馆一直使用的分类方法是综合性、专门性和纪念性三种。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上千个,博物馆需要更加科学地划分。《中国博物馆学概论》指出划分的意义有三点:第一,划分类型便于认识博物馆的工作规律,明确工作方向,便于管理;第二,划分类型可以看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薄弱环节,便于合理布局,明确发展方向;第三,划分类型也是为了便于开展世界范围的博物馆事业的学术交流活动。这里我们是按博物馆的性质和陈列教育活动内容划分,《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认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划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这四种类型。《北京博物馆年鉴》将北京上百个博物馆分为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和综合类。社会历史类包括:历史类、革命史类、纪念馆类、文化艺术类、民族民俗类;自然科学类包括:自然类(一般性、专门性、园囿性)、科技类 (科学技术史博物馆、专业科学技术博物馆)[1]。总结以上我国博物馆分类的大体情况,再根据南京已有博物馆的规模和实际情况,南京的博物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社会历史类、纪念馆类、遗址类、艺术类、自然类、科技类、园囿类等(见表一)。
二、南京地区博物馆地域性的营造手法
(一)建筑。
博物馆建筑不同于一般公共建筑,它对馆址选择、场所规划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博物馆 作为文化性的公共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所以它必须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所谓“地域文化”即不能离“地”,我们把日本MiHo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作一个比较,两座博物馆建筑都出自贝聿铭先生之手,前者抓住的是日本寺庙的歇山屋顶的特色,而后者则表现的是苏州园林灰墙黛瓦的古典韵味。可以说,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展品,其设计既不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翻版也不是西方时髦建筑的模仿。建筑师必须抓住此时此地最为重要的东西,以常规美学手段进行提炼、变异后用在设计当中,才会出现“妙”的东西。例如由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何镜堂院士担纲设计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总体构思体现了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空间布局寓意“铸剑为犁”,平面布局映现“和平之舟”。新展馆呈刀尖状,建筑设计采用的大斜面、高围墙以及局部死亡空间的塑造,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压抑、沉重甚至不稳定感的特定环境氛围[2]。南京桥梁展示馆是整个二桥公园空间组织的核心,但相对于二桥雄伟的英姿又处于配角地位,展示馆以自身建筑形象的“重技”特征与二桥的“高技”相结合,突出了时代感。建筑平面用轻松、活泼的长椭圆形构图,椭圆的长轴与桥梁展示区轴线重合,以直径 32m、顶高21m的半球形玻璃观桥大厅为中心,主要建筑呈弧形围绕观桥大厅布置于轴线西侧,轴线东侧除观桥大厅、咖啡厅、休息厅外就是室外广场,这样的轴线布局一虚一实,利于观赏二桥。半球形玻璃观光厅是建筑的制高点,也是展示馆的主体形象,可以使二桥公园的秀美尽收眼底[3]。南京云锦博物馆建筑以牌楼为装饰,方盒子形建筑表皮以传统木建元素覆盖,表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理念。还有许多利用历史建筑遗产作为展览场所,就更加凸显了地域特征,例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以甘熙故居为展览场所,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以南京总统府为展览场所,等等。
表一
(二)展示内容。
展览的内容设计,实际是展览主题的确定问题,即根据现有或可拥有的藏品和展品确定主题。一般来说,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文物藏品和展品,在当地博物馆有较多的收藏,它们处于一种自然的无序的状态,主题蕴藏在里面,看是否有慧眼发掘展示它。展馆主题的确定需要经过反复的提炼、讨论,因此,以地域文化特色确定展览的主题,是博物馆展示文化个性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南京博物馆在展示历史文化方面有南京市博物馆的《六朝风采》、《龙盘虎踞——南京历史文化陈列》;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南京 (总统府)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的“晚清与民国”展、“清朝两江总督署史料展”、“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陈列”、“总统府复原陈列”、“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展、“总统府文物史料陈列”、“国民政府五院文物史料陈列”等,这些展览主题都是根据所在展馆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在革命文化展示方面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等。我们可以从博物馆的主题展览中看出南京的历史脉络,六朝文化是南京历史文化的积淀,民国近代史给南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里所发生的对历史有影响的重大事件都具有唯一性,丰富的资料给历史学术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展示现代南京的精神面貌则有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南京科技馆、南京桥梁展示馆等,在总结历史的同时着重展现了南京的现代文化。
(三)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是指博物馆的整体展示环境,包括建筑的外部环境、序厅和陈列室内空间处理等。建筑外部环境一般是指馆前的广场、庭园、街道等,外部环境的设计应该充分利用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建筑小品来烘托建筑形象,突出博物馆的性格特征。在现实流程上建筑设计师不仅要设计建筑,还要规划和总体布局。例如南京桥梁展示馆所处的环境有别于其他的城市建筑,观江、观桥是二桥公园和桥梁展示馆建筑内外空间组织的核心,相对于二桥的雄姿,建筑只能够处于配角的地位,所以在体量与高度上要与二桥相协调。同时建筑必须表现“重技”的形象特征才能突出整个环境的时代感。二桥公园内用较为宽松的环境和场地更多地强调了建筑轻松、个性的形象。展示馆四周除了入口以外围绕一定面积的浅水面,东侧的广场以软硬材质铺地,柱列限定,从平面来看形成了完整的椭圆构图,大门、管理用房、配套餐厅以及小品都是以曲线弧形为主,材料多采用金属构架、金属板、透明玻璃。在风格上与桥梁展示馆遥相呼应。
