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冠心病及其猝死”亟待关注——访北京世纪坛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水祥教授
2010-12-23文图刘志学
文图/本刊记者 刘志学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我国中青年冠心病和猝死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不断有商界名流、演艺界明星和科技界精英猝死的报道。目前,冠心病及其猝死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中青年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
就此话题,本刊记者在4月16日至19日于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心血管热点论坛大会”间隙,采访了本届论坛执行主席、北京世纪坛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水祥教授。
我国中青年冠心病及猝死明显上升
记者:杨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这么繁忙的会务中抽出时间来接受采访。我对您在这届论坛的发言中述及的“一些久坐机关的人群和重要行业、特殊部门的中青年职工,已逐渐成为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且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等观点很感兴趣。您能否就此话题提供一些背景资料?
杨水祥:谢谢贵刊对这届论坛的关注。就目前“中青年冠心病及其猝死”在我国的发病情况而言,其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所表明的状况,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的。
据我了解到的一项针对行业20多万名职工死亡情况的分析统计显示,冠心病死亡率经时间、人数调整后,2006年 为135/10万人,2007年增长至163.35/10万人,2008年增长为171.52/10万人,而美国在2000年已经降至100/10万人;我国卫生部《全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关于1988~1995年的报告也表明,这种情况呈明显上升趋势。1995年,我国城市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农村,分别为59.38/10万人和26.79/10万人。
另外,据我看到的一份某机关单位的调查资料报告显示,该类人群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高血脂为58%,高血压为18.5%,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者为6.9%,脂肪肝为25.6%,而该单位80%以上的职工为小于45岁的青、中年职工。
记者:也就是说,这家单位“80%以上为小于45岁的青、中年职工”的状况,即从一个很小的切口,说明了目前我国中青年冠心病及猝死发病率已经呈上升趋势?
杨水祥:是的,而且这种趋势还非常明显。据我了解:我国每年死于冠心病的人数超过300万人,而在1998年至2008年间,男性冠心病发病率较以往同期增加了26.1%,女性增加了19%。有人计算过,我国每20秒钟就会有1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在1957年,我国心脑血管病引起的死亡率分别排在疾病谱的第15位和第16位,现在心脑血管病引起的死亡率已经排在了第1位。北京市1984年至1999年的调查表明,北京人群总胆固醇水平增幅为24%,冠心病死亡率在男性35~44岁和45~54岁年龄组分别上升了154%和76%;女性44~55岁组上升了40%。
同时,我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年轻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充分说明,冠心病已经开始逼近年轻人!北京、上海、河北和武汉等地年龄小于40岁的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情况调查发现,发病年龄最小的仅为16岁,高分布人群在20岁至30岁之间,其中男性比女性高4.9倍。年轻人冠心病占总发病率的4.3%,且有“北高南低”的趋势。在突发性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中,40岁以下者已达到了13%。
心理疲劳正在成为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记者:杨教授,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冠心病及其猝死在中青年人群中,易发生于那些社会群体?其原因是什么?
杨水祥:据我接触到的患者统计数据显示,中青年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多数是年轻的经理、厂长、企业家等管理人员和决策者。究其原因,除年龄、心脏病家族史、性别和种族等“不可控”的因素外,可控的危险因素非但没有被控制,更多的人还存在多项危险因素同时并存的情况,如: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高血糖)、吸烟、久坐的生活方式、超重和肥胖等。目前我国约有1.6亿人患有高血压,1.6亿人患高血脂,2亿人超重,7000万人肥胖,有4000万人是糖尿病患者,而成年男性的吸烟率高达75%;临床研究同时表明,高血压病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是血压正常人的2~4倍。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如得不到有效治疗,将有50%的人可能死于心肌梗死。这些问题,都是导致我国中青年冠心病及其猝死发病率快速升高的原因。
记者:除了病理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杨水祥:有!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极速转型和人们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大环境带来的致病因素是很重要的成分。据相关调查显示:95%的公司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期忍受精神压力,冠心病发生率会增加3~5倍;心理疲劳也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隐形杀手”。更为遗憾的是,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高胆固醇的知晓率不到10%,而确诊为胆固醇偏高者,其治疗率、控制率也分别只有14%~18%和9%~11%。所以,冠心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是危险因子干预不够,社会心理压力过重,预防知识宣教不够等;一句话,是我们社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中青年冠心病及猝死的上升趋势已经到了必须干预的时刻了。
一位著名心脏病学家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对存在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们,我们应该呼吁他们立即着手实施相关的预防或治疗方案,否则,因此致死或致残的人数会迅速增长到无法控制的程度。”
借鉴“弗明翰经验”,进行危险因素的全面干预
记者:这种情况的确像您所说的那样触目惊心,无论学术界、政府相关机构还是易发病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容忽视。您刚才说,我国的中青年冠心病及其猝死的发病率已远远高于美国,那么在美国,是否有比较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呢?
