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运河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和价值评估

2010-04-11徐业龙

关键词:淮安大运河运河

李 倩, 程 杰, 徐业龙

(淮安市文物局,江苏淮安 223002)

淮安运河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和价值评估

李 倩, 程 杰, 徐业龙

(淮安市文物局,江苏淮安 223002)

在京杭大运河2 000多年的发展史上,淮安一直处于重要的转轴地位,境内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运河以及相关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展开,将淮安运河遗产纳入自然和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廓清遗产构成、评价遗产现状、厘清存在问题,对于弘扬运河文化、传承运河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淮安;运河遗产;现状评估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并且仍在使用的人工河流,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一份重要的活态遗产。淮安是大运河沿线水系最为复杂、水利水工设施最多、管理机构最齐全的地区。最近几年,大运河在“申遗”的背景下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对淮安运河遗产的调查和价值评估也逐步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拟对淮安运河遗产的构成、价值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当前保护与利用淮安运河遗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淮安运河遗产的主要构成

大运河淮安段并存着多种遗产形式,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具体包括运河河道、堤坝、涵闸、码头等水利工程设施;运河沿岸公署、钞关、驿站、官仓等相关管理机构遗存;因运河而兴盛繁荣的聚落遗产;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大运河工程而形成的各种运河文化景观遗产。

(一)水利工程遗产。

淮安自古地处淮、泗之交和黄、淮、运、湖交汇处,境内不同历史时期开凿的古运河以及众多的堤坝、水闸等遗迹极其丰富,展示了我国古代运河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是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重要历史证物。

1、运道:泗水故道、邗沟北段、码头镇 U形河道、废黄河、黄河故道、中运河淮安段、里运河、头河、京杭运河淮阴闸至淮安闸段、盐河、太平河、张福河、龟山运河、楚州文渠、老涧河(楚州区段)、六塘河、通济渠(汴河)、沙河运河、洪泽新河、山阳湾、清江浦河、草湾河、盐戽河。

2、运口:古末口遗址、古清口遗址、杨庄运口、小清口、仲庄运口、张福运口、淮口、汴河口(通济渠口)、磨盘口(新庄口、鸭陈口)、水渡口。

3、堤坝:高家堰、周桥月堤、高家堰滚水坝、中运河越堤、中运河旧堤、运河 360丈月堤、盐河头钳口坝、杨庄头二三坝、七堡堤工、玉皇阁工(包括周工、仲庄工)、黄河北岸缕堤、黄河南岸缕堤、黄河格堤、汰黄堤、顺黄坝、东线束清坝、拦黄坝、康熙御坝、顺清坝、天妃坝石工、卞家汪石工、清口五坝、盖坝、济运坝、塘河东西堤、顺水堤、临湖堤、双孔涵洞、圈堰、碎石坦坡、新大墩、束水三坝、草湾双坝、淮安五坝、古运河石堤、清江坝、三义坝、草湾双坝、烟墩埽工、磨盘埽坝、竹络坝。

4、涵闸:清口水利枢纽遗址、清江大闸、清口石闸、码头三闸遗址、活动坝节制闸、王营减水坝遗址(西坝)、盐河头双金闸、盐河闸、仲庄闸、陶庄闸遗址、淮阴船闸、龙光闸、瑶河闸、矶心闸、淮阴闸、三河闸、二河闸、淮阴水利枢纽、淮安水利枢纽。

5、津渡:清江浦石码头、龟山御码头、清口御码头、王家营渡、武墩渡口、西坝老船塘。

(二)其他相关遗产。

淮安境内运河沿岸还分布着许多能够见证大运河历史发展进程、与运河经济和文化发展历史直接相关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以及见证大运河沿线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活动、重要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1、古遗址:泗州城遗址、淮安古城墙遗址、甘罗城遗址、韩信城遗址、淮阴故城遗址、清河旧县遗址、大清口城遗址、小清口城遗址、甪城遗址、龟山城遗址、韩信故里遗址。

