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踵先贤之旧履,续淮安之新章
——读朱德慈先生《潘德舆年谱考略》

2010-04-11许芳红

关键词:潘氏生平年谱

许芳红

(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书评】

踵先贤之旧履,续淮安之新章
——读朱德慈先生《潘德舆年谱考略》

许芳红

(淮阴师范学院 文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朱德慈先生所著《潘德舆年谱考略》一书弥补了潘德舆生平研究的空白,将潘德舆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是清代文学研究的一大成果。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提供了最为翔实的潘德舆生平活动情况;二、为潘德舆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三、给予了潘氏更为全面客观的认定与评价;四、堪称清中叶时两淮乃至东南文人的画廊。

《潘德舆年谱考略》;贡献

清道光年间,无论是学行,还是诗论,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都颇负盛名。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了解从未越出山阳乡绅合撰之《皇清例授文林郎大挑分发知县潘公崇祀乡贤录》、鲁一同《崇祀乡贤安徽候补知县潘先生行状》、丁晏《潘君传》以及清史馆诸臣据《行状》裁剪而成的《潘德舆传》。据说同治年间曾有人为他编撰年谱,但未曾传世。又传四农挚友丁晏的玄孙丁志安先生曾撰《潘四农年谱》,可惜亦未刊行。目前的潘德舆研究现状与潘德舆的历史地位相差甚远,实为学界憾事。值得庆幸的是,近日淮阴师范学院朱德慈先生广采博收,用功数载,终成《潘德舆年谱考略》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该书的出版面世,填补了潘德舆生平研究的空白,将潘德舆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是清代文学研究的一大成果。其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提供了最为翔实的潘德舆生平活动情况。近年来,朱德慈先生一直致力于清代文化学术研究,学术成果颇丰,其中于潘德舆之研究用力尤勤。早在2002年,其已有长文《潘德舆年谱》问世,此文使学界对潘德舆的生平与创作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之后,朱先生有幸获潘德舆后裔陈慎侗先生襄助,得获陈先生所示之家藏抄本潘氏批点《古诗源》、《唐贤三昧集》、《陶渊明集》、《王摩诘集》以及由《说诗牙慧》中摘录而成的《养一斋诗话外编》等,于2007年他又完成了《养一斋诗话》的新辑与校点工作,使得世人对潘氏诗学观的形成过程与结构体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此后,朱先生又陆续获赠陈氏家藏之钞本四农日记、家书、早年诗集、晚年杂稿,包括陈先生尊人陈畏人老先生从各处搜集编纂而成的四农酬世诗文、手迹杂钞等所有关于潘德舆的资料。与此同时,朱先生还在淮安市楚州图书馆发现了潘德舆参加会试的墨卷钞本及其诸友朋与裔人的稿本等。在此基础上,朱先生广事钩稽,细加排比,详为考究,耗时数月,终成《潘德舆年谱考略》一书。源于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年谱考略》一书极为详尽地记载了潘德舆的生平事迹,大到出生、结婚、科举、辞世、朋友交游,小到日常生活,均有详尽著录。作者不仅尽量细致地勾画了谱主的生平行迹,而且还反映了谱主思想及创作演进的轨迹,由此我们可以窥知一代布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一书在手,潘德舆不得意的人生轨迹尽收眼底。

二、为潘德舆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作为文学批评家,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与《李杜诗话》人所共知,也是学界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但目前学界对潘氏文学批评之材料掌握仅止于此,殊不知潘氏尚有很多文学批评作品。《年谱考略》作者缘于对潘氏创作状态的熟稔,于本书作品编年中录出许多潘氏之文学批评之作,大部分见于该书“注释”中。细析之,《年谱考略》所载之潘氏文学批评理论见于四类作品:一为论诗之诗词。如其最早的五古《论诗》诗,即“较早系统申明自己的诗学观”之作品[1]78;《示生徒语》则论人立志与文立意之关系。二为教授其子与生徒之散论。如《桐窗小语》一卷,为潘氏与诸生讲论作文之法的作品,对考查潘氏之文学观有重要意义。作者不厌其烦地全文抄录了此书的序文,相信此类资料对潘氏文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三是潘氏为自作、他人作品或作品集所做的序言。如本书记载潘氏四十五岁之行历时有云“自题诗稿,追踪杜诗”之语[1]157,并录其自题于“注释”云:“近四十岁稍就确实,以杜为宗,而精力不专,学问不广,子美门墙至今不能入,况堂室乎。”[1]169虽寥寥数语,却可见潘氏对杜甫诗歌之推崇,以见潘氏文学思想之一斑。再如,潘氏之《清气集》乃其选两汉、魏、晋、南北朝诗若干之作品集,以供其子潘亮彝作学诗之楷模,《〈清气集〉自序》即代表着他的文学审美观与价值观。再如《佩言》即《养一斋札记》,为录唐人七言绝句百余首《湘瑟集》之序言,论作文之法。其他如《尘定轩诗钞跋》、《江龙门诗序》、《〈七叶诗存〉序》、《题郑少谷诗集》、《〈竹南蕉北之间偶存诗赋〉题识》,等等,不一而足。四为潘氏对古代选集的批点。如:《古诗源》批点、《陶渊明诗》批点、《唐贤三昧集》批点、《王摩诘诗》批点及《岁寒堂诗话》批点。此类作品规模可观,若细加研读体会,定能丰富我们对潘氏文学思想的研究。对于潘氏之研究者来说,这些资料无疑令人惊喜,如获至宝!