杨水祥:据我在美国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了解到的信息,美国弗明翰地区的心脏研究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据我掌握的一份资料显示,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针对30年代开始的心脏病发病率的上升问题,决定进行大范围的研究,以确定哪些生物和环境的因素是心脏病死亡率和致残率上升的危险因素。因此,50年前,美国弗明翰地区30~60岁的5209名健康居民便被选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以社区为基地的危险因子的全面干预。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下降了一半,而我们中国却在上升,特别是中青年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猝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所以,我们需要借鉴“弗明翰经验”,努力改变中国冠心病的现状。
此外,1971年,美国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又选择了这些被研究者的配偶和5124名儿童,开始了第二项研究,即“下一代研究(Offspring Study)”;最近,他们又选择了500个弗明翰小社区参加的“全能研究(Omni Study)”,目的是证实其在上两次研究中确定的疾病相关的危险因子在另一些人群当中是否相同。
经过半个世纪危险因子和生活方式、习惯的研究,美国的研究者们正在致力于基因与常见代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的研究。他们已经建立了上述两代参加者的超过5000人血样的DNA文库,以确定基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这些家庭是否和可能患什么疾病。所以,我们应该借鉴“弗明翰经验”,改变中国人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形势。
记者: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您能否给些具体的建议?
杨水祥:简单而言,就是一句话:“建立预防体系,加强预防知识宣传。”具体来说,比如我们都知道,城市社区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基础,三甲医院之类的大医院是防病治病的中心。因此我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从大医院到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及危险人群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防治网络体系”。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应该以社区为中心,加强中青年冠心病及猝死的一级预防,进行危险因素的全面干预,以求全面遏制目前我国冠心病的上升和年轻化趋势,特别是防止中青年冠心病及猝死的上升。
应该注意到的是,目前我国的医疗状况是社区医院和农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差,而大医院的医生忙于治病,无暇顾及疾病的预防;卫生防疫和医疗主管部门缺乏人力和财力,造成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力度不够。所以各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社区医院的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加强社区在重大疾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做到以社区医院为基础,在大医院和著名专家的倡导和支持下,全面进行心脑血管危险因子的一级预防,以提高我国人群的健康水平。具体方式可以采用统一问卷等形式,进行全面体检和血生化检验,建立数据库,进行危险因子记分,入选后进行危险因子干预。
另外,还要加强社区的卫生科普知识宣教工作,通过专家咨询、讲课、专题门诊,通过报刊、杂志、板报、广播、电视、网络和分发宣传材料等手段,提高社区人群的卫生保健意识和防病意识,提高对心理、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改善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他们对危险因子干预的依从性,能够自觉地进行冠心病的防治。
记者:我认为您刚才所说的建立一个城市“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防治网络体系”的构想非常好,但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大,您所说的这个“网络体系”对于农村地区的预防工作似乎没有涉及,或者说不太明朗,您能否就这个问题再具体谈谈?
杨水祥:您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也很全面。我们所指的“高危人群”事实上不仅仅只包括城市社区里的高危人群,也包括农村、尤其是我国西北草原地区那些高热量摄入的农村人群。据我了解,国家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特别是新医改、尤其是“新农合”等制度实施以后,对解决农民兄弟“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高血压的发病率问题也很严重。农村地区、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一般吃盐比较多,我也去进行过调查,农村的高血压发病率远远高于我们现在所估计的数据;另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实际上总体来说,农村边远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依然存在,更没有人更多地去做疾病预防工作——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目前县一级的卫生防疫站,大多也只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做得很不够。
由于农村地区不像城市那样,拥有三甲医院之类的大医院,其周围还辐射有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一般只是一个县级医院,最多也就是一个二级医院,因此要把所有的防病工作兼顾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农村地区,要由政府主导,对现有的医生进行培训,使他们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同时还需要城市里的三甲医院同这些县级医院搞“对口支援”,比如以“巡回医疗讲座”等模式开展工作。我国农村人口太多了,这些工作仅依靠一个城市、或者是几家大的医学院、医院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需要靠政府的导向、技术力量比较强的大专家的支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大家共同努力去完成这些工作。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好的话,我国农村地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定会快速下降。
记者:谢谢。我们再回到“中青年冠心病及其猝死”这个话题上来。您认为您刚才谈到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防治网络体系”的主要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杨水祥:中青年冠心病及其猝死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么多年来,我们的部分流行病学调查和初步监控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一些久坐机关的人群和重要行业、特殊部门的中青年职工,已逐渐成为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且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因此,构筑中青年冠心病及其猝死危险因素干预的全面防线,这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人民的大工程,希望能有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各级医院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建立和完善预防体系,将我国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遏制我国中青年冠心病及猝死的上升趋势。
专家简介
杨水祥,汉族,陕西籍,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心内科学科带头人,美国霍普金斯医院正式职员,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研究生导师,原301医院心内科专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SCI文章10余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3部。正在主持和完成的省部级课题7项,其中担任国家863课题项目负责人1项、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首席科学家1项。系多家医学杂志的编委和常务编委,多项学会兼职,兼任北京市科技进步奖评委、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评委、国家863项目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委。杨水祥教授撰写的《关于我国中青年冠心病及猝死防治模式的思考》等论文在国内、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