2、古建筑:清江浦楼、镇淮楼、文通塔、淮安府衙、裴荫森故居、王显发故居、杨殿邦故居、清江浦龙亭、码头龙亭。

3、古墓葬:运河村战国墓、高庄战国墓、韩母墓、漂母墓、明祖陵、琉球国朝京都通事郑文英墓。

4、石刻铸造:清晏园御碑林、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乾隆阅河诗碑、高家堰接筑堤工碑、勺湖公园御碑、龟山石刻群、第一山题刻、镇水铁牛、三河闸历代石刻遗存、洪泽湖大堤之石刻①、洪泽湖大堤之碑刻②。

5、庙宇:惠济祠、吴公祠、陈潘二公祠、王公祠、四公祠、黎公祠、李公祠、徐公祠、吴公祠、董公祠、河下王公祠、天妃宫、金龙大王庙、慈云寺、淮渎庙、河神庙、清江浦清真寺、王家营清真寺、河下清真寺。

6、公署:漕运总督公署遗址、河道总督署遗址、漕运总兵署、淮安府衙、清江浦丰济仓遗址、淮安钞关遗址、淮安榷关遗址、清江漕船厂、淮阴驿、清口驿、都梁驿、洪泽驿、济安水龙局、马铺水龙局、航运局一二号楼。

7、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

(三)运河聚落遗产。

运河不仅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也孕育了众多璀璨辉煌的城镇、村落和历史街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运河沿线的古代城镇村落作为运河的聚落遗产是运河工程最有文化价值的外延,也体现了淮安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

1、古城:淮阴、清江浦、楚州三城、涟水城、洪泽城以及位于隋唐运河入淮口的泗州城、盱眙县城。

2、古镇:码头镇、河下古镇、王营镇、西坝镇、吴城镇、河北镇、渔沟镇、浪石镇、洪泽镇、老子山镇、高良涧镇、西顺河镇、蒋坝镇、龟山镇。

3、历史文化街区:楚州区河北街—光明街历史地段、淮阴区码头镇安澜大街和官巷—兴盛街,清江浦丰济仓与草市口历史文化街区③、花街与慈云寺历史文化街区④、都天庙历史文化街区⑤,清江大闸口历史文化街区、东长街历史文化街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至人民剧场历史文化街区等。

4、古村落:楚州区板闸村,淮阴区杨庄村、旧县村、张庄镇村,洪泽县龟山村等。

(四)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运河催生和哺育了淮安城,在孕育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培育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两岸劳动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古运河给这片土地留下的历史文化烙印,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1、相关神话及民间传说:巫支祁的传说、水漫泗州城传说、洪泽湖的传说、九牛二虎一只鸡传说、大口子的传说、吴棠和慈禧清河县治水的传说、河督高斌陪斩的传说、明武宗清江遇险的传说、钵池山传说、高家堰传说、淮阴妈祖传说、九龙湾传说、龟山传说、歪歪精(蚌精)传说。

2、相关民俗:金龙四大王崇拜、妈祖崇拜、老子山安淮寺庙会、洪泽湖渔家婚嫁习俗、洪泽湖渔家丧葬习俗、清口惠济祠庙会、淮河服饰习俗。

3、相关传统民歌、戏剧、舞蹈:南闸民歌、淮剧、淮海戏、香火戏、泗州调、程家戏、楚州十番锣鼓、洪泽湖渔鼓舞、泾口高跷、莲湘、花船舞、龙舞、团团会。

4、相关传统技艺:淮扬菜制作技艺、洪泽湖木船制造技艺、洪泽湖渔具制作技艺、洪泽湖地区水车制作和使用技艺、共和蒲草编织技艺、湖鱼锅贴制作技艺、码头羊肉烹饪技艺、蒋坝酸汤鱼圆烹饪技艺。