同时,该谱还记述了《养一斋诗话》从动笔到出版的完整过程。从早期零星闪光的《说诗牙慧》,到后来渐次深入、偏重艺术的《古诗源》批点、《陶渊明诗》批点、《唐贤三昧集》批点、《王摩诘诗》批点,再到引领时代风会、倡导“诗教”的《养一斋诗话》十卷及《李杜诗话》三卷,《年谱考略》作者成功地勾勒出潘氏文学观念形成的全过程,描画了潘氏成为一个著名批评家的复杂经历。这无疑是潘氏研究之一大贡献。

三、给予了潘氏更为全面客观的认定与评价。作者认为潘氏不仅是位文学批评家,还是位思想家。他指出:民国初徐世昌撰《清儒学案》,计列正案一百九十四,“四农学案”居其一。当代钱穆著《清儒学案》,计列专案六十四,“四农学案”亦居其一。钱穆“认定其与魏源等人属以龚自珍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的主要成员之一,确实是颇合事实的”[1]3。作者还以有力的作品钩稽罗列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该书列出了潘氏大量哲学思辨论文,如:《论道学》、《中者天下之大本说》、《格物说》、《论语权疑》、《春秋纲领》、《读大禹谟》、《九经人表序》、《鬼神论》、《仙论》、《圣贤英雄论》、《书欧阳公春秋论后》、《论王仲衡人鬼说》、《老彭辨》、《书韩子对禹问后》、《与赵蓉垞书》,等等。

同时,该书认为潘氏还是一位名闻遐迩的文章家。《年谱考略》作者不仅于该书《自序》中广泛征引前人之看法,充分肯定潘氏“在桐城文风席卷天下之际,坚定地彰显着自己的特色”[1]3。而且于编年描述中将潘氏之文章篇目一一列出,并收录了部分时人对其文章的评论。如《与黄蔚雯书》为讨论淮人裴烈妇神主是否入节孝祠事,同时人陈师濂《与曹砺庵阮定甫书》曾评曰:“承示潘子文,疏畅通达,气象亦光明磊落,吾未见潘子之面,即其文想其人,窃为神往焉。所论裴烈妇事,曲尽物情,淋漓痛快,意之所到,笔无不到,盖以为非此不足以解众人之惑也。”[1]109-110在时人的评论中读者约略可见潘氏文章家的风采与成就。同时,本谱还录出了很多未见于《养一斋集》的大量家传、哀辞、墓志、铭诔、祭文等。这些材料为作者的判断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作者还认为潘氏是一位个性鲜明的诗人。作者搜罗了潘氏除刻本之外的散佚作品,本谱所载潘氏之诗,除了《养一斋集》二十四卷外,一倍以上的诗作源于潘氏之家传稿本。这些篇目的编年令读者不仅看到潘氏之诗歌全貌,更令读者见其创作之原生态。同时,由于作者握有第一手资料,所以他还记载了潘氏大部分诗作的产生背景,诸如:为何而作?何种心态而作?作者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何?这无疑为未来潘氏诗歌的研究提供了坚实而可靠的基本材料。

同时,作者认为潘氏还是一位词人。该书也将潘氏之词作题目一一录出,书中所录词作均源于潘氏次子潘亮彝的点校本《养一斋词》,该点校本为钞本,原稿尚藏陈慎侗处,目前尚未刊行,读者可以先睹为快!