序厅在现代展示理念里是整个展览的重点,有人甚至认为好的序厅就是展览成功的一半。序厅是表现地域文化特色主题的点睛之笔,展览内在的地域文化精神的表象要通过序厅表达出来。序厅担负着集中反映陈列主题的任务,所以大多数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都会在序厅上费尽心机、匠心独运。在序厅的空间分割和处理上,应该进行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的设计,调动各种手段来营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的氛围。同时序厅在风格、色调、标识等方面要与整个展厅设计相呼应,并与整体建筑内外环境相协调。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序厅则便有一定的代表性,例如陶艺陈列馆以竹林七贤砖画为背景,结合丝网印刷技术和陶塑艺术,表现清淡空玄的六朝风气,而玉器陈列馆则在玻璃上采用多套色丝网双面印玉器图案来表现其玲珑剔透和空灵的特点。再如历代书画馆以汉白玉墙面、丝网印刷印泼墨写意和书法艺术来表现中国书画独特的水墨韵味等,都具备了凝练主题的作用。例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渐进式导入展览的独特创意,首先在门厅内播放“古城南京”,把观众的思绪引入到 1937年时的美丽古城;随着防空警报声、炸弹声的响起,观众看到的是残破的城墙、循环播放“1937年战火下的南京”,以及黯淡的灯光。情景中庭的设计较为新颖,力求引导观众对当时为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古老美丽产生第一印象,然后转到 1937年 8月到 12月战火下,南京市民逃难的苦难景象,使观众很快进入参观情境之中。
博物馆展厅内部设计要能够做到像一本展开的书供人们阅读,它应该有自身的单元篇章和段落构成以及语法结构等,也需要有脉络和主题思想。展厅空间设计应该富于变化,有起伏、有变化、有节奏,有清晰的流线关系,使观众在展厅中间参观时尽可能做到步移景异,不断获得新鲜感,从而更有兴趣参观。陈列展厅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主要部分,空间布局、陈列设备、陈列色彩、采光照明等都必须围绕地域文化的主题。而展品、照片、文字、绘画、雕塑、模型、图版、表格、场景等一切表达手法都必须服从于其主题内容,并且要协调一致。例如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在纵向景深效果展示空间内,设计了片状钢架结构通透的展框,隔而不断,增加层次以扩大空间感,从视觉上造成了一种排列规整的阵势。较多相同的平面文物可采用不同的陈列方法来组合,如展墙版面、壁龛嵌入、金属框架、立柜,等等,营造出一种有起伏、变化、主次、层次的感觉。展厅陈列主色调以凝重为主,随类敷彩。“简史”部分以深红色色调为主,完成了建筑本色到展带红色的过渡,同时太平天国崇尚红、黄得以与内容背景色彩紧密结合。专题部分则以深灰为主,表达太平天国对内对外的胸怀与志向,并且达到了与古建筑相和谐的展示效果。总体来看,对展厅的改造是博物馆利用古建筑建设新式展厅的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而南京科技馆展厅采用主题游线展示法,一个展厅确定一个主题,多条游线,多角度多层次将展示主题延伸,做到布局合理、衔接有序、层次分明。常设展厅按主题划分为宇宙探秘、地球万象、智慧主人、创造天地、知识海洋和儿童科技乐园等六个主题展厅。科技馆采用魔方来装饰展项,同时增强了机械造型感以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科技馆。展项排列讲究秩序感和流线串联。展项外环境使用自然光照明,展项空间内部灯光手段极其丰富。配以声、电、多媒体等手段,调动观众的兴趣。
三、南京地区博物馆地域性展示设计总结及建议
城市博物馆展示强调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倾向,强调地域民族化的设计流派,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和设计模式,而是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的材料和做法,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这都使得博物馆整体风格上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融合。博物馆室内的设备是现代化的,保证了使用上的要求。而陈设品却是极具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呈现出民族文化的特征。在展示设计中,有意识地根据展示的主题内容,对一些存在于环境场子景和艺术设计中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展品和现象加以概括提炼,灵活恰当地运用于展示空间中,有利于地域外特色的表现。这个时候我们不仅在形式设计上要考虑地域的因素,还要在提炼展陈主题的时候找准角度和范围,这样碰到同一内容时,不同的地域还是会表达出不一样的内容,不至于简单重复。有了不同主题内容的时候,展示设计就需要根据内容的要求进行设计,结合大环境和特有的城市性格,对形式、材料、技术等进行选择,避免样板设计。对于好的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做到深刻理解其表现方式的来龙去脉,而不是一味临摹、借鉴,不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展示设计水平。作为博物馆展示设计人员,对待地域文化的态度和方式应当是取其“形”,延其“意”,最后做到传其“神”。这句话看似简单,然而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设计师本身就是在一个所从属的民族和地域环境中成长的,身边的一切包括当地的人文、自然都会在他的心灵中积淀,成为人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积淀会在他慢慢成熟时自然地流露出来。美国艺术评论家爱默生说过只要是创造,就会打上其本人所从属的时代、民族、地域等的印记。2、作为设计师来说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应当主动积累和吸收当地传统或者地域文化中最令其动情的因素,目的在于强化设计的感染力,使作品能够恰当地表现“神”。3、在学习积累本源文化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吸收异质因素可以强化自己的设计能力,在设计师成熟之后,需要不断地吸收新鲜的事物来和自身积淀的文化印记相结合,使自己的设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4、综述前面三点,设计师在吸收本土或者异域文化营养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即从表面模仿开始,逐步转换成“为我所用”的表达符号,在这过程中渐渐感悟和消化其内在的意蕴并把它变成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做出深受百姓欢迎并引以为傲的个性化展览。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朱成山.鼎力铸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设计艺术 [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3] 朱飞,卫东风.南京桥梁展示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2(4).
G265
A
1007-8444(2010)05-0674-05
2010-08-10
曾莉(1982-),女,江苏盐城人,硕士,主要从事展示设计研究。
责任编辑:刘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