5、描写淮安段运河的对联、古诗词及古文,如乾隆皇帝春日阅河堤等诗词、丁士美《高家堰记》等古文。

6、与淮安段运河相关的运河档案文献:主要有历代河工档案、历代运河地图、历代漕运档案文献、历代盐运档案文献、淮安历代地方史志、近现代运河研究文献等 6类。

(五)运河文化景观遗产。

近年来,随着对运河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视阈的开阔,运河遗产的内涵不断扩大延伸,文化遗产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成员,文化景观遗产就是其中之一。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指出:“文化景观是长期以来人类与自然之间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的驱动下,所产生的持续的交互影响,创造出的延续性的关联状态的表征与载体,并深刻地反映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化历程。”[1]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1931年通过的《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文化景观遗产已经得到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的认可。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工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壮丽奇观[2]。淮安大地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中,运河文化景观遗产占有重要地位。

1、人工化自然景观:洪泽湖、射阳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勺湖、萧湖、月湖、山子湖。

2、工程化历史地貌:清口堤坝地貌区、古清口放射状水系、运口公园、十三堡大塘、周桥大塘、荷花公园、西坝公园、钵池山公园、泰山湖。

3、运河文化风景区: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五教汇聚处、清晏园、楚秀园、黄河风光带、盐河风光带、老子山、龟山、第一山、宝积山、三河闸水利风景区、淮安水利枢纽风景区、淮安市古运河水利风景区、洪泽湖高家堰旅游区、洪泽湖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等。

二、现状评估

京杭大运河在开凿和通航的漫长历史中,孕育产生的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了科学技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文学艺术、风情习俗、饮食文化、遗迹遗物等多方面内容。千百年来,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它并没有随着运河的兴衰、社会的变革而消亡湮没,而是以其坚韧的活力和独有的魅力保留和延续下来。

(一)水利工程遗产现状评估。

淮安地区是京杭运河的关键地段,这里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运河及其相关水工遗址众多,承袭关系清楚,发展脉络可辨,实可誉为中国水工历史博物馆,也可作为水运水利遗址重要片区[3]。有很多水利工程仍在使用,也有很多失去原有功能而被废弃,这些水利工程遗产完整、真实地记录了淮安地区运河发展的轨迹。

水利工程设施遗产中仍在使用的水工设施保存均较好,如淮安水利枢纽、淮阴水利枢纽。在用的运河历史河道基本保持着原有线路走向。其中,京杭运河是航运条件优良的内河二级主航道,延续着大运河的航运功能;里运河运输功能减弱,是淮安市内河道及生态景观廊道;黄河故道是不能通航的城市生态景观廊道;盐河现为五级通航河道。大运河、里运河属防洪河道,黄河故道为行洪分洪河道,盐河无防洪任务。大运河、里运河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输水线路。

高家堰又名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堆头村,全长 70.63公里。现状露明的石工墙完好率为 26.6%,其中从洪泽十堡到高良涧水电站 15.63公里堤段的石工墙完好率达到 70%,以周桥月堤、乾隆信坝和蒋坝石工尾最为典型。埋入滩地或被护坡砌入石下,但还可再现的石工墙基本完好率为74%。

遗址类的水工设施中,清口水利枢纽遗址等留有部分地面遗存。清口是京杭运河与黄河、淮河的交汇点,素有漕运咽喉之称。为防止黄河对运河的干扰,明清朝廷在此用力最多,修筑的水运水利工程设施亦最多,治黄、导淮、济运、通漕、减灾等一系列关键工程设施有机地构成了复杂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虽然这里的旧运道不再通航,但当年的枢纽工程遗迹保存相对完整,仍然能够反映昔日的规模和功能。其他如古末口遗址等已无地面遗存,另如大口子遗址已改建为钵池山公园。

(二)聚落遗产保存现状评估。

明清时期淮安发展达于鼎盛,从末口到清口五十余里间,有淮城、河下、河北、板闸、钵池、清江浦、王家营、西坝、韩城、杨庄、马头、清口等十多个城镇,夹岸数十里,街市栉比[4]。如今,运河两岸如珍珠般点缀着诸多运河城镇、运河村落及历史街区,传递着淳朴的历史文化信息,古老的运河风采依旧。