作者还认为他是位书法家,认为“其书法结体遒劲,顾盼自如,潜气内转,意味沛然”[1]3。

总之,《年谱考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位较为完整的立体化之潘德舆,丰富了学界对潘德舆的认识。

四、堪称清中叶时两淮乃至东南文人的画廊。潘氏一生虽未登仕途,但其曾历经十三次应乡试、五次应会试,又曾于多家坐馆,因而其交游甚广。本谱对与潘氏有交往的两淮乃至东南的数百位知名人物的生平情况均不厌其烦地一一绍介。不仅有生平之概观,更有生平之考证,甚而至于有生活细节之描摹刻画、人物的品评,充分地展示了一代两淮文人的活动生态。

首先,作者爬罗剔抉,对所涉人物精加考索,订正了时下很多文史著作中的谬误。因为作者文献功底好,所以常能独具锐眼,于材料排比中纠前人之失。如杨皋兰,作者不仅据《县志》本传介绍了他的生平状况,而且从现存资料中考清了杨氏的卒年。据《山阳县志》本传记载杨氏卒于道光十五年(1837),此结论似无可疑。但作者却发现:“据鲁一同、潘亮弼编年的《养一斋诗》,道光十六年(1836)四农自京师返至河下时,尚留宿露滋(杨皋兰)处,所作《初归宿露滋宅》,毫无露滋已殁意味。”接着作者举出两大证据,力破《县志》之说。一为杨氏在《题旧雨图序》中有“今年七十六”之语,二是道光十七年秋,四农所作《题亦侨丈遗画》诗前叙文有“诸友唯今香谷在”之语。所以,作者认为“露滋之卒,最早在道光十七年(1837)秋后”[1]77。再如两淮文人赵延禔,《山阳艺文志》小传作“乾隆辛酉拔贡”。作者据四农仅称赵氏为“蓉垞”而非尊称为“丈”生疑,复检《县志》卷九之《选举》,发现赵氏正是“嘉庆年……辛酉拔贡”,而不是“乾隆辛酉拔贡”[1]50。类似考证触目皆是,几乎可以随处摭拾,如关于盛景台、胡棠、周寅、陆梦月、胡涛、刘和、陈延恩、汪全泰等生平之考证探求。

本谱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文人生平考证资料,还尽可能地再现人物之鲜活生态状况,展示其个性化的生活细节。作者利用潘氏次子所著之《车桥闻见记》钞本等材料,令当时人物的个性风貌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近之可触。如记载盛景台云:“盛丈阶平,有雄道气,善谈。每谈车桥逸事,娓娓不倦。人有欲得旧闻者,必就丈谈问,一经引说,顿觉旧事皆新。所居故隘,坐者几满,盖虽贫困而豪气未尝挫也。”[1]64再如记商咸之事曰:“商丈相巫,少不羁。偶狭游,遇先大父于门,大父叱止之,遂携以如其太翁墓,历数所为。商丈愧恨于死,请曰:‘此后惟先生之命。’……遇乡里纷争事,挺身出为解,人皆乐得其言而定。能诗善歌,歌音绕梁,任举一器击之,无不应节。”[1]40读之,直觉清代中叶两淮文人一个个面貌生气扑面而来,时光恍如倒流。所以,《年谱考略》一书虽为潘氏一家之生平记载,但实际上却堪称清中叶两淮乃至东南文人的画廊。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其价值意义不可低估。

潘氏殁前曾云:“五十年来肮脏身,痴心独扫世间尘。一腔热血喷何处,惟把文章示后人。”他一生“冥行数十年”,于仕途无缘,而留下的学术与创作正如其所愿,已然名垂史册。朱德慈先生的《潘德舆年谱考略》一书则为淮安后学献给前贤的最珍贵之悼念。诚可谓“踵先贤之旧履,续淮安之新章”[2]。我们相信,经由《潘德舆年谱考略》提供的一系列新文献成果,一代名宿潘德舆的学术文化成就必将越来越为世所重,吸引更多的学者深入地研究他、阐扬他。

[1] 朱德慈.潘德舆年谱考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张强.淮上文丛总序[M]//朱德慈.潘德舆年谱考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

责任编辑:刘海宁

I206

A

1007-8444(2010)05-0696-03

2010-08-10

许芳红(1970-),女,江苏淮安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潘氏生平年谱
证肇经先生年谱(续8)
傅忠诚教授生平
常吃西餐更容易患肠炎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
曾巩生平
包何生平考述
朱彝尊年谱新考
泼尽水墨是生平
同根同祖 两岸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