淮安古城三城相连的历史格局、轴线和街道走向基本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风貌较好并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遗存,但部分地段亟待整修。城市水系亦基本保持,其中里运河沿岸部分完成了环境整治,但文渠沿线的环境景观和水质仍有待整治。清江浦的历史范围基本清晰,东大街、西大街等部分街巷道路的走向和护城河等水系亦基本保持,并有河道总督府遗址、清江大闸等重要文物古迹,但总体上原有城市格局和肌理破坏严重,历史地段因保护力度不够而被蚕食,现仅都天庙街区保存较完整的传统风貌和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遗存。

码头镇保护管理现状较好,三面环水的历史镇区格局大致保持,鱼骨状的安澜古街格局基本清晰,但镇区内现存传统民居较少,建筑肌理和风貌破坏较多。《淮安市码头镇总体规划》存在着对清口水利枢纽遗址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必要的保护措施等问题。河下古镇是淮安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保留了历史上与运河紧密衔接、相互融合的空间格局关系,古镇原有的功能、历史建筑、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是整个大运河全线保存最好的运河聚落之一。

运河历史文化村落中,板闸村基本保留传统历史格局和肌理,并现存有榷关遗址、三元宫、石板街和部分民居历史建筑;杨庄村老街沿运河形成的街道基本保持,沿街遗存有一定数量的传统民居;龟山村整体历史风貌及周边生态景观保持相对较好,并遗存有富有地方工艺特色的传统民居。运河历史地段河北街—光明街历史地段中,历史街巷格局和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传统民居遗存数量较多。总体而言,清江浦、楚州区河北街—光明街历史地段和杨庄村、板闸村、龟山村等运河聚落遗产的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缺乏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措施。

(三)其他相关遗产保存现状评估。

大运河淮安段其他相关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大多有专职管理机构,保存较好并得到及时的保养和修缮,保存状况较好。2007年底,淮安市委托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淮安市文物保护紫线规划》。此规划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要求,为相关文物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规定在保护范围内不准私搭乱建,在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要事先征得文物部门的同意。相关文物的保护真正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根据有关部门对大运河淮安段水利工程及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现状的分项评估结论,管理状况良好的占 54%,管理状况一般的占28%,管理状况较差的占 18%。琉球国朝京都通事郑文英墓、文通塔、镇淮楼、第一山题刻周边环境不佳,需作进一步整治;裴荫森故居、杨殿邦故居、王显发故居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急需进行抢救性修缮;遗址类运河遗产如盱眙泗州城遗址、韩信城遗址等的地下埋藏范围需要进一步勘探,甘罗城遗址正在遭受周边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大面积“蚕食”,亟待保护。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与大运河有关的文化遗迹 40多处。其中包括位于清江大闸历史风貌区的航运局一号楼、二号楼,建筑本体结构保持较好,需要立即着手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切实加强保护;丰济仓遗址仅存的 3幢 20余间房屋被周围大量新建房屋包围,急需对其内部房屋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着手制定保护规划,及早建设丰济仓遗址公园。

(四)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评估。

运河两岸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口传心授、口耳相传、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于民间,是整个区域劳动人民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其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部分已被列入国家和江苏省、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的今天,大运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生长的环境已发生变化,基础日益薄弱。现代生活方式对它的消解和重构,以及自然性破坏、建设性破坏,都对其存在形态构成程度不同的危害。在市场竞争下,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较为困难,老艺人在老去,技艺后继无人。由于缺少继承人,人死技亡的现象一再发生,保护是在与时间赛跑,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空间日渐狭窄,整体上呈现没落的趋势。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传统表演空间的不断缩小,与运河相关的民俗、民间文化、传统技艺等逐渐脱离生活而成为展演艺术,影响力降低,传统曲目多有失传。金龙四大王崇拜已经衰落,庙会依旧是当地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其祭祀功能已淡化。运河相关地名的内在含义的社会普及程度不足,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有被取消的危险。除此以外,其他资源如历史文化街区、老字号、庙会活动等均处于未保护、未开发、未整理的状态,如不及时加以抢救,面临失传。

(五)文化景观遗产现状评估。

大运河具有文化与自然遗产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鲜明特色,天工、人巧交融在一起,难解难分,这也正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2]。京杭运河的中运河段 (竹络坝—清口)保持较好的郊野风光,多为自然驳岸,生态环境良好。京杭运河原淮阴市区段两岸工业企业分布较多,其中淮海南路以西为传统工业区,具有一定的工业遗产风貌价值;运南西路的工业企业已全部拆迁,淮海东路以南密集的中小企业也将逐渐迁出,面临着较大的用地调整;淮钢大桥以西为化工区,防治污染的压力较大。市区以南的开发区和楚州段保持了较好的郊野型景观环境风貌,沿岸以农业为主,仅楚州部分有若干乡镇作坊。楚州城区三湖一垠的环境景观良好。淮安枢纽以南的京杭运河与淮江公路并行,沿岸砂石厂等占用堤防的现象十分普遍,环境景观现状不佳。

里运河城市化程度较高,景观类型可分为工业型、城市型和乡镇型。总体上,城区段为城市型和工业型景观且建设压力加大,郊区段为乡镇型景观且保持有较好的郊野生态景观。里运河两岸的背景环境正随着城市建设而不断改变,如漕运南路和河南西路段运河沿岸原有的大片企业居住区正在拆迁动员,将面临较大规模的用地调整;与运河平行的翔宇大道沿线分布有会展中心和新住宅区等大量已建或待建项目;城西北路以南段的乡镇企业已拆除过半并建设了河滨公园。总体而言,城市建设改善了运河两岸景观环境,但存在着岸线的人工化和过度开发等问题。

黄河故道沿岸以居住区为主,两岸的黄河故道绿化风光带具有较好的景观环境。沿岸住宅虽然与河道隔开了一定距离,但建筑高度和密度较大,对运河风貌有所影响。盐河(淮阴区段)、老涧河(楚州区段)、楚州文渠的大部分河道位于市区,以城市型景观为主,并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周边环境和水质有待进一步改善。龟山运河、张福河及盐河、老涧河的郊区段基本保持郊野景观,生态环境良好。

洪泽湖高家堰大堤沿线以郊野型景观为主,生态环境良好,且设有国家级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高家堰大堤流动的空间布局,充满生命力的水系,以及洪泽湖的浩渺烟波,将大自然的风光通过人的刻意改造以浓缩和升华的方式再现,并与建筑、林木巧妙地有机结合在一起,融人工、自然、文化意境于一体,使自然化的人文景观与人文化的自然景观水乳交融,相映成辉。洪泽湖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对于高家堰大堤等运河遗产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三、问题梳辨

京杭大运河以其跨越时间之长久、流经地域之广阔、历史遗存之丰富、文化底蕴之深厚、遗产价值之珍贵而成为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朵亮丽奇葩,大运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探讨与研究。

(一)管理问题。

淮安市高度重视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出台了江苏省首个市级河道管理地方法规《淮安市城市河道管理暂行办法》,编制完成《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性规划》,对贯穿市区 36公里的里运河本体及沿河区域提出主导性保护意见。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保护管理总体较好,但对部分历史地段的保护力度仍有不足。运河历史文化城镇中,码头古镇编制有《淮安市码头镇总体规划》和《码头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河下古镇编制有《淮安市楚州区河下古镇保护与整治规划》,还编制完成《驸马巷—上坂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清江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对与运河有关的历史街区、古镇古村、治水遗迹等均提出明确的保护要求。

运河遗产的保护具有跨区域、跨管理单位、历史信息叠加程度高、流动性强、边界模糊等特点,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已成为制约这项工作的瓶颈。对整个运河特别是对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尚缺少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大运河淮安段的管理横向涉及水利、航道、环保、建设、国土、文物、旅游、畜牧水产等众多部门,纵向上受到省部级、市厅级、区县级的多层级管理。由于涉及部门众多,权责不一,利益不同,各部门间、地方政府与上级部门间的具体管理要求难免存在矛盾,这种状况既影响了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不利于航运和地方建设的协调发展。

目前,在用类水利水工遗产均有专门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状况良好,而遗址类水利水工遗产保护管理状况较差。对运河的科学保护、必要的修复、整体的关注缺少必要的机制、体制保证,即使有一些修复也是零碎的、不系统的、被动的。因此,无论是内涵价值的认知、保护范围的划定、保护对象的遴选、保护规划的编制,还是运河流域文物、生态、水环境的保护、整治和监督执法等,都需要各相关部门、单位加强沟通、统一思想、相互配合、彼此协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实现对运河的有效保护和高效管理。

(二)研究问题。

大运河堪称包含自然、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形历史文化遗产带,需要我们去发现、认识、保护和传承。最近几年对淮安段运河的学术关注不断升温,淮安也较早地成立了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并编辑出版了《运河之都》丛书等专著,研究工作居运河沿线城市前列。文化、水利、科研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推出了大量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多从历史学角度对运河进行历史脉络的考证与梳理,追忆当年的盛世景况,从其现实状况出发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较少,对运河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对运河遗产保护对象和范围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对于运河研究而言,仅限于文献资料的钩沉索隐是不够的,更重要、更紧迫的寻索工作,还在于人所未识的遗址遗迹之中。[3]

对不同时代运河河道本体的确定,不同时期运河派生文化遗产的定性与定量,是目前运河遗产保护基础工作中难度最大的工作。据文献载,淮安地区历代运河水工极其丰富,从水工工程的名称看,即有坝、堰、堤、闸、木龙、桥、涵、引河、纤道等;仅从堤堰功能命名看,即有长堤、缕堤、遥堤、子堤、格堤、撑堤、戗堤、刺水堤等;从工程技术的名称看,即有石工、土工、版工、砖石工、草工、埽工等,不一而足。然而,确实从文物遗址中得到实证者,十不足一,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研究了。[5]运河文化遗存底数不清,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对运河文物的研究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作为其构成部分的单个或部分建筑、遗址之上,相对忽视对运河整体、全面的研究;领域廓清、遗产构成、遗产特性、问题梳理、方法创新都很欠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内涵、价值的认识和研究尚需深入。

运河原有的河道不断拓宽,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原貌,也就是说,对整个河道、河岸及其历史环境的保护并不到位。而动态的保护必然要与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人文环境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密切的关系,这就不能是遗址型和博物馆式的保护,而是延续大运河文脉的一种新型遗产保护方式。而我国现阶段对这类超大型、线性、活态遗产的保护还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这正是需要专家学者们深度思考的重点。由于对运河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未能把运河作为文物来看待并加以保护,这造成了许多对原真性状态的改变和破坏。鉴于大运河目前面临的人为和自然破坏,如何恢复大运河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运河的历史环境,也是一大难题。

(三)环境问题。

水体污染是整个运河最难以解决、也是对水环境影响最大的问题。工业污染、农业污染、航运污染、生活污染、码头污染、旅游污染都集中反映在运河的水体上。目前,淮安市区已在里运河沿线地域埋设了地下污水管道,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同时汇集到污水管道,送至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同时在确保运河古堤、古闸安全的情况下,对 36公里的里运河段实施水下清淤,以确保里运河水质不受污染,达到国家南水北调要求。但运河船民直接将生活垃圾倒入运河,沿岸百姓随意倾倒垃圾于堤岸,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都使水质受到污染。

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等都对大运河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由于历史上运河多次改道,很多河道废弃,长期受自然和人为因素侵蚀,堤内的河滩大量辟为农田,堤岸两侧及堤内有大量坟地及房屋。部分还在使用的郊区河段堤防或护堤地上,建有住宅及其他房屋,影响堤坝安全与环境质量。河堤两岸的植被栽培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郊野段绝大部分堤岸为土质护坡,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引起运河水体浑浊和河道淤积。交通航运满负荷、超负荷形成的水浪对堤岸冲击后的回落,都使运河两岸泥沙俱下,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淤积。

运河岸边码头一个接一个,密度太高,缺少科学的规划和规范化的管理,影响堤防安全、运河环境和景观质量。部分河段岸边露天堆放的黄沙、石子、煤炭,一旦遇到阴雨天气便污水横流,对运河水质造成污染。生态型运河漫滩本来是作为一种保持水土的介质,但在里运河长达数十公里的运河滩地排满了大大小小建造船舶的个体企业,这些无序、简单的造船企业对运河漫滩堤坝造成侵害,对水土植被造成破坏。

(四)建设问题。

随着当前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已经突出地表现出来,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城市化建设、航运业发展等因素影响,大运河及众多分支河道不断拓宽,老河道、旧驳岸日渐式微,在这种“建设性破坏”中,运河的原真性已经不复存在了。

伴着城市的大规模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也变得漫漶不清。对运河文化村落、街区实施的“推平头”式的拆迁和“开膛破肚”式的改造,导致许多具有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村落被破坏,拆旧城建新城、拆旧村建新村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运河文化聚落昔日的风貌荡然无存。在旧城区内盲目兴建高层建筑,使城市的文化特色保护出现了危机。有的旧城区占有较好的地理位置,或属高价争夺的黄金地段,城市记忆也保存得比较丰富、完整,但在房地产开发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惜以破坏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为代价,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保护性的破坏”也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些运河周边地区的修复工作不是以整修如故、尊重原有历史文化遗存的风格为原则,而是大兴土木,搞成很随意的现代化公园和景区,片面追求大广场、大草坪、大绿带、大水面、景观大道,河岸居民区变成了花园,完全没有了文化的空间和氛围,运河文化的“灵魂”随着人去楼空而荡然无存,古桥纵横、河埠林立、巷弄交错、古屋比邻、商铺连绵、人头攒动的运河风光成为历史的记忆。

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淮安地区各时代、各类型的运河及其相关水工遗址众多,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实物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科技高度发展的重要历史证物,是最具淮安历史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随着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逐步深入,运河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面临着历史的机遇和时代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处理好保护与申遗的关系,充分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保护运河文化,延续运河文脉,传承历史文明,在运河保护和申遗过程中不断提升淮安的文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并努力完成的目标和任务。

注 释:

① 分布于十堡、十三堡等地共约 60余处。

② 主要有智坝记事碑、智坝加固碑、林家西坝碑、礼坝补建石工碑、信坝加固碑、新筑草子河堤碑等。

③ 包括丰济仓房屋遗存、草市口巷、西大街北侧 74号至 108号清代商铺。

④ 包括花街西侧清代商铺、北侧轮船公司航运局 1号与2号楼。

⑤ 包括都天庙大殿、周信芳故居、郎静山故居、文会庵以及 10多处清代古民居。

[1] 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

[2] 罗哲文.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兴衰与辉煌再创[EB/OL]. (2008-09-24)[2009-08-10].http://www.china.com.cn/ aboutchina/zhuanti/gflt.

[3] 张廷皓.淮安地区京杭运河及相关水利遗产研究初探[N].中国文物报,2009-01-16(7).

[4] 荀德麟.运河之都的形成及其嬗替[M]//宋林飞.“运河之都——淮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7.

[5] 张廷皓.京杭运河水运、水利工程及其遗址特性讨论[J].中国名城,2009(6):2-8.

K901.6

A

1007-8444(2010)05-0679-07

2010-04-28

江苏省文化厅 2009年立项和资助课题(09YB07)。

李倩 (1962-),女,江苏宝应人,教授,主要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仇海燕

猜你喜欢

淮安大